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问题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来我国以市场为依托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目前,各地各行业对产业集群战略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纷纷制定本地区、本行业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和对策。在人们普遍看好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且长期以来没有引起理论研究机构的重视,集群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能及时认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促进既有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急需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新近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1、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欠科学。许多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例如,国内很多服装业集群都缺乏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支持,像设计业、面料辅料业、展览业、模特业、贸易业、信息咨询业、出版业等。这样,不仅分工得不到细化,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再如,在顺德乐从和东莞厚街家具生产中小企业集群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生产以最终产品为主的家具,只是款式、品种、档次和类型有所不同。虽然通过市场竞争与分工,每个中小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定位,产品档次和风格各具特色,但整个中小企业集群化经济中纵向的产业链条关系并未形成,家具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木材采购和运输、设计、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分工不明显,远未达到形成产业纵向链条、提升整个产业增值的效应。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产业链聚集企业是产业集群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2、产业集群成长的市场环境不理想,集群缺乏集体行动规则和规范。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企业之间长期各自为战,交易费用高;没有形成分工细化的产业群,“条块分割”的制度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了产业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在深圳,服装、鞋业、家具、钟表、机械、工艺几个传统产业群,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行业扎堆,多数产成品及其零部件都只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而配套企业却吃不饱。
3、产业集群多而不强。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实施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产业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较密集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不少产业集群区域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不新,仅以低质扩量经营为主,如拥有1000余家领带企业的嵘州领带业、拥有30亿双袜子生产能力的诸暨大唐袜业。东莞市虎门镇女装,虽是虎门的支柱产业,但服装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差,企业品牌运作能力不足,产品多数是大路货,缺少叫得响、影响力大的品牌。一些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也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园区仅仅成为各类企业简单扎堆的地方。
另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许多集群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国不少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面临反倾销的压力。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早且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出口竞争优势的行业,但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纺织服装集群大多数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尽管目前有部分集群开始向高端发展,但迄今还没有出现像法国巴黎那样的高级时装集群或意大利那样的高级成衣集群。
4、创新能力不足,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企业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集群缺乏发展后劲。在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更大。抽样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还不到4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不仅自主研发能力弱,而且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制造业集群区出现严重的“技工荒”,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由此导致产业集群层次较粗浅,缺乏创新与差异化能力。
5、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生了矛盾。近几年,一些地区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给这些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1987年第一家台资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时下已有400多家台资鞋厂在此落户,台资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但台资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决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形成整体迁移。事实上,有些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差,游拓性产业较多,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完善配套的地方网络。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原有的优惠条件和生产环境发生改变,区内企业必然会发生迁移,2001年东莞台商大规模投资于上海、江苏地区就是一个先兆。
6、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偏差。在依据本地特点构思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缺乏周全的规划和有效的行动。忽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引导和培育本地经济特色。同产品、同水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攀比规模,缺乏横向整合,带来资源无效配置和浪费的恶果。一份福建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反映的福建省中小企业在布局上以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为主,在5919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分布在非金属矿制品业的最多,有640家,占10.8%;分布在其他制造业的居第二位,有490家,占8.3%;第三是服装制造业,有397家,占6.7%;食品加工业位居第四,有358家,占6%。规模方面,以从事食品、服装、建材、皮革的企业居多。据抽样调查表明,从事非金属矿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占32%;塑料制品业次之,占11.2%;皮革业第三,占9.1%;服装制造业第四,占8.4%。以上四个行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的比重达51.2%。
严格的市场保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扭曲了地方生产系统的合理运行机制,增加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限制了生产网络的融合。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视中小企业集群,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热衷于在经济总量盲目攀比,却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以至于集群内企业税费负担过高、融资环境差、支撑体系弱、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影响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如河北省辛集县、无极县、蠡县小制革企业群;安徽省界首市、太和县回收蓄电池土法炼铅企业群;广东省贵屿、南海、清远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加工利用企业;浙江省台州市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加工利用企业和化工企业群;湖南省郴州市土法炼砷集中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土法炼锌集中地区;福建省晋江市电镀工业集中区域等等都存在环境严重污染问题。
7、产业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乏,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我国集群企业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企业融资困难;产权交易市场跟不上需要,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间商缺乏,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2003年6月,广东省质量监督部门对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品定期检验,抽检样品仅有2/3为合格产品。集群区产品质量缺乏保证体系,会影响产业集群的质量信誉,使集群面临的风险加大。无论从低档到中档还是到高档,都需要标准来体现,包括功能性、生态性等等,特别是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质量都要依靠科学的指标及检测。目前还有许多产业集群没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共质量监督体系,因此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8、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一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二是中小私营企业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三是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留在母国,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十分有限。四是制度障碍和组织效率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可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所在地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虽然电子信息产业已是东莞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仍以加工项目为多,处于生产劳动密集环节。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严重依赖外向,这使得东莞经济具有脆弱性,只是作为外资暂时安排全球生产的流动节点,不具有粘性,外来资本随时可能转移到其他地区。目前,东莞经济已经受到来自技术链的高端区域的技术冲击和来自劳动力低廉区域的价格冲击,就是这种脆弱性的具体表现。
我国一些机电产业集群重整机轻零部件,重保重点产业设备的数量需要、轻机电本身素质的提高,导致当前机电工业的一般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至今未能过关。
9、产业集群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峻。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必须全面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出牌”的压力和不适应;同时,环境治理压力增强都是新世纪任何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产业集群对我国造纸工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其也将面临水、原料等资源日益紧缺的不利局面。如山东人均占有水资源为34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山东造纸工业用水却要占全省的47%(2003年耗水4.3亿立方米),今后又要受到国家征收水费大幅提高的影响;山东麦草资源近两年已显紧缺,2003年麦草价格每吨高达600元以上,且质量差,尽管许多企业到外省收购,但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促进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低了技术和重要原材料的获取成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资金、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却进一步弱化。那些可以由新技术替代的单纯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必将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对于不可替代的单纯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也将受到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
针对上述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管理结构和资产结构,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强中介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加强与群外企业的联系,培育群内企业之间的区域创新文化和人文关系网络,这样才能真正让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