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国际旅游论文,经济分析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08)11-1768-08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际旅游竞争的加剧,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焦点。旅游资源作为区域发展旅游的基础性资源,其对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如澳大利亚旅游学者Crouch and Ritchie[1]、韩国旅游学者Dwye、非洲学者Ernie Heath[3]等分别在其所建立的旅游竞争力模型中把旅游资源作为首要影响因素,我国学者杨森林[4],黎洁、赵西萍[5],郭舒、曹宁[6]等在构建旅游地竞争力评价指标时也都把旅游资源作为首要影响因素。从这些研究结果可知,在旅游学者中已经形成一个共识,旅游资源对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波特竞争力理论[7]中一般资源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作用。但是旅游资源为什么会对旅游竞争力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其产生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学者们很少对此探讨。本文力图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从我国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国际旅游发展的实践解析旅游资源对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研究目的,不仅要让人们了解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人们了解其重要性产生的原因,从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相关概念
1.1 旅游资源
由于旅游资源的宽泛性,至今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以及概念的表述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一致。我国国家旅游局2003年在《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8]中给出的定义为“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等”。这一概念与我国主流旅游学者的理解是一致的[9,10]。根据这一定义,旅游资源是先于旅游业对其的利用而存在的资源。但是旅游资源要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首先需要得到人们对其客观存在的认知,因而在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时,人们常常采用事后评价法,即以开发出的旅游吸引物的情况评价旅游资源的情况。当前我国已经进行评定的旅游资源类型有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A级景区等。实际上,这些旅游资源都是景观型旅游资源,其存在依附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而对于不具有空间稳定性的环境类旅游资源和节事型旅游资源[11],当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评价与认定。所以在对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时,也仅以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拥有量作为比较的标准。
影响一个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区域内旅游资源类型的多少,还包括各个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和空间密度等。旅游资源赋存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经济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数量)、密度(相对数量)、垄断度(质量)和吸引度(吸引力大小)等多种属性的综合。
1.2 国际旅游竞争力
与一般竞争力概念相似,国际旅游竞争力概念涉及面宽、内容复杂,难以用一句普遍适用的表述方式对其进行概括。不可否认,竞争力不等于竞争绩效,但较强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较好的竞争绩效上,因而对于国际旅游竞争力,国内外旅游学者多从国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市场份额等方面来定义。如Crouch and Ritchie[12]认为,最有竞争力的目的地应是那些获得最大成功的目的地,即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为其居民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地;Anne-Marie d Hartserre[13]认为,一个有竞争力的目的地必须是一个旅游市场份额(用游客人数或旅游收入测量)很高,或增长很快的目的地;Sahli[14]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个旅游部门的外部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国家保持或提高其旅游出口市场份额的能力。我国的多数学者如黎洁等,朱应皋等,汪德根等也都认为国际旅游收入、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市场份额是评价国际旅游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对国际旅游竞争力高低的判断也主要以这些指标为依据。
2 旅游资源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机理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假设
以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经济区域在国际旅游竞争时表现出的相对于另一个经济区域的竞争能力,在分析之前,首先给出4个基本假设:
假设1任何区域都不能向其它区域出售本区域的旅游资源,也不能从其他区域购买旅游资源。这一点由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所决定。
假设2旅游资源作为区域继承的生产要素,没有生产成本。这一点由旅游资源的本质所决定。
假设3假设只有两个经济区域A和B,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拥有不同的赋存量,表示为,设定
,除此之外两个区域在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环境等方面都相同,共同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
假设4根据经济学理论,旅游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旅游资源、资本、劳动3种要素。把资本与劳动的组合作为一种集合要素处理(这在经济学分析中是可以的)。旅游资源和资本-劳动组合两类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两个区域的共同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式中Q代表满足国际旅游市场要求的旅游产品生产量;R代表旅游资源投入量;K代表资本-劳动组合投入量;A代表技术参数,暂时不考虑生产技术变化,故设定A为常数。
在这4个假设下,旅游资源对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2.2 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
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函数公式,得到资本-劳动组合对旅游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从(2)可知,资本-劳动组合对旅游资源的边际替代率随着K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旅游资源赋存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生产同样多的旅游产品量,当投入的K很大时,资本-劳动组合对旅游资源的替代率变得很小;当一个区域旅游资源极其缺乏时(R→0),为了生产同样多的旅游产品量,需要投入的资本-劳动要素将变得无穷大(K→∞)。
