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的特征认知及体系构建论文

乡村振兴规划的特征认知及体系构建论文

乡村振兴规划的特征认知及体系构建

臧哲瑾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 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科学规划、系统建设的过程,需要遵循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不同的方面,坚持村富民富以及生态环境多方发展的策略,逐步实现品质提升以及人村共美的目标。本文从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认知着手,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构建方法。

[关键词] 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做长远的计划,需要进行系统性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化乡村资源配置。

1 乡村发展基本特征认知

乡村振兴发展遵循其自身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把握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厘清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技术实现路径。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1.1 乡村要素分散性和发展自组织性

乡村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之处,乡村的发展十分分散。首先,乡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地较城市分散许多,所以无法集中建设居民的公共设施。其次,农村的土地呈现分散化特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是非常困难的。土地的质量和地块远近不同,都会影响家庭联产承包的具体情况,导致当前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小规模分散型格局[1]。最后,当前在农村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的,也就是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有自组织性特点。绝大多数农户为了规避风险更关注的是近期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认识不到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乡村分散性特点及自组织性,使得难以预测、规划乡村长远发展。

1.2 乡村空间异质性和类型多样性

中国约有69.15万个行政村、1.47万个乡、1.95万个镇。受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乡村发展的差异化特征显著。从大方向上来看,城市的近郊区及山村丘陵地带的乡村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乡村的类型不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同,都会影响乡村振兴。从小方向上来看,即使在同一个地域类型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存在差异,乡村振兴的模式也会各不相同、各具特色[2]

1.3 乡村发展对区域和城市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注重农村生态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治理农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十分严重的问题。例如,农村地区的垃圾污水和农药化肥的随意使用都会影响农村环境,非常不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也严重影响着村民的人居环境。所以,乡村振兴规划势必要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绿化覆盖率,治理垃圾污水的随意排放,制定相关政策管控农药化肥的使用与家禽粪便的乱排乱弃[3]

乡村振兴,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内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内涵,各内涵均对应特定的乡村功能。

笔者通过先后对江苏省10所地方高校(分别用x1,x2,…,x10表示)进行调研,获得调研数据,最后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将10所高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划分为三个等级。现以某高校(xi)为例来介绍实证分析的过程。

1.4 乡村产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强约束

大多数乡村地区都依靠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特色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这些产业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会对其造成强约束。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行为,受到天气、季节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对乡村产业造成严重损失。而一部分乡村地区的观光旅游产业也会受到季节的限制,分淡季和旺季,在淡季为了节省开支,仅雇佣少数人即可满足需求,也就无法为农户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这道练习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周长置于图形的背景之中,利用形状、面积对周长产生干扰后准确找出周长并进行比较,以考查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真正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第一眼看到这幅图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面积大小、形状是属于强刺激,而周长则属于弱刺激,所以最先反应在学生头脑中的是甲、乙两个图形的形状和面积的差异,而周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是滞后的。本题在设计时就是借助这个原理,使学生对周长辨别造成干扰甚至误导,如果学生对周长内涵的理解不透彻就很容易填错,因此从习题设计意图以及长期受教师青睐这个角度来讲,这堪称是一道经典好题!如果作为一道检测题,同样也是一道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周长概念理解程度的好题。

2 乡村振兴理论分析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受到周边城镇的影响,一个乡村的发展大多会根据整个区域城镇化的规划体系来进行,所以乡村发展遵循的是整个城市的产业规划体系和城市的生态建设体系。

2.1 产业兴旺,侧重乡村的生产功能

农村的多功能性及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也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这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工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新型乡村产业,从而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兴旺发展[4]

公民意识的启蒙,首先是教育,当然这个教育是广义上的,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它应该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一种终身教育体系,没有这种互相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是难以深入骨髓的。但是,这一教育首先是指目前职前的学校教育,这是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打基础的。目前,我们并没有专门的公民课程,仅有的一点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是政治课中的一小节,分量上很显不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2.2 生态宜居,侧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

乡村发展对于区域和城市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乡村的发展,只有以城市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与城市不同的特性,因为农村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土地,所以受自然风险及市场竞争的影响较大。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是工业,所以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较小。而且农村的消费主体是城市,那么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状况会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民进入城镇打工就业,他们70%以上的收入都是非农业收入,所以对非农就业有极强的依赖性。

乡风文明,一是继承优秀农耕文化,弘扬淳朴、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二是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以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环境氛围,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育人,助推乡村振兴。

2.3 乡风文明,侧重乡村文化的育人和传承功能

Anthony[19]提出了教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教学理论(approach)、教学方法(method)和教学技术(technique)。张老师关注后两个层次,即具体的组织课堂和管理课堂的方法。她摆脱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依赖,注意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考、创造“自己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技术,向“将课堂教学理论化,将教学理论实践化”转化,试图把个人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信念和教育信念是反思的主要目标。

2.4 治理有效,侧重乡村社会稳定功能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乡村治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地区建立优秀的领导班子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其次,实现乡村自治、法治及德治。最后,要注重乡村的主体发展,要让农民的生活更有安全感、更有获得感,使农村人民能病有所医,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样才能保证乡村地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5 生活富裕,侧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兴旺”

产业兴旺,首先就是农业的发展要兴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渐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植蔬菜、水果或者其他绿色产品。在不断调节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推进农业发展进程。

3 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构建方法

3.1 乡村地域系统诊断

当前在进行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乡村地区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地或者农民聚集地,还应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发展。要认识到乡村地区的特殊性,把握其中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内容要更加详细,涉及方方面面,还要解决当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之所以要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为了了解当前乡村资源环境状况,认识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把握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立发展目标,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但当前还没有设立详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没有设立科学的核算方法,所以研究者还无法认识到评价是否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的程度如何。因此,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进一步进行评价研究。此外,在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中,要做出长远的计划,也要做出阶段性的计划,在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进一步评价,并做出预判。

3.3 地域模式类型甄别

不同区域的资源文化特色及区位条件都会影响一个乡村的发展。当前,中国学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地域模式分析。例如,国务院曾提出4种模式,如特色保护成交融合等。这些不同的模式给当前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要根据这些不同模式的典型特征,针对这4种模式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结合乡村的实际状况选择发展模式,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3.4 乡村产业体系构建

习近平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而中国正在推行的“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规划则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必须在了解规划理念及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这个过程中要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理念,了解如何在吸收新元素引入创新产业的基础上发挥乡村产业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产业体系,在不断推动乡村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拓宽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乡村振兴。

4 结语

乡村振兴规划不是普通的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应在把握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了解其中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最终实现乡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规划的每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2-11(07).

[2]陈锡文.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行政管理改革,2018(4):4.

[3]陈昌智.聚焦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

[4]丁绪辉,高素惠,贺菊花.基于文献计量与多元统计的“乡村振兴”领域研究动向与热点挖掘[J].江苏农业科学,2018(16):280.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34-26-2

标签:;  ;  ;  ;  

乡村振兴规划的特征认知及体系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