课程变革,从关注幼儿真实生活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真实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长期“教为中心”的幼教范式下,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说的多、幼儿主动活动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变相灌输”现象。纵然教师创新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但微弱的改变如同药片上的糖衣终究不能掩盖“小学化”的教学本质。如何进行幼儿园课程变革?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幼儿的生命才能更具活力地成长。”变革“小学化”的课程实施,教师要抓住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根本特性,从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开始,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幼儿才能像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幼儿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丰富、独特的成长。 一、拓展学习空间:从“封闭课堂”到“走进生活” 案例1:校园里的种植园成为幼儿学习的天然课堂。日常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探寻种植园里的秘密,春天寻找刚萌芽的马兰头,夏天捕捉吃绿叶的小蜗牛,秋天采摘熟透的红蕃茄,冬天欣赏盛开的红梅花。通过细致观察,萌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种植园里,幼儿学习浸泡、撒种、浇水、除草、采摘,在亲手种植的过程中体会种植的乐趣。通过户外种植,幼儿多通道地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体会植物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感知植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种植园里,幼儿看伯伯锄地、看爷爷播小麦、看叔叔为黄瓜搭支架、看爸爸割水稻收芝麻,通过观摩家长种植活动,开扩视野并丰富种植经验。种植园里,幼儿学习摘蚕豆、采棉花、剪葡萄、剥玉米、拔萝卜,学习用各种方式采摘果实,发展小手动作的协调与灵敏性,体验收获农作物的喜悦。幼儿用采摘的黄豆学习磨豆浆,用采摘的蚕豆进行美术活动,用菜园的蔬菜制作表演道具等。通过对各种农作物果实的加工利用,幼儿充分感受种植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策略:把真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看作一种教育资源 站在幼儿的立场,幼儿园课程不是课堂里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听讲,而是一幅幼儿自身生活的画卷,是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案例1中,教师把学习空间从室内拓展到户外,把校园里的植物看作教育资源,并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系列课程活动,课程内容随着种植园植物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和变化。于是,课程不再是枯燥的被动听讲,而是变成幼儿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主动活动,由此课程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幼儿的生活往往和特定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用教育的眼光去关注幼儿的生活,挖掘真实生活中蕴含的课程资源,并且通过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来推动其发展。正如杜威所说:“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些东西……所以,生活条件在他身上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的系统,某种行为的倾向。”利用幼儿真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活动,幼儿将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的生命也将更具活力。 二、拓宽学习渠道:从“教师传授”到“人际互学” 案例2:我园开发的“同伴带教”活动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微课程。活动前,教师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挑选一首幼儿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创编简单的韵律动作。教师收集每位幼儿带来的音乐并在上课前随机播放,当幼儿听到自己的音乐就主动上台做“小老师”,带领全班幼儿进行韵律表演。慢慢地,幼儿由嘈杂躁动渐渐变得安定下来,注意力也变得越来越集中,于是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进入下一活动了。自主提供、随机播放的音乐,使得每位幼儿都关注下一首音乐、下一个展示的机会是否属于自己,在观看、跟随同伴表演的过程中悄悄模仿同伴的表演、暗暗丰富自己的韵律动作。“同伴带教”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分享交流、自我展示、自我更新的机会,使幼儿在关注与期盼中聆听到同伴带来的大量音乐,主动学习到同伴自创的个性化韵律动作。由此,一日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变成了幼儿互学的微课程。 策略:把真实生活中的幼儿同伴看作一种教育资源 对幼儿来说,同伴是幼儿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员,幼儿与同伴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生活。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契机,各种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因素都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纳入课程。在幼儿所处的班级环境中,每个同伴都是独具特质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经验、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若把这些“不同点”看作宝贵的教育资源来促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那么每个幼儿都有可能成为同伴的“老师”。案例2中,把幼儿同伴看作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学习不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单一模式,“人际互学”模式成为新的学习渠道。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生命。幼儿园环境中除了同伴,还有教师、保育员、厨师、保安、勤杂等其他人员,把园内教职员工都看作教育资源,也许课程在生活中会生发出更多学习渠道。 三、改变组织形式:从“端坐静听”到“行动经历” 案例3:我园开发的“校园乐”活动是幼儿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每天有一段时间,幼儿要穿梭在园内忙碌地“工作”。例如,自己想办法把“快递”送给园内某人。这个快速也许是班内某个幼儿的手工作品,要作为礼物送给幼儿园某教师。送快递的幼儿需要拿着收货教师的照片,仔细观察、匹配容貌特征,想办法在全园范围内找到该教师,亲自把快递送到她手中。再如,调查了解园内教师各自不同的拿手本领。调查完成后,幼儿对调查信息进行“新闻播报”,做成海报在全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民主评议“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然后邀请她们到自己班级进行“露一手”特长展示,一睹老师们的风采。 策略:把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看作一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自身生活的体验,包含着幼儿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积极应对和尝试,不只是端坐静听,更重要的是去探索、交往、体验和感受。案例3中,幼儿在“送快递”、“找老师”的过程中熟悉幼儿园整体环境,观察匹配、采访了解不同班级的教师,主动与陌生教师交往接触,自己想办法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其实,幼儿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程实施,不是通过教师“告诉”,而是通过幼儿在真实环境中“做事”的方式来实现多方面发展的。生活是各种关系的交织,来自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让幼儿更充实地生活;那些通过幼儿的生活来实施的课程内容,让幼儿觉得更亲切、更有兴趣。[8]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幼儿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过程中得到了生命成长。 四、深化课程内容:从“固定教材”到“丰富生活” 案例4:幼儿戏剧表演课程变革前,以往教师一般都要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以保证良好的舞台效果。课程观转变后,表演课程变成了一种师幼共同创造有意义生活的过程。首先全班幼儿民主推选出戏剧的故事内容,然后尝试个别化的自编表演,再在教师及家长的指导帮助下丰富表演技巧,最后经过角色竞演组合成一场完整的戏剧。全园的戏剧表演盛会开始啦!幼儿把多功能厅设置成“表演会剧场”,全园幼儿分别轮流扮演“小观众”和“小演员”参与到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大班幼儿扮演“剧场工作人员”,卖票、检票、引导座位、维持会场秩序;“小观众们”则自觉排队,聆听着广播中的“入场须知”对号入座。舞台上,小演员们全身心投入表演;舞台下,小观众们认真观看、热烈鼓掌,全园幼儿就在这有滋有味的课程活动中游戏生活着。 策略:把相互联系的共同生活看作一种教育资源。 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地区的差异等因素使得教材或多或少不符合幼儿的发展现状。让教材适宜孩子,需要教师从幼儿当下的真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实施课程,这样“死教材”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案例4中,教师改变以往戏剧表演“规定内容、注重练习”的教育方式,让表演课程开展的过程变成幼儿真实生活的过程。幼儿在生活中体验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表演戏剧时,他是演员;观看表演时,他是观众;购买门票时,他是顾客;卖票时,他是售票员。所有幼儿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适应新角色与新环境。课程不再是教材文本的说教,而是一系列源源不断的、引人入胜的活动;课程也从死板、单一的教材教法走向整合的、丰富的共同生活。利用生活的相互联系,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深化了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纠偏,要从关注幼儿真实生活开始,以这样的课程改革思路去调整,可以更好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宽学习渠道、改变课程组织形式、深化课程活动内容。这样,幼儿园课程才能真正构筑起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课程改革:从关注幼儿现实生活入手_课程论文
课程改革:从关注幼儿现实生活入手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