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艺术殿堂--陈氏书院建筑雕塑艺术述略_建筑论文

巧夺天工的岭南民间艺苑——陈氏书院建筑雕塑艺术略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巧夺天工论文,艺苑论文,岭南论文,书院论文,雕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州陈氏书院,是一座名闻中外的清末建筑。它俗称陈家祠,是广东全省七十二县陈姓合族宗祠。在历史上它曾作陈氏实业学堂、广东体育专科学校、文范学校、聚贤中学和陈氏家族春秋祭祖的场所。196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是一座特点鲜明、极有代表性的民间建筑,既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结构庄严瑰丽,布局匀称宽敞;又有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集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成为多姿多彩的岭南民间艺苑。凡到过陈氏书院参观的人,无不为它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就引起各国建筑专家的注意,日本的《岭南纪胜》、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等就把它载入,并称赞它为中国南方典型建筑。1959年,郭沫若先生写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整座建筑占地近1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有6400平方米。

陈氏书院的建筑布局是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19座建筑物组成,整座建筑群体的中心是中进主殿堂“聚贤堂”。匠师们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单间巧妙地组合在方形的建筑空间内,使建筑群体的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厅院之外,两厢房贯以长廊;厅院之间,以青云直巷相连;更有庭院园林和古木珍卉穿插其间,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从南北贯连的轴线上望去,它一进高于一进,层层相通达,修廊直望,境界幽深。

陈氏书院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建筑装饰艺术。大量运用中国建筑常用的材料,组成石、砖、木三雕和广东地区特有的陶、灰二塑(通称“花脊”和“灰批”)以及铁铸、铜铸、壁画和书法对联等装饰工艺,体现出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匠心和不同风格特色。它与整个建筑物协调衬托,上下呼应,虚实对比,如锦上添花,韵味无穷,给人以瑰丽舒展的印象。

祠堂通进深80米,通面宽20.7米,廊宽2.7米,显得明朗、开阔。厅堂和间隔处理手法特别,运用四屏双面通雕“渔樵耕读”、“渔舟唱晚”和历史故事“金殿争帅印”等花饰屏门作间隔,既可开又可合,既可隔阻空间,构成首座厅堂的特定环境,又可产生玲珑剔透、境界幽深的效果。其建筑结构巧妙,符合实用原则。它的梁架斗栱,为莲花托和抬梁式七架梁,全用良材榫接,层层承托,不用一枚铁钉。历经百年风雨的考验,仍不倾圯,可见其设计之巧妙和对建筑力学计算之精确。其次是运用雕花厚板做成异形栱,在檐廊上使用,以代替梁架承檩,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其雕刻题材有“伏狮罗汉”、“莲生贵子”、“吼狮”、“宝鸭戏莲”、“鱼藻图”、“杨桃”、“雄鹰”等,檐口板上的雕刻有“花鸟”、“荔枝图”,以及“水漫金山寺”等。为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整间祠堂全用麻石雕成各种样式的柱础,有“杨桃式”础、“竹节”础、“核桃”础、“花瓣”础等,既美观,又起到保护木柱不霉烂的作用。加上建筑物高达10米以上,坐北向南,不仅显得轩昂、宽敞,而且通风好,适应南方气温高的特点。

陈氏书院建筑装饰艺术,既有辉煌巨作,也有纤巧小品。从品类上来说,它充分发挥了南方建筑常用各种材料的特性,集中体现出广东地区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门前横贯80米长的祠前壁上6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群,就具有极为宏伟壮观的气魄。这道墙壁由一块块坚实的东莞大青砖和水磨青砖对缝砌成,缝口细如丝线,整齐划一,平滑如镜。6幅砖雕群每幅长4.8、宽2米,全由一块块质地细腻的青砖细刻后接拼而成,上刻“群英会”、“聚义厅”、“刘庆伏狼驹”等历史故事(见左页插图)和凤凰、花卉及书法诗句等。它布局精巧,前、中、远景安排有序,层次分明,手法细腻多样,阴刻、阳刻、高浮雕、浅浮雕与镂空透雕穿插使用,从而构成多层次的雕刻艺术。其人物形象生动,处处显出雕刻手法的娴熟精到,线条的纤细流畅和精致入微。尤其是人物身上所穿之盔甲,片片清晰,随着一天阳光在不同时候、不同角度的照射,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的奇妙变化效果。这些砖雕均出自当时的民间著名艺人黄南山、杨鉴廷、梁澄、梁进等人之手,由瑞昌店承包。

