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价值”与21世纪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自然价值”与21世纪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自然价值”与21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论文,价值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整个20世纪,“自然”和“价值”这两个词一直是分开使用的,教科书和辞典分别有这两个词,但没有“自然价值”这个词,人们否认自然价值,发展了一种自然界没有价值的哲学和科学。现在,自然价值的问题,虽然在公众的心目中,在学术研究领域,在一些重要领导部门的议事日程上,仍然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但是,这也许是需要我们关切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它的普遍关注也许会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以至它会成为21世纪的关键词。对此,我们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作论证。

一、“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的关键词

提出“自然价值是21世纪的关键词”这一命题,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必然会问“20世纪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们认为,20世纪的关键词是“人类中心主义”,只是我们没有从这个视角思考问题,因而没有讨论这样的问题。

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就,世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它并没有带来世界和平与安宁,没有带来人民的安康和幸福,没有带来良好健全的生态环境。它创造了十分巨大的财富,但是主要财富只为极少数人所拥有,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它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20世纪大多数成就,是以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以损害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它不仅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矛盾尖锐化,而且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出现人类生存的重重危机。

为什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类却陷入生存的重重困境之中?我们认为,实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既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根源,又是人类面临各种困难的思想根源,用它可以解释人类当今所面临的形势。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思想。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它作为一种价值观确立和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因为它表示人类对自己利益的自觉认识和关心,对人类价值、信仰和能力的理解,并且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人的伟大智慧,运用人的巨大的创造力,不断地战天斗地,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问题在于,在整个20世纪,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动时,从来都没有,因而也不是以“全人类”为尺度,或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实际上是以“个人(或少数人)”为尺度,是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的。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的活动从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出发;企业的活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阶级的活动从阶级的利益出发;民族和国家的活动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没有顾及其他,不顾及他人,更不顾及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实质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个人中心主义”。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是虚的,个人中心主义是实的。

个人主义是整个现代主义的世界观,是全部人类行为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个人主义?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解说,它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事约束的个人和自我。”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如下三个主要命题:

(1)一切价值均以个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的。

(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是具有最高价值的,社会(和其他事物)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一切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被作为他人谋利益的手段。

“个人主义人性理论认为,对于任何成年人来说,最符合他的利益的,就是让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责任,去选择他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付诸行动。每个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机会去取得财产。”

关于人,个人主义哲学,强调单独的个体,独立的个人,他的能力,他的责任,他的自由和幸福;强调个人的尊严,个人的地位,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作用,个人的成就,个人的隐私权;强调个人的自我发展,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当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是指“个人是价值的基础和评价一切的唯一标准。”

它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所有人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所有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去生活和创造。个人利益是全部活动的唯一的标准。这是人类的主要行动,即使是在一个完整的流水线上工作,或者为一个整体的事业服务,仍然是突出个人,不需要了解整个过程,不需要了解一起工作的其他人的意义和作用。这里只注重个人自己。

应当说,它对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它也包含严重的局限性。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依据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主要活动,为了个人利益,实际上是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不公正。它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

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依据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是人有价值,自然界没有价值,人是自然的主宰者,自然界只是人利用的对象和工具,发展了人统治自然的文化。人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浪费和滥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自然”系统的生存危机,使“人——社会——自然”系统陷入困境之中。

也就是说,人类中心主义作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哲学基础,用它可以说明20世纪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说明人类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因而可以说它是20世纪的关键词。

二、“自然价值”是21世纪人类实践的关键词

21世纪是世界历史的一次大变革的时代。为了适应这样的时代,人类实践需要一次重大的转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成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它需要确立关于自然价值的观念。

1.环境保护需要确立自然价值观

当我们把环境问题表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这只是指出环境问题的现象,而没有揭示它的实质。它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首先是人的价值观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界主要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仓库,向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大量的自然资源。二是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自然界倾倒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

问题在于,人类上述行动,虽然把自然事物看作是资源,但是否认它有价值。依据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观点,人类行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向自然索取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物的自然后果,完全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例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特点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滥用和毁坏自然资源从来在所不惜,并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种掠夺和浪费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资源高消耗、产品低产出、环境高污染的性质。如果用模式表示,它是“原料——产品——废料”。它的技术路线是线性的非循环的,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

据有关资料,社会物质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转化为产品的仅占3%~4%,其余96%以有毒物质或废物的形式重新被抛回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工业发达国家每人每年消耗大约30吨物质,其中仅1%~1.5%变为消费品,剩下的则以对自然环境有害的废物排放。这是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直接根源。(注:弗罗洛夫:《人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因而,环境保护首先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在确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建设物质循环利用的,从而是可持续的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采取环境保护的行动,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线性的、非循环的模式:“原料——产品——废物——废物净化”。也就是说,在原来的模式中,最后的环节上废物排放出了问题,现在是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

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的前提是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仍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这是难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的。首先,废物净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是非常昂贵的,需要巨大的投入,即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大量消耗;其次,净化设施的运转需要巨大的能量,它既是自然价值消耗,又造成二次污染;第三,废弃物的排放量非常巨大,生产又不断有新的废弃物出现,净化设施的建设很难适应这种需要;第四,被净化的物质从本质上说是有价值的,人们把它称为“垃圾”,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放在适当的位置,它是有用的。因而,用昂贵的设施净化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经济的;经济的做法,不是“净化”,而是利用,是进行资源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使用,实行把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生产。