另一方面,根据生产理论[15]知,在产品的生产中,每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有一个最低临界值要求,当生产要素投入量低于该临界值时,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转化为正值,两种生产要素将不再具有替代性。因而,产品的生产具有一个经济可行区。可行区的边界确定了每一产量生产下对两种要素投入的临界值。
如果两个区域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满足条件,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区域B不能够创造或从其他区域购买该旅游资源,从而区域B将不能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就失去了与区域A争夺国际旅游市场的机会。
由此可得结论1:旅游资源为经济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提供了机会,当经济区域不拥有某一类旅游资源,或拥有的该类旅游资源的量太低时,经济区域将没有机会参与由该旅游资源形成的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竞争。
图1 生产旅游产品的经济可行区
Fig.1 Feasible economic area of producing tourism production
2.3 旅游资源提高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于不同经济区域相比的生产成本上的差异,生产成本越低,一个经济区域越具有比较优势。
旅游资源为经济区域所创造的比较优势可以从下面公式分析说明。由于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旅游资源是没有成本的,所以经济区域会尽可能利用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要素生产旅游产品,设经济区域旅游资源的赋存量为,根据旅游产品的生产
函数,经济区域生产单位旅游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本-劳动组合要素量、总成本由下式决定:
由上式可知,在旅游产品的产出量给定的条件下,经济区域生产旅游产品需要投入的资本-劳动组合量、成本
及平均成本
与旅游资源的存量R成反比。这说明,资源存量越大,生产相同产量的旅游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本-劳动组合的量越少,总成本也越少,生产出的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也相应越低。
由,得
经济区域A由于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该区域与经济区域B相比,在生产相同数量的旅游产品条件下,能够投入较少的资本-劳动组合,支出较少的成本,从而使旅游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低于经济区域B的平均生产成本,在该旅游产品的生产上获得比较优势。
从静态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的差异都能够形成比较优势,旅游资源、劳动、资本等并没有区别。然而,从动态分析,旅游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都为可流动性要素,哪一个经济区域对其吸引力更强,它们将流动到哪一个经济区域。在一个时期内被A经济区域拥有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另一个时期,可能被B经济区域占有,或者由于B经济区域的其它创新性成果,使A经济区域拥有的比较优势自然消失,因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具有不稳定性。旅游资源则不同,旅游资源在区域之间的不可流动性和不可耗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一旦产生,将长期驻守于一个经济区域,在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下,其赋存量不会减少,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不仅不会消失,还会随着社会对旅游需求的扩大而更为突出。
由此可得结论2:旅游资源能够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国际竞争中,为经济区域带来比较优势。
一般的自然资源,由于其利用上的物质耗损性和可移动性,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会越来越小[7]。而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流动性以及利用上的物质不耗损性(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旅游资源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具有长期稳定性。这是旅游资源比一般的自然资源对竞争力影响作用更大的重要原因。
2.4 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区域生产旅游产品的潜力和可获取利润空间
假设市场上具有充足的资本和劳动力供应,为经济区域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旅游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其它假设如前。经济区域旅游产品的最佳生产量和资本-劳动组合的投入量由下面目标函数得出。
由上面3个式子可得,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区域的旅游资源与所吸纳的资本和劳动量K、能够生产的最大旅游产品数量、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量
成正比。这说明,旅游资源赋存量越大的区域,能够吸纳的资本和劳动力就越多,能够生产的旅游产品量也越大,从而能够获得的利润空间也越大。
由,得,
经济区域A由于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存量,使该区域与经济区域B相比,能够吸纳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由此可得结论3:在资本和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区域旅游资源的赋存量越大,所吸纳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就越多,能够生产的旅游产品数量就越大,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国际旅游竞争力也越强。
3 实证分析:以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例
3.1 北京市和上海市旅游资源概况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最好的两个城市,国际旅游竞争力都极强。不过,这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赋存存在较大的差别(表1)。
北京作为3000年的古城,中国历史上的五代故都和中国的首都,贯通了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精粹,融汇了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和遗址遍布北京各处。京剧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清宫文化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质。可以说,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在地理区位、国际交流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经济、文化、服务方面体现了全国的最高水准,也拥有较丰富的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方面旅游资源,但在展示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相对缺乏。
