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体制的我国主体行为模式─群众路线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机制论文,新体制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从静态上考察其含义,并更多地从狭义上将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工作方法。笔者以为,它应该包含更为丰富的内容,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已赋予其深刻的本质特征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我国当代适合新体制的社会主体有效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该机制的时代特征、一般性能、社会功能及对主体自身建设作用等内容,作些初步探讨,以期对群众路线在深层理论断面上拓展。
一、群众路线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入了科学养分、具有时代特征的机制
机制一词,原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机理。在社会学意义上,机制可延伸为法人或自然人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某种驱动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①群众路线机制可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体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目标而采取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及其群众观点。这里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群众观点,主要指广义上的群众路线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此构筑基础的本质规定,便是现代化建设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四有”文化体制的目标,共同富裕目标等。由一定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形成的动态运行形式,即适应当代新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群众路线机制模式,则呈现为由共产党干部、基层群众、党内生活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各种主体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由此所决定的推动我国整个社会机体运动发展的方式。
从群众路线机制模式的功能结构来看,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条件是由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客体要素所组成,是社会主体反映和改造的对象及手段。其状况如何,制约着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深度和广度。基层党员和普通群众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性主体,在该机制运作过程中,即为客体要素,是被共产党干部领导和教育的对象,又是主体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载,是创造中国当代历史的决定力量。党的领导人和党员干部是社会生活中主导性主体,是该机制的核心要素,具有先进性、权威性、导向性和服务性等特质,通过对广大群众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发挥其职能。其决策水平及形象直接牵制着各行各业人们的切身利益和政治态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群众路线机制的这种功能结构决定了不同主体的权益结构,这种权益结构主要由双层权益关系有机地组成:一是领导与群众在社会角色上的主导性与基础性关系;二是领导和群众同社会历史条件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至于其它更具体的关系只是附属于这两层基本关系,并依其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群众路线作为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客观规律、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自觉运行机制,是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和现实楷模。“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②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群众路线已然突现出三大崭新势态:
第一,在经济方面,原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总揽经济管理大权,直接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主要靠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强制地配置资源,群众路线被束之高阁,暗然无光。而在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企业和广大劳动者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主要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在这良好的经济环境下,自觉执行群众路线,可以市场为中介,把国家的宏观管理与企业及个人的微观搞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层面主体的积极性,使人们在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实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协调平衡地发展。现实表明,群众路线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模式,是广大经济管理者必须认真把握的根本经济路线和最高价值标准。
第二,在政治上,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政企不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盛行,政府与企业、领导与群众之间是强制性的决定与盲众关系,群众路线则被扭曲成上级领导对下层群众的“指挥棒”。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党和政府正沿着民主政治体制的轨道,理顺关系,精兵简政,转换职能,提高效率,以民主集中制为内在规律的群众路线,正日益发挥着民主政治机制的作用,使各级领导与广大群众之间逐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成为党政干部在政治生活中必须自觉执行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③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昔日唯书、唯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搞“一言堂”。现唯实,以实践为真理标准,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旋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强调“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④在此氛围下,基于群众观点的群众路线已客观地成为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文化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成为党政领导及广大宣传工作者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因循的根本认识路线,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杠杆。
群众路线所表露的这些时代特征,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以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和辩证思维方式进一步研究该机制这一新课题,以便引导人们更有效地操作它,更充分地发挥这一强大“法宝”的威力。
二、群众路线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体的良性运行机制
群众路线机制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系统,在本质上是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树果结构的新体制⑤相一致,随其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交流,势必呈现出良好的性能。
