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及灵活使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调整个人的教学手段,同时引进各种有效的授课方法,以便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指导,从而使他们将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继而促进其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营造宽松的授课氛围,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为其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促使他们不断打开个人思维,积极探究相关知识的内涵,继而从中挖掘和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通过整合之后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便为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示明确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鼓励他们将个人的学习成果总结出来,通过详细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结合已有的知识整合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在展示环节大胆提出来,以此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探究,继而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促使学生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来解读数学知识内涵。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质疑和提问,肯定他们独特的想法与观点,并采用激励性语言对其进行表扬,由此不断提升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有效引导和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数学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以此使其在审题的同时准确分析题意、把握重要条件和数据信息,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方法,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解题效率和质量,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一边读题一边使用铅笔将题中的重要数据、条件句、最终考查点标注出来,同时鼓励其在条件句中寻找“字眼”,据此确定“谁少谁多”、“谁是谁的几倍”等信息,然后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列式计算,从而不断增强其解题的正确性和准确率,辅助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二)优化数学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引进数形结合法简化学生的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各种数学问题时,可以引进数形结合法来帮助学生解题,由此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推动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一章中的数学问题时,就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利用几何画板来绘制符合题意的立体图形,同时将题中的相关数据准确标注在图形的对应位置上,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确定已知条件和最终的求解对象,从而使他们在直观图形的辅助下迅速找到解题突破点,并根据所学公式列出正确的式子,继而在简化他们解题过程的同时,推动他们解决问题效率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之后,数学老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展示与该部分知识点有关的另外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应用之前的方法进行自主绘图、分析,从而使其在巩固练习中掌握数形结合法的使用方式,同时辅助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2、将问题融入生活化情境辅助学生解题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可以将相应的数学问题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以便有效调动学生的解题热情,使其联系个人生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挖掘问题的切入点,进而有效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四则运算》一章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展示如下一幅场景:“王亮家住在县城,今天他想步行去看望外婆,但是走了一段时间后就和从外婆家出发来看他的舅舅相遇了。经过聊天,王亮发现他和舅舅几乎是同时从两个地点出发的,但不同的是王亮步行每小时只能走5千米,而舅舅骑车过来则每小时能行15千米,两人相遇时距他俩出发刚好过了2小时。那么,外婆家离县城有多少千米呢?”在这种富有生活气息且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也会联系实际绘出二人的行走路线,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掌握本章节的相关知识,有助于不断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绘制思维导图降低学生解决问题难度
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来帮助学生梳理解题的要点和步骤,从而不断降低教学难度,促进他们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数学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与《圆柱与圆锥》一章有关的问题时,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绘制解题的思维导图,将最终的考查点作为思维图的核心部分,然后根据未知问题来推测必须要存在的已知条件,同时去题目中寻找对应的条件和数据将其列在第二层级上,接着将题目中表示数量关系的语句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放在思维导图的第三层级上,并将其与对应的条件、数据连接起来,进一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学过的公式列出算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以抽丝剥茧的方式理清题意,同时根据思维导图的指引确定解题的方向和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有利于不断降低他们解题的难度,进而顺利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课下加强训练提升,巩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课下时间,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来考查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以此不断训练和强化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整合各种渠道的优质教学资源来设计类型多样、考查范围广的数学问题,并借助网络平台将其传送到学生手中,使其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练习,同时在线上实时反馈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最终成果,便于教师了解其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现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创新思路,然后据此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鼓励他们探索和挖掘更多便捷、有效的解题方法,有利于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努力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探究氛围,使其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更多问题,同时将其提出来进行思考和解答。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并借助针对性指导不断完善他们的解题思路,最终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其综合应用水平,有利于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从“解决问题”转向“问题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与教的实践研究[J].教育,2018(04).
[2]罗清鹏.浅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2018(09).
[3]张泽方.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J].才智,2019(27).
[4]贾艳红.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9(01).
论文作者:吴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能力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