从我国所评定的旅游资源结果比较,北京旅游资源赋存量比上海丰富得多。截至2005年底,北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有6处,占全国的1/4,而上海无一处世界遗产;北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的4倍;A级景区个数接近上海的7倍(表1)。北京与上海在旅游资源的赋存量方面的极大差别影响了两个城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形成。
3.2 旅游资源影响两个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的机会
由于旅游资源类型的广泛性,从整体上看,每一个区域都不会因为某一类旅游资源的缺乏而失去发展国际旅游的机会。但是,如果从一类旅游资源所产生的细分市场分析,就可看出,旅游资源确实影响一个区域发展国际旅游的机会。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直是以传统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吸引国际游客。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北京市由于拥有众多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对于以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要旅游目的的国外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①。北京市在吸引以观光度假为主要旅游目的的国际游客方面占有优势。1992年由中国国家旅游局组织评选的中国旅游胜地40佳中,北京5处旅游景区榜上有名,而上海市没有一处入选。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北京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组合上游刃有余。1992年国家旅游局向国际游客推出14条国家级旅游专线,涉及北京的线路有5条:长城之旅、青少年修学旅行、新婚蜜月旅行、保健旅游、烹饪王国游五大市场,其中长城之旅旅游市场属于北京的专有市场,每年仅因为观赏、学习、考察北京长城文化遗产而来北京的国际游客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7年,八达岭长城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已多达8 000×10[4]人次,接待的外国元首达到300位②。虽然涉及上海的线路也有4条,上海也能够开发青少年修学旅行、新婚蜜月旅行、保健旅游、烹饪王国游四大市场,但由于上海不拥有像长城一类的世界级遗产资源,使上海失去了开发这一国际旅游市场的机会。1994年中国的旅游主题为中国文物古迹游,国家旅游局向国际游客推出14条专线,相应吸引了14个国际旅游细分市场。涉及北京的线路有7条:1 000年前的穆斯林古迹游、760年前的成吉思汗转战线、670年前的马可·波罗游中国线、350年前的徐霞客旅游线、350年前的李自成进京线、200年前的乾隆皇帝南巡线和80年前的末代皇帝出京线。而涉及上海的线路只有1条:1 000年前的穆斯林古迹游。显然,北京众多的旅游资源使北京能够开发出如此众多的旅游产品线路。与北京相比,上海市因为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进入来华旅游细分市场的机会也少于北京。
1997年国家旅游局在前几年旅游促销的基础上,经过选择,又向世界推出16条国家级旅游专线,其中涉及北京的专线有8条,包括神州掠影游、长城游、中原民俗游、宗教朝圣游、穆斯林风情游、青少年修学游、女青年欢愉游和中华健身游等。相比之下,涉及上海市的专线只有4条:神州掠影游、穆斯林风情游、青少年修学游和女青年欢愉游[16,17]。
北京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较多的进入不同来华旅游细分市场的机会,而上海市较贫乏的旅游资源则使其失去了较多的进入不同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机会。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北京市能够吸引的国际游客数和所创造的旅游外汇收入远高于上海市(图2、图3),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显示了较上海市更强的竞争力。1989年,因为中国的政治事件,北京市的入境旅游人数与上海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基本持平,但从1990年旅游市场恢复正常之后,北京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又超出上海市很多。这说明1989年受影响的游客主要是观光度假型游客,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北京市超出上海市的游客多数为观光度假型游客,较多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为北京市进入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较多的机会。
图2 1985年-2006年北京市与上海市入境旅游人数比较
Fig.2 Comparison of inbound tourists’ number between Peking and Shanghai in year 1985-2006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5年-2006年),中国旅游网。
图3 1989年-2006年北京市与上海市国际旅游收入比较
Fig.3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venue between Peking and Shanghai in year 1989-2006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9年~2006年),中国旅游网。
3.3 旅游资源影响两个城市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
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降低区域发展国际旅游的成本,提高区域发展国际旅游的比较优势。这一点在两个城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上海市在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方面赋存量较低,在以出售传统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资源吸引国际游客的发展模式下,上海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人士就提出转变上海旅游发展观念,调整旅游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建议③。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用其在地理区位、国际交流、国际联系及国际服务方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二是利用其在经济和现代文化方面的优势,与其它行业及整个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创造旅游吸引物;三是作为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国际客源的中转地,为其它地区输送客源。
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调整了旅游发展战略,一方面加速建设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地理区位、国际交流、国际联系及国际服务方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奖励旅游等入境旅游细分市场上④。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上海市形成了许多世界知名、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一些城市标志性建筑,如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同时,各区县也相继推出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主题公园、体育娱乐型旅游新景观,如嘉定、青浦、南汇、奉贤、杨浦等区县的环球乐园、梦幻乐园、太阳岛国际俱乐部、中华民族文化村、野生动物园、中华民族大观园、南上海水上乐园、和平公园海豚表演馆等,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旅游景观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市的旅游吸引物。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和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均在此时应运而生。
