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的,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成为一种急迫的要求,绿色技术创新正是技术生态化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必然要求。
需求决定意识,认知促进发展。面对当代世界人口膨胀和消费需求压力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障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开始反思社会发展历程和行为准则,开始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规律和行动纲领,以便能理性地指导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全球发展新战略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1987)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模式,使得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且倍受推崇。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认识深化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发展的公平性,包括当代人的公平、代际公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未来人的需要;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发展的持续性,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性,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确保人和自然构成的复杂系统始终具备持续发展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而它的目标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利于当代和未来的人们。因此,同人类社会已经历的生存和发展阶段相比,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历史时期,又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演化的最高阶段;既是一个衡量人类社会能否有序演化的标准,又是一个全球性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状态过程。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空间上的全球性和时间上的无限性。这意味着它既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或每一个行业、部门可持续发展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几代人持续努力的线性组合。全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部门在不同时段的有序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其间包含着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在内容、方式、空间和时间上的统筹兼顾和综合协调。
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乡镇企业大多是走粗放型增长道路的,因此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回顾我国的环境恶化过程,可以看到与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关。我国环境污染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在当时赶英超美的口号推动下,出现了大量低素质、高消耗、重污染的企业。我国第二次环境恶化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管卡压”导致工业布点混乱,更使大量“五小工业”应运而生。第三次环境恶化则与乡镇企业有关,对于“十五种污染小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引起学术界的严重关注。但由于当时乡镇企业规模尚小,对环境污染大局未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至80年代后期,随看乡镇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其环境副作用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程度,在许多地区甚至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北方各大水系面临的严重污染局面都与此有关。
1997年发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表明,“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迅速扩展和蔓延,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达到或超过半数。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全国排放量的21%,废水中COD含量为611.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4.3%;二氧化硫排放441.1万吨,烟尘排放849.5万吨,工业粉尘1325.3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23.9%、50.3%和69.5%;固体废物排放1.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9%。乡镇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短期内生产技术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难以承担治理项目的巨额费用。
当然,真正的问题不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而是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致命伤是水平太低。根据我国的一项研究,1978-1988年间,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355亿元,生态破坏达258亿元,占其利润总额的79.79%。换言之,他们上缴给社会的利税,竟有八成应被视为向社会交还的外部成本。这项研究还表明,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很小,在某些中西部省份,贡献率甚至为负。也就是说,这些省份中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量或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原来的水平,环境恶化也就难以避免了。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在上图中,可以发现一个较反常的现象。广东和上海等较为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百元固定资产的创利水平远远低于安徽和河南这样的地区。众多研究表明,各地的乡镇企业中以广东、上海和江苏(主要是苏南)的装备水平最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最高。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发生该图中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创利水平更高的现象呢?这一现状的形成,与南方地价较高,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较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企业“挣环境的钱”,也就是说,在创办企业时“节省”了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那些对环境较为有利而所需投入较大的工艺设备也不能被企业接受。于是,同样的企业,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创利能力就比发达地区高得多。但不难想象,之所以出现像淮河流域那样的严重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乡镇企业这一粗放增长实践的产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强烈呼吁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技术生态化是一种主要的原则,要求乡镇企业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使用技术,使技术应用不至于破坏环境,绿色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绿色技术创新是乡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本身具有双重性。比如,技术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有了技术,大量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同时被创造出来的很多东西就是对环境的破坏。例如自然资源的开采、有毒气体的产生、作为重要制冷剂的CFC的制造都是技术的产物,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但是技术也带来再生与回收的手段及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还提供净化其产生的污染的技术。关心地球环境不是要忽视技术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技术的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必然要求。
(一)绿色技术
追溯绿色技术的历史,最早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环境公害的出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推动了末端技术(End-of-Technology)的创新与发展,但末端技术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紧接着许多与环境相关的技术术语被提出来: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特征的“无废工艺”(1979);以零排放为特征的“废物最少化”(1984);以节约材料、减少排污量与毒性的“清洁技术”(Cleaner Technology)(1989);以“源头削减”为特征的污染预防技术(1990)。人们对技术生态化的追求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绿色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的最少化。
(二)绿色技术创新及其途径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思想的形成,并得以利用,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的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不仅涉及技术方向的创新,而且还涉及包括组织文化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形成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降低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的技术创新,它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断下降。因而,从产品生命周期出发,绿色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源头技术创新。原材料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原材料的选择是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最初环节,故而原材料的创新就显得相当重要,实际上也日益受到重视。原材料绿色技术创新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天然材料;二是生态材料或对传统材料的生态化改造。
对于包装产品的绿色技术创新,可以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天然材料制作包装。如木、竹、稻草、麦杆、蔗渣、柳枝、藤条等天然材料。有的可以直接制作包装,并且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制作重要的包装材料。天然材料做包装好处很明显:一是产品生命周期链缩短,只经过原材料制作、使用与废弃几个阶段,循环锭缩短,对环境的损害小;再是废弃后可以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危害,对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也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很多采用草浆造纸的小造纸厂,可以把那些原来用于造纸污染很大的稻草、麦杆等用来发展绿色包装。如我国开发生产的CL无污染发泡材料快餐盒已经进入生产阶段,CL发泡材料就是利用我国资源丰富的稻草、麦杆等植物纤维为原材料进行发泡制成的。
绿色技术创新,还可以开发生态材料。生态材料是指从原材料选择到加工工艺对环境污染很少,而使用完后可自行降解或回收方便的包装材料。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降解塑料的研制。目前国内外正在研制开发和试用的降解塑料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溶性降解塑料等几大类。例如,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瞩目的七大重点课题之一,是解决大量塑料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我国来说还能有效地利用淀粉资源,提高淀粉产值,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积极作用。生物降解的废塑料,经过微生物作用后可彻底分解,重新进入生物圈,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生物降解的塑料一般用于包装工程,目前北美洲年降解塑料总销量为88万吨,用于包装的达76万吨。
(2)过程技术创新。处理和制造是紧接着采集原材料的生命周期阶段。原材料的创新与处理制造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因为任何一种原材料都要经过处理与制造才能成为包装用品。因此,原材料创新后,一般都要伴随着处理与制造的变化。原有的加工工艺在设计建造时可能对环境问题考虑不全面,在环境问题突出后,还需不断改进,以满足新的环境要求。处理与制造技术的创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开发以零排放为目标的污染预防基础设施;二是开发以减少已经产生的污染物与废物的排放为目的的末端治理技术,即对原有处理与制造工艺加以改造,减少废物排放。处理与制造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清洁生产。
(3)处置技术创新。在工业生产中,回收与复用废弃物的处置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这一问题已广为人识,例如,“白色污染”引起人们对塑料包装的强烈关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解决“白色污染”的关键就是回收与适当处置。
国外都有相应的法律或规定来保证回收与资源再生,在德国各种产品在完成其商品价值以后,都要回到它的原产地以便回收和资源再生;日本最近颁布了《产品责任法》,则进一步把这种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强化。《产品责任法》规定,包括包装在内,企业不仅以产品质量对用户负责,而且产品使用完后形成的垃圾也要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些企业不仅以其包装产品闻名,而且以其包装产品的再生、复用技术而出名,获得社会的赞同,也形成了企业的特色。1992年,日本日报株式会社主持评估的全日本最有影响的废弃包装处理企业就有24家,其中仿生塑料、废纸再生、废素材炼油、聚苯泡沫循环利用等等,都堪称一绝,很有影响。国外的一些包装企业把产品的回收看得与产品生产本身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