首进木雕(柚木)大屏门,共4扇,每一扇高5、宽1.2米,前后双面分别镂空雕刻“渔樵耕读”、“渔舟唱晚”及历史故事。屏门下面雕刻的题材自右至左,第一面雕的是一株大芭蕉下面,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它以芭蕉树长出梳梳旺盛的芭蕉和芭蕉下母子鸡组成“创大叶(业),儿孙永发”图。在这里它巧用业和叶的谐音,以芭蕉大叶比喻宏图大业,以梳梳芭蕉及母子鸡比喻儿孙永发,兴旺发达。最上面雕的是“三阳启泰图”。三羊启泰刻的是三只羊、一棵大松树和一轮太阳。据《易经》载,阴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开始阴消阳长,阳气渐盛,称为三阳。表示冬去春来,有吉祥之象。这幅雕刻也巧用羊和阳字的谐音,泰则有太平盛世之意,来表现民间艺人追求和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第二面的下部雕的是一把大酒壶和一只爵杯。这种博古图的含义是表示胸有才气、心怀天下的人,功名自然会取得。其最上边一幅雕的是“踏雪寻梅”,表现唐代诗人孟浩然游历东南各地以及在大雪纷飞之时,骑着驴,兴致勃勃地到灞陵去欣赏梅花的情景。第三面的下部雕的是一个香炉,正冒着缭绕的烟雾,并巧妙地组成5只蝙蝠,这5只蝙蝠又组成一个“寿”字。其含义为五幅(福)捧寿。以雄鹰展翅相对及蝙蝠环绕,衬托和谐祥云,组成“英雄吐气然乎福寿连绵”图。第4面屏门的下边雕的则是一棵生势极旺的倒长的竹子,巧用竹茎、竹叶组成一个倒写的“福”字,以喻“福至”之意。因为竹子是老了才成材的,所以整幅木雕的题款是“青春发达,大器晚成”。这屏门中部雕的是“渔樵耕读”,再上面是“太师第”,最上边雕的是太狮少狮图,又名“二狮滚绣球”,它是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这4扇双面镂雕的屏门,充分发挥了木材的特性,以娴熟的技法,精妙的构思,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其雕工精巧、刚劲,巧夺天工,气势雄浑,为广东木雕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辉煌巨制。陈氏书院的木雕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中进主殿堂的12扇木雕挡中屏门,也是既可打开,又能关闭,使人不能一眼看穿,进来后看完才明白这里天外有天。在其中一扇上部镂空雕刻有“龙王进宝图”,另一扇雕刻“太白退蛮书”等故事,下部浮雕象征吉祥如意的花果、麒麟、博古图等。两旁还有精美的花鸟花罩,显得气势雄浑而又玲珑剔透,别具一格,给这一主殿堂平添几许诗情画意。在陈氏书院头门前边梁架上,精刻着《三国演义》“铜雀台”和春秋时“践土会盟”等故事,人物神采奕奕,极富情趣。

灰塑装饰也是陈氏书院极为吸引人的一种艺术。灰塑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它主要分“卷脊”(屋脊、牌坊和楼阁瓦脊饰物)、“看脊”(走廊、过道矮墙瓦脊饰物)、“脊背”(陶塑瓦脊下的灰塑)、“单尾”(又叫“八字”,房屋山墙顶部八字形灰塑)、“倒瞧”(门楼或门口背面的灰塑)以及“灯影”(挂灯部位的灰塑图案)等。它适宜在高处摆放和远距离的欣赏,十分鲜明生动。瓦脊上的6对灰塑狮子,就极具这种特色。它们居高临下,势若凌空飞扑,活灵活现。那遍布全祠屋脊和廊庑上的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精美灰塑,题材有“薛丁山三探樊家庄”、“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张松献图”和岭南名胜风物。在祠前壁上的灰塑则有“古城会”、“桃园三结义”、“刘伶醉酒”、“独占花魁”和“洞天福地”等。其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批”、浮雕式“半沉浮灰批”,以及圆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批”等。陈氏书院的灰塑作品出自当时的名工布镜泉、布根泉、布锦庭、靳耀生和邓子洲等人之手。它们构成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戏剧场面,连成一条条丰富多彩的画廊,令人目不暇给,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

