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小伟(1994生),男,汉族,甘肃天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 要: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同义而语为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异化理论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异化”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思想所在,在整个哲学思想生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至此,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思想;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概念
异化劳动的概念出现,有着其无法避免的必然性,马克思把劳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活动,其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劳动资料获取生活需求,二是旨在寻求劳动的自由性和愉悦性,概括来讲,人们劳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物质和精神方面得以拥有,但其劳动所得到的东西由本人获得,于是劳动者、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这是私有制的结果,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者不能自由获取劳动成果原因,同时资本主义下的剥削、欺压,劳动者无法按照自己的观念去生产,相反,无条件的服从成为枷锁,为雇主创造价值,成为劳动产品的奴隶,工人生产关系就是对自身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下的一种畸形局势——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越多,其自身获得就越少。异化观念的具体阐述,马克思是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解释历史必然趋势一定是共产主义,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的基础。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生成
异化思想马克思将其视为历史的产物。虽然马克思以宗教的自我意识来反抗神学的束缚,但是马克思的自我意识是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解释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宗教的批判,则使马克思把异化思想的理论研究从天国带回到世俗,以政治解放反观人的解放。同时对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也进行了全面性地批判,揭露了在异化劳动中无产阶级非实在性的存在,并提出无产阶级要以革命的必然性消除私有财产的弊病,为实现真正的、本质上的自由活动这一使命而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战斗。
(二)市民社会的异化
马克思观点是,政治和宗教的解放不代表人的正真解放。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否定财产关系,解体社会制度。既然现存世界属于人的世界,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社会规范。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常被享有特权的统治地位而束缚人的发展。因而,宗教从一开始就未实现人的正真本质,仅仅在想象中实现着此岸的客观东西。要打破人的自我异化,挣脱宗教的束缚,却成为了已经有意识成长起来的市民社会阶级的历史使命。揭开宗法社会中宗教的神秘外衣后,批判的导火索就指向了对现存世界中国家、政权的揭露;革命的任务就要落实到无产者完全失去自我的市民社会上。政治国家的实现是政治解放的结果,是市民社会的发展所在之处。而市民社会的确立,则是无产者的贫穷和灾难的加重。因而这种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却在市民社会中展现出来,存在于政治利益和市民社会的矛盾枷锁中,而又现实的存在于“人权”和“公民权”的挣扎中。无产者在市民社会中丧失了自我沦为无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如果解放自我,那么就必须坚定的抹杀物质利益及其财产锁链关系,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时代是人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人是社会的人,是世界的人,是国家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政治国家中,市民社会是现实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要消灭人的非现实性,消灭私有财产关系锁链中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
(三)劳动中的异化:物质利益的关系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劳动资本化是无产阶级“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因而,资产阶级即使用一些抽象的反面的内容等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说辞也还是会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财产利益关系的枷锁,同样非现实性地也掩盖不了无产阶级存在事实。因此,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无产阶级自身,从而实现其人的自由自觉性活动。在其主观能动的劳动中,人作为类存在物,改造着自然界,并创造了属人性的人类世界。人的劳动活动通常也就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但是在市民社会背景下,劳动活动和无产阶级本身完全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人的类本质相分离。这种分离在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无产阶级在工业劳动中只能为资产阶级而劳动;资产阶级成为了一种当时统治的力量,其结果就是劳动者靠本身的劳动而获得微弱的工资来维持异化现实下非现实性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具体说来,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无产阶级是为了获得自身劳动报酬而从事生产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无产者并不享有劳动产品本身的拥有权;也就是,无产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品是相分离的。既然无产阶级是为了获得工资而生产劳动产品,那么即劳动本身也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无产阶级相对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在劳动活动中,无产阶级不仅使自身外化为无产阶级的异己力量本身或者所谓的工人阶级,还始终从事生产而获得资产阶级的工资。在工业化发展中,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就是通过工资、地租等的分离而相互关联的,是工人、资本家和地主间的对抗。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财产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已经变成了资本外衣下非现实的劳动,只是资本的面具被资产阶级操纵而为“无意识”资本。按照经济学理论原则,就是使用价值决定价格、决定资本的积累。现实意义上讲,工人正真成了工人机器化的虚然存在,彻底的将人的生命存在与本质劳动相异化。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理论来自对费尔巴哈本质异化观,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在新的社会矛盾中,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也会产生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正因为如此,同样我国也会出现劳动异化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和控制,不仅会加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型的体育联赛以及电子机器等更是有很严重的劳动异化现象,机械化,机器化,智能化油然而生,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思想所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伟大梦想,创造伟大工程提供了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记得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涵,究其本质,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其劳动异化的根源所在,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由于其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或者挖掘其内涵所在,才能更好的肩负使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M].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黑 格 尔.《精 神 现 象 学》[M].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中国经济出版社,1859.
论文作者:王小伟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马克思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社会论文; 市民论文; 理论论文; 关系论文; 恩格斯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