其一,启动力的自组织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要决定力量,在我国现阶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故此邓小平指出“领导就是服务”一语道出了我们共产党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二重性质:一方面,我们是领导者,要领导群众干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公仆,是广大群众的服务员,且后者为基本面。同时,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也是经过长期的和建设的实践的考验,为人民群众所必然选择的结果,人民群众自觉服从其领导。党和群众在本质上具有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密切关系,因此也就具备了协调配合的必然走势。被马克思誉为“既是历史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的中国社会主体,正是凭此而在共产党执导下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革命历史剧,合力驱动着当代历史巨轮的滚滚向前。显然,群众路线机制的启动,不是外力所干预或强加的,而是导源于内部要素间的合理结构及其耦合度所形成的内在性自组织力量。
其二,运行的自觉能动性。由于群众路线机制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有了自主权的主体行为模式,因而它决不会是消极被动、盲目无条件的自发行为,而势必表现为领导和群众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贯彻民主集中制而能动地确定各项规划、举措、方略,共同改善社会生存发展环境的自觉活动,显示在主体自觉意识指向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征。
其三,作用的耦合连锁性。群众路线机制是一系列社会因素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中某一机制因素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构因素的连锁反应。如党的政策导向—→群众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条件改善;而社会物质生活在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变又引起领导人基于新的起点、确定更高的决策目标,领导干部决策取向的改变又会引起下一轮不断推演反复的连锁变化。如果某个机制因素发生阻滞,那么其他所有机制因素都难以正常地起作用。
其四、权利主体的相互制约性。在以往的树果结构政治体制和计划体制下,领导和群众之间无法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民主政治体制,促进群众路线机制的良化运转,日益健全政治规范,完善民主集中制,使民主权力与执政权力之间相互制衡,才会形成政治权力运营和经济利益分配的公正有序格局,实现各层次主体权利结构的优化。
最后,信息传送的可靠度高,改革开放前,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信息传递仅沿着纵向的多环节的单通道系统,不仅速度慢、容量小,且可靠性低,以致既压制群众自主性、能动性发挥,拉大层级矛盾,又严重影响决策特别是高层决策的正确性,对此,处于树根层的毛泽东虽曾有所察觉,甚至已认识到“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⑥但他毕竟未从体制及体制结构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仍发生了结构性失误,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而赋予了新时代内容的群众路线机制,则有助于适于新体制结构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健全,能够将可靠性高的大量信息经过民主与法制的、国家与市场的、纵向与横向的多通道系统,尽快传送和反馈于各利益主体之间,从而既可保证核心层决策、法规制定的正确性,能动实现党政部门对社会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亦可保证果枝层的广大群众适时获得科学理论和政策信息导向,能动地进行物化劳动。
三、群众路线机制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体行为发出最佳功能的机制
同我国现行的新体制相适应,群众路线亦具备了树果结构的本质规定,随其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度的演化,势必发出诸种势动功能。
1.联系功能。群众路线机制的实行,可促使领导和群众自觉地循着多通道系统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使二者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谐调。其基本的联系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联系,即同一单位的领导与群众水乳交融,领导干部帮助具体组织和劳动群众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形成鱼水深情;一是间接联系,即以各种群众组织和团体及大众传播工具为中介点,使上级领导与基层单位及群众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化解矛盾。正是在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错综复杂联系中,党群血肉纽带日益系牢、社会主体改造历史客体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2.整合功能。群众路线机制要求党政领导人在新体制下,必须经常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基层主体的感性经验材料,并及时地分析加工,综合整理,形成概念或理论体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还要将这种民主基础上的有效集中同集中指导下的正确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在群众再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保证高度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增强党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觉整合效能。
3.传导功能。群众路线机制的实行,能使党政部门基于市场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市场预测情报和宏观管理政策,通过多通道的信息传送系统及时分流到基层中去,正确引导基层干部的决策行为和群众实践活动,确保社会群体和个体能动作用发挥的正面效应。
4.激发功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高效结合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由于仍处于初级阶段,劳动者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加上旧体制弊病未完全消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发生相异主体的物质利益矛盾和思想问题。贯彻群众路线机制,则要求执政党坚持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依据市场主体的承受能力和价值取向,掌握好改革力度和方向,适当使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钝化人民内部矛盾,以求在平等竞争、合理分配、保障劳动权益的基础上激发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党对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浅层次上,通过理论教育、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化解群众心理疙瘩;在深层次上,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鼓励群众自觉投身到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中去。
5.检测功能。群众路线机制的运行过程,同时就是领导干部依据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势态、群众现实生活状况及民意取向等客观事实,检测用于指导实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社会效应;就是以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尺度,衡量领导行为和群众物化行为的社会历史价值,并以此为参数调整决策思想,进一步优化组合主体结构,确保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选择功能。顺应新体制发展要求,群众路线机制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必作双向选择:一方面,党政干部利用决策权力及经济、行政、法规手段、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对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素质较高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及文化团体加以扶持,把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选进党的队伍及领导岗位上来;而对那些素质太差、严重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则从严惩处。另一方面,群众也积极利用民主和法律的机制,选举和拥戴自己所信任的杰出领导;而对那些以权谋私、贪脏枉法的腐败分子向上级主管部门检举揭发,对昏庸无能的某些领导人通过人代会或党代会罢免其职务,显示基底性主体特具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权力制衡作用。