陶塑也是陈氏书院十分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当我们登上石露台,就可以看到全祠最壮观、最华丽的建筑——中进主殿堂“聚贤堂”上那条最漂亮的陶塑瓦脊了。这条镶嵌在屋顶正脊上长达27、高约3米的双面脊,既古朴典雅又绚丽多姿。内容既有精致的龙凤楼阁,也有“群仙祝寿图”、“尉迟恭金殿争帅印”、“赵美容打飞熊”(见右侧插图)等生动的历史、神话故事,它巧妙地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多种多样的动物、和亭台楼阁组合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建筑结构整体。既阵容整齐,又丰富多彩;既变化多端,又和谐有致。后进中的瓦脊“李白醉酒”更是塑得惟妙惟肖。李白的傲骨醉态和高力士的媚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石湾陶塑瓦脊,是一种运用民间“贴塑”手法塑制而成的建筑装饰艺术品。人物面部多不施釉,线条轮廓明朗、简练,色彩绚丽醒目。其塑制过程大体是这样:先将泥块做成瓦脊框架,然后将人物一个个粘贴上去。人物做法是先将泥块做成筒形,制成人物骨架形态,然后挂上衣服。衣服的花纹,是用陶模印花贴上。其他房屋、花卉是用印模方法印花后一块块粘贴上去,然后上釉焙烧。人物脸部有几种塑造类型,或有眼无眉,或有眼无珠,或有前无后等等。武将头部、文官脸型基本一样,只是在衣饰方面有些不同。从远处看,因衣饰及动作不同,其效果便自然不一样,显得变化丰富了。石湾陶塑瓦脊的构图、布局和雕塑,都是极为严肃认真的。大型瓦脊雕塑,不是个人独力能完成的,而是集体努力的成果。陈氏书院“聚贤堂”顶上的那条瓦脊陶塑是由众多工匠发挥自己特长,既分工又合作完成的。它是分段制成,每段的左右侧都有几个圆孔,以便安装时,用铁条穿过圆孔连接起来后再把它固定下来。陈氏书院的瓦脊陶塑构图富有节奏感,艺匠们运用斜、横、竖、高、低错落有序的线条进行合理安排,并巧妙地把亭台楼阁和动物鸟兽的各种造型加以穿插变化,从而使整条瓦脊陶塑的构图增添了极为丰富的韵律。加上施用宝石蓝、黄、白、绿、酱黑等釉色,更层次分明和光彩夺目。正脊两端则饰以兽头和鳌鱼等。这种装饰在封建时代里,一般需要族中人做了高官才能使用的。光绪年间陈氏族中出了进士陈伯陶,当时正值陈氏书院建造期间,这在族中是件大喜事。在正脊两边饰以鳌鱼,则含有“独占鳌头”之意。陈氏书院的瓦脊陶塑从光绪十六年开始至光绪二十年每年都有,一共有10条。

石雕是广东地区民间建筑上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装饰工艺。陈氏书院建筑荟萃了广东石雕艺术的精华。在祠的大门前左右两侧,峙立着一对石雕狮子,以三弯线条表现出笑眯眯的传神之态,好像是在门外笑迎嘉宾。狮子的口中含着一个活动自如的石圆球。广东石狮的造型风格,以镂刻精细、秀丽、丰满著称。它不同于北方石狮的雄健威武。在正门口的两旁,还有一对精工雕刻的大石鼓(直径1.35、高1.5米)也十分引人注目。它同石狮一样也是表示门第之高贵。在过去,不登进士第的人家是不能建石鼓的。这对大石鼓上雕刻的线条充分显示了石质的优美。石鼓下雕有八仙(见本页上图)和日、月神,以及雀、鹿、蜂、猴,意为“爵禄封侯”。石鼓左边墙脚下雕有“麒麟玉书”和“三阳启泰”。“麒麟玉书”说的是孔子降生时,有麒麟口含玉书到他家,其母用绣绳系麒麟角上,不久,孔子就降生了。陈氏书院前边草坪旷地东西两边曾竖有一对清代壬辰进士兼翰林院编修陈伯陶的石刻旗杆夹,那是昔日升旗的地方,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这间祠堂的石雕装饰最精采的,还是那条聚贤堂对开的石露台栏板上的浮雕和透雕作品,既有明清石雕的传统风格,也有石雕艺师的大胆创新。它突破了旧的工艺程式的框框,巧妙运用岭南瓜果作为望柱上面的装饰。望柱头上以刚劲刀法雕出盛放在碟或盘中的荔枝、杨桃、佛手、番石榴、木瓜等岭南水果,真是别具一格,颇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

铸铁装饰工艺虽然为数不多,但同样运用得恰到好处,为这座古建筑生色不少。铸铁工艺用于中国古建筑装饰上,极为少见。为了改变石露台两旁栏板的呆滞,大胆镶嵌玲珑剔透、黑郁苍苍的铁铸花饰“龙凤玉书麒麟”和“三阳启泰”等,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它开创了广东铁石建筑艺术构件组合装饰的先河。

此外,陈氏书院还用彩绘门神手法进行装饰,在两扇宽2、高6米的黑漆大门上,运用民间彩绘手法,画一对高达4米的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门神像,庄严肃穆。门环上还铸有铜狮子头,姿态生动。在两边厢房的墙壁还饰有杨瑞石的壁画“春夜宴桃李园”等,也给陈氏书院增色不少。

总起来说,陈氏书院是一座极具地方特色、极有艺术价值的建筑,它不论对建筑学、广东民间工艺美术、民族风俗学,还是人类学、美学等方面研究,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标签:;  ;  ;  ;  ;  

岭南民间艺术殿堂--陈氏书院建筑雕塑艺术述略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