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05年高考十六道作文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道论文,作文题论文,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卷
第一,题目开放程度高,能够激发考生进行多元思考。我们知道,题目的开放性往往体现在材料与观点两个方面。与“一枝一叶一世界”之类的题目已经提示了观点、只须考生在材料上层开联想和想像不同,上海题提示了材料的范畴,而让考生在“怎样的影响”上摆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第二,继续保持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力求把住城市文化的脉搏,感应现代人的心灵走向。“三个镜头”尽管在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然而在人口高度集中的上海显得更有典型性,它们适时地提醒着考生对铺天盖地的时尚、新潮进行审视、辨析,作出自己的冷静思考。重视地方特色,应该对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有所启发。
第三,题目贴近生活,能够引导莘莘学子深入、广泛地关注活生生的现实风景。上海刊物《语文学习》的封面一以贯之地写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这样的理念也一直是上海命题的可贵理念。
第四,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变化:往年惜墨如金,如“我的财富”“遥望星空”“面对大海”“杂”“忙”等;而今年用墨如泼,材料、导语和要求累计起来,几乎达到300字。过去我们曾为其“用简”而喝彩,现在却并不为其“用繁”而摇头,因为如许字数很好地营造了一个思考情境,而并不影响考生审题的速度。
另外,题目不大容易猜押,有较高的抗防水平。命题人在开放中有所限制,如“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的表述,强调了写“你”的成长,写“正在形成”,写“怎样”的影响。
福建卷
我一直在想:福建命题人是一群什么人?第二次独立命题,他们就把作文字数添加到900字左右,就把作文分值提升到70分,这须要何等胆识!更可贵的是,他们敢于拓新,今年开辟了作文话题的新形式:漫画与文字相映成趣;“加以比较”的导语揭示了话题“关系型”的性质;既有母题“圆与星”,又有相关的提示文字作为子题,而且省略号暗示了无限的子题(只要考生想得到)。一个话题,母题加子题,既有“一世界”,又有“一枝一叶”,开放而不失限制,显示了很大的张力和灵活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全国卷Ⅱ
全国卷的三个话题,都是关系型,仍保持以前稳重的路子,但“位置和价值”这一话题似乎略胜一筹,因为审题难度虽不大,却很有张力,留给考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广阔,如可写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价值的人,可写不同价值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位置,可写一个人处于不同的位置往往会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可写处于同一位置有人价值提升而有人价值终身不变甚至贬值,可写古往今来不得其位者的愤懑,可写生活中随“位”而安者的达观,可写老干部转为下位的高格调,可写青年才俊定位于下的大策略……这种典型的观点性开放题,一般要比材料性开放题来得好。另外,话题前安排的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要言不烦,令考生读来亲切,容易接受文字所包含的信息。缺陷是这道题容易被精明的一线老师猜中。
全国卷Ⅲ
原本表述文字较多的一个外国故事,被改编得非常简洁、有条理,却仍不失趣味性,考生一看就懂,就喜欢。接着的提示比较适当,有助于话题的理解。话题仍是关系型,所包含的观点很明显:个人或集体(国家、民族、种族等)应该有所忘记,有所铭记。什么应该忘记,什么应该铭记,这是审题关键所在。在这方面联想有多丰富、想像有多大胆,就意味着题材领域有多广阔。另外,把“忘记”与“铭记”放在一起,可以引导考生分析生活并加以抉择,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
重庆卷
大作文“自嘲”,一开始在网上看到的仅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也曾跟许多人一样起哄说过“不”。但果真看到真实的面貌,我的看法大变。由于命题人对“自嘲”进行了解释,并作了精当的提示,这样考生既可以写自己或他人正视尴尬局面的性格和善,也可以写阿Q式的遭遇失败处境的心理麻醉,还可以写庄子、苏东坡、鲁迅式的选择迂回策略的高明。较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维度,便于各种层次的考生发挥。审题难度不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因为“自嘲”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情,它包含着复杂甚至矛盾的因素,能够检验考生的思考力,易于写作尖子们“登高”。
浙江卷
两句诗本身的浅易和常见,避免了现代人容易产生的“隔”的感觉,所以审题难度不大,容易使考生很快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诗意的浓郁还掺和着哲理,于是人文味道更加纯正。今年许多关系型的话题,大多数包含着“理”,但能理而成趣,具有理趣,只有浙江卷和湖北卷做到,但浙江卷避免了湖北卷的艰深难测。当然,由于“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含义在提示语中圈定好了,考生在见解上进行自由发挥的余地基本没有了,而只能因文证“道”。
全国卷Ⅰ
直接取材于外国,在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中罕见,过去偶尔涉及外国的东西,也往往要做技术处理,叫人看不出痕迹。也许这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地方特色”。然而,全球化的现实,有可能逐渐打破这种习惯性的禁忌。现在有了这样的尝试,当然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就话题本身来讲,难度不大,贴近考生生活,容易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但是,“自选文体”的要求名不副实,“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容易写成非议论性的文字,这对议论能力比较强的考生不公平。