7.平衡功能。由于广大群众与共产党干部的利益基本一致,并在依据党的指导思想和人民意志所制定的国家法律范围内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因而在新体制的保性稳态演化过程中,以群众路线机制为聚焦,定能带动和幅射社会系统各层面的各种机制,耦合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及市场主体之间供需的综合平衡,促进同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领导与群众之间政治待遇的平等公正,并促进各主体的心态平衡和全面发展,确保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整体推进。
据上所析,我们可以界定群众路线机制在其社会形态上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机制。它根据自身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动力。共产党干部需要群众支持,群众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二者有机结合和协调动作,共同改变我国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第二,它是社会主体行为的自觉调节机制,相异于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自发调节,群众路线机制能够自觉地对人化形式和物化形式和主体际矛盾作双向调节,使领导与群众及其对象性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控测、互相选择,以致该机制结构的优化,发出最佳功能。
第三,它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动性机制。一方面,共产党领导人基于科学认识和把客观历史规律及治国抚民的经验,能动地提出作为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核心的指导思想,并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群众改造社会,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有效实现各项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在党的思想教育、文化熏陶和政策引导下,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并日益增强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唯有坚持运用群众路线机制,善于优化组合其功能结构,不断增强社会主体驾驭历史客体的能力和水平,方能切实达成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化、决策与管理的民主科学化、党群关系及其行为的一体同步化。
四、群众路线机制是强化共产党领导效能的机制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从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长过程来看,它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确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变僵化体制、创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都已并继续发出巨大神奇功效,显示了无可估量的堪称立国之宝,兴国之宝、共产党人的传世之宝。从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断面上看,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多次反复地强调掌握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改进领导作风、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改造世界观、反腐倡廉的需要。”⑦这种必要性可以得到具体落实。它不仅随着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贯彻。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科学文化体制的完善,政策法规的健全而愈加具备适宜的时代契机和社会条件,而且作为树果结构的群众路线机制核心层就内蓄着转化为现实的根源和动力。
其一,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灵魂,成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乃至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旨。因为“一切为了并依靠群众”,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出发点与归宿,是邓小平理论中主体性思想实质,是作为党和国家生活原则的民主集中制的基调,是驱动党政机构组织建设适应新体制模式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的结构符合“四化”需求并取信于民,“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⑧才能日益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国家政权基础,才能有效实现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理论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基二,群众路线的方法是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效运作机制。执政党的党风事关自身的生死存亡。改革开放形势给党注入了新活力,是促使党的事业飞黄腾达的良机,但由于现时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规范新体制的法制尚未健全,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及部门工作中依然存在并蔓延着各种腐败作风,不时地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党的声誉,内耗着由政策法规实施所积聚的综合社会效能,成为孽生社会系统的熵基因。为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保社会系统的有序、良性运转,我们必须把握好发展机遇,科学地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应以此轨道为中轴,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遵照辩证统一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重视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与克服官僚主义相结合等原则,推进党风、政风以致民风的根本好转。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武装头脑、精神境界日益升华、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的大好局面下,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
综观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群众路线机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其功能度上,既适于党内民主生活中处理领导与党员关系所用,亦适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理干部与群众关系所用;既适于现代化建设中发展生产力所用,亦适于新体制运营中解决社会矛盾所用;既适于整体性社会主体能动地认识历史客体、创建科学理论、正确决策所用,亦适于其能动地改造历史客体、实现各项奋斗目标所用。在我国新的社会体制正在建立、完善,人民内部矛盾还很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具本机制,而溶进了社会主义新体制特质、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群众路线,正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经常利用的机制模式。
注释:
①参见《科技日报》1995年2月13日第4版。
②③④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2-143、327、54、293页。
⑤潘德冰:《社会场论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8页。
⑦《求是》1994年第13期。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381页。
标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领导体制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