旅游吸引物的创建为上海市吸引国际游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战略调整使上海市在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上实现了扬长避短。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市国际旅游发展战略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上海市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快速提升,入境游客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开始逐渐接近、赶上并超过北京市(图2、图3)。
但人工旅游吸引物的创建在为上海市带来国际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成本支出。从两城市景区开发的成本比较,2001年-2005年,上海市平均开发一个A级景区占用资产高达8.35×10[8]元,而北京市平均只要1.17×10[8]元。从景区的收益比较,景区获得1.0×10[8]元的收入上海市需要投入2.8×10[8]元的资本,而北京市只需要投入2.0×10[8]元(表2)。由此可知,丰富的旅游资源降低了北京市的旅游经营成本,使北京市在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上海市由于旅游资源缺乏,虽然能够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创建人工吸引物,扩大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其旅游经营成本,相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北京市表现出比较劣势。
表2 2001年-2005年北京与上海A级景区指标平均值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index in rank A resorts between Peking and Shanghai in year 2001-2005 in average(×10[8]元)
收入 投资
景区个数 投资/收入 每个景区投资
北京 43.8 88.3 752.0 1.17
上海 35.1 97.4 112 8 8.35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网上的资料整理。
3.4 旅游资源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生产的潜力和可获取利润空间
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作为旅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区域生产旅游产品的潜力和可以获取的利润空间。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产品生产潜力的影响也应该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环境类旅游资源(如气候、生态环境、城市风貌、居民好客态度等)和节事型旅游资源,属于开放型旅游资源,旅游承载力较大。因而,从整个区域的承载力来说,相对于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澳门、纽约等,当前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资源都远远没有达到利用的极限,两个城市发展国际旅游的潜力还很大。
但对于旅游资源的主要承载物——旅游景区来说,其对游客的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其承载力的大小也影响着景区发展国际旅游的潜力。如北京市众多的人文古迹景区(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在我国的黄金周期间,其对国内外游客的承载力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极限,迫使这些景区在旅游旺季对游客数量进行限制。显然,随着游客数量的限制,景区所获得的收益和利润也相应减少。
因而,旅游资源的承载力越大,景区接待游客的能力也越强,景区生产旅游产品的潜力也就越大,在同样的成本投入下,景区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旅游资源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机理体现在3个方面:①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其赋存量越大,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越多;②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其赋存量越大,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越大;③旅游资源影响区域获取利润的潜在空间,其赋存量越大,区域获取利润的潜在空间越大。
该结论对于中国及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①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由于旅游资源赋存量的差异,并不是每一个区域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一个区域应充分考虑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条件,对旅游产业作出客观科学的定位;②旅游资源能够提高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在旅游开发的次序上,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把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培育成竞争优势;③在旅游吸引物的培育上,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优先把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吸引物,这样才能节约生产成本,获得比较优势。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旅游资源只是影响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其中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本文对旅游资源与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关系的分析结论建立在比较静态分析基础之上。分析中,除了旅游资源不同之外,假定两个区域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其它因素全部相同,这一点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两个区域在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其它因素方面如区位条件、政府管理、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可能不同。一个旅游资源赋存量低的区域,可能在其它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同样可以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上海市的国际旅游发展历程正说明这一点,其在区位条件、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较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将是国际旅游竞争力理论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从每年的《入境旅游抽样调查报告》知,来华入境游客对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兴趣远远高于上海市.
②王文生,地方旅游业,1998年中国旅游年鉴.
③林洪岱,上海旅游发展观念的变革,中国旅游年鉴,1991.
④孙志俊,地方旅游业,中国旅游年鉴,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