天津卷
在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命题作文是否有生命力?天津卷用事实作了回答。“留给明天”,虽仅4个字,但并没有为难考生,因为“明天”一词平时使用频率极高,一般人都能知道其义为“未来”;而“留给”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东西(如宝贵资源、绿色环境、物质财富、藏于名山的发愤之作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光荣传统、革命精神等),考生应该能够想到。但估计写环境保护的文章不会少,其实在题目前加上一段鼓励创新的提示语便可解决问题。
江西卷
以一个形象性词语“脸”为话题,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写点比较多,如“脸”是性格的温度计,可以测量出性格的冷静、沉稳、内向与热情、奔放、外向;“脸”是心情的风向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脸”是忠奸的鉴定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脸”是生活的晴雨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幸福美满与艰难困苦……但这些都是相关联想,考生易犯话题不集中的毛病。实际上,由“脸”作相似联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比较少见,似乎主要指自尊心、尊严。这就容易在构思上撞车。另外,话题限制不够,不大适合选拔性的考试。
湖北卷
《人间词话》里的句子较深,道理较玄,又没有直接给考生提供话题,审题难度偏大。看来,命题人心中要有考生,要有各种层次的考生。其实,只引用“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八个字便可,然后命题人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性地提示,这样既可用王国维的“原汁原味”调出文化档次,又不会给考生造成“隔”的感觉。当然,“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所包含的道理还是偏深了点,不大适合临场急促的思考。
北京卷
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其文字游戏起来,往往能够使国人如痴如醉,本来我以为一个“安”字会有这样的效果。但看来看去,觉得命题人玩的名堂有限,所提示的“意思”没有多大意思。也许命题人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干而脆之限定了文体,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起单调的舞。当然,首都人的环境和他们的心态,被这道题真实地写照了出来,这体现了命题人对“地方特色”的关注,体现了对身边生活的关心。这是值得肯定的。
湖南卷
话题本身不错,谁都熟悉,谁都有话写,当然为了提高区分度,避免猜题押题,作点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但如何限制,还是有学问。大家最熟悉的体验“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何须提示?“任谁都跑过”,这还用你说吗?写“身体上”的成长也好,写“心灵上”的成长也好,“跑”的内涵都非常有限,而话题“跑的体验”倒不小。其实,话题改成“跑”就行了,然后在提示语中告诉考生可以写体验(一般是记叙文),也可以写感悟(一般是议论文)。另外,对文体的规定值得商榷:“记叙文”的标准是什么?“记叙”的成分比较少,而“议论”的成分也比较少,也就是夹叙夹议的文章如何评分?散文、小小说,可以叫“记叙文”吗?这样的规定显然削弱了新课程和新教材所强调的文学性和多元性。
广东卷
“纪念”容易使人联想到全国卷的“忘记与铭记”,两相比较,前者的张力小,空间窄。也许命题人真的以为张力小,空间窄,他在话题前安排了大量文字,把“纪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说尽了,这下可糟了,考生更没感觉了,更没联想和想象力了,更没自由发挥的余地了。难道考生连“纪念”的意思都不明白?或许只给考生“纪念”两字,效果不见得差。
辽宁卷
如果把“今年花胜去年红”跟“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等几十年前的老题目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你能够分辨出它们的差别吗?不妨再把“今年花胜去年红”跟刘禹锡《秋词》里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比较一下,判若云泥,高下、雅俗之分大矣。至于考生是否能够联想丰富,是否能够大胆想象,看来没有继续说的价值了。
山东卷
这个话题贴近主旋律,离时代太近。“双赢”在媒体上出现频率极高,尤其经常出现于政界领袖、商界巨子的口中,中学生应该比较熟悉,也完全可以在树立原则观的同时懂一点谈判和合作的“双赢”策略,但话题本身难以进行多角度的切分,难以承载多元价值,不适合于选拔性的考试。况且这个题目有明显的“硬伤”:“双赢”是在有可能“双亏”的前提下产生的临时策略,试问在这场“暗暗竞赛”中,石匠何“亏”之有?他不在关键时刻“改造”石墩,难道有生命危险?至于改善石墩设计,要知道他以后还可以搞这样的“技术革新”呀!他的行为纯粹是为了救人一命,本来反映的是做人的原则,却被命题人牵强附会为做事的策略。这样的一块“硬伤”不应该在如此严肃的考试中出现。
江苏卷
一看到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我立即想到2004年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前后话题虽不同,但皆为几个具体的意象;“注意”中对话题如何展开的提示,虽然用词有差异,但要求大致相同——面面俱到与选择话题之一部分都可以。也许,这是命题人有意为之吧。套用一句话,这叫“山的沉稳”。当然,“山的沉稳”中也加了一丝“水的灵动”:今年对“凤头”“猪肚”“豹尾”几个具体的意象作了明明白白的解释,把解读喻体的风险一降为零。所以,在作文的审题上,如果说去年的试题曾使许多学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今年的试题就让广大考生感到容易多了。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