因而在这里,“自然价值”是环境保护的关键词,解决环境问题,需要转变我们的价值观,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2.资源保护需要确立自然价值观

当今所谓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全面短缺;二是资源过量消耗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它的实质依然是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的价值观错位引起的。

人类对待自然的活动主要依据如下三个观点:(1)自然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自然资源无价,对它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无需付费;(3)自然资源无主,谁采谁有。人们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天经地义的。

依据这样的观点,人们对自然资源随意开采、浪费、滥用、废弃。因为它没有价值,对它的使用无需付费,无需支付任何代价。社会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资源的大量开采、大量使用、大量废弃,这是资源全面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的直接根源。

虽然,地球资源足以支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足以支持人类的持续发展;但是,它没有能力支持资源大肆挥霍、浪费和滥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上述不正确的价值观,确认:(1)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爱护、珍惜和节约地使用;(2)自然资源有经济价值,对它的使用要计算成本,需要付费;(3)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不可以谁采谁有。

为了资源保护,要求我们确立自然价值观,并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和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节约和综合使用资源。对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它的再生能力;节约使用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并尽可能地使用其替代品;废弃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净化能力。在每一次重大开发行动之后,要及时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进行补偿,以维护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从而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生态容许的限度内,维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生态潜力和基础,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3.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自然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人类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否认自然价值,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损害了自然界支持经济发展的潜力。

自然资源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美国国立生态分析和综合研究中心计算,地球生态价值每年向人类提供物质的价值为16万亿至54万亿美元,平均每年3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经济一年的总产值。但是,它的使用并没有作为生产成本,它的消耗并没有在国民经济统计表上出现,没有作为价值来计算过,对它的消耗基本上没有进行补偿。这样,现实的世界经济,长期以自然价值严重透支的形式运行,结果造成一种长期负债的经济,而且这种负债又不出现在经济统计中,因而又是一种扭曲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自然价值长期严重透支,这是形成不可持续发展形势的直接原因。

改变这种趋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现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持续性:一是经济可持续性,二是生态可持续性,三是社会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是变自然价值为文化价值,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保证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但是,没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健全的经济。经济发展不能在过分损害自然价值的情况下实现,而需要以自然价值的保护为前提。

生态可持续性。任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生态潜力,依赖于健全的生态,它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可持续的经济必须有可持续的生态支撑。在自然价值过分透支的情况下,不会有生态可持续性,因而必须对资源损耗及时进行补偿,维护生物圈的整体性。

社会可持续性。虽然它以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但是必须以实施公正的原则来实现。现在,主要由于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分配的不平等不公正,不仅导致当代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矛盾尖锐化,而且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造成社会不稳定,损害社会可持续性。

总之,21世纪人类新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或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要求确立关于自然价值的观念。

4.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公平分配自然价值

就更大的范围来说,世界没有过和平与安宁,种种纷争、战乱连年不断,难道不是由于争夺资源而引起的吗?或者难道不是由于自然价值的分配和使用不公平而引起的吗?在人类史上,直至今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水平和规模上,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纷争和战乱,或者为了争夺奴隶,或者为了争夺土地,为了争夺石油,为了争夺水和其他自然资源,如此等等,都是为了对自然价值的争夺,只是战争发动者不言明,而换之一些冠冕堂皇的词句罢了。

我们不要纷争,不要战乱,需要爱和感激,需要世界和平与发展,安宁与幸福。这是全球绝大多数人民的祈求和实践。为此,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建立公平分配、开发、使用和保护自然价值的机制与实践,实现“为万世开太平”!

三、“自然价值”在理论上是实现科学转变的关键词

面对21世纪人类历史的大变革,要求一系列转变以予理论支持,包括科学转变、经济学转变、伦理学转变和哲学转变。这些转变需要自然价值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1.科学转变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

在近代科学观念中,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是完全分离的。人们认为,科学探索世界的“真”,这是自然科学的领域;道德追求世界的“善”,这是人文科学的领域。科学、价值,两者之间也没有任何连词。它们似乎是没有关系的,科学可以脱离价值概念独立发展。

这是英国思想家休谟的看法。他把知识分为两种:“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知识”,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道德。他在《人性论》一书中说:“德和恶既不是关系,也不是事实,它们是感情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科学是事实的知识,是理性的,它是与感情无关的。科学没有善恶之分,它是与道德无关的。近代社会,占主导的思潮是科学与道德分离的思潮。

现代科学哲学,从科学与道德分离发展出“科学价值中立”的理论。它认为,科学涉及事实,道德涉及价值,科学与道德是无涉的。这就是从“是”(科学真理)推不出“应当”(价值的善)的原则。这一原则从休谟到康德,一直为科学界所遵从。这一界限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但是,现实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离开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它的成果及其应用,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工具,只对少数人有利,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害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整体性。例如,它用于制造和生产高科技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它用于制造和生产高科技的破坏生态系统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等等。又如,原子核技术的伟大成就;DTT、CFC和其他化学化合物的发明和应用;等等。它们曾为人类带来福利,同时也带来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

为了减少或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需要把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又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包括大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评价,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使科学技术向有利于“人——社会——自然”系统健全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具体途径,有利于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2.经济学转变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

经典经济学只有经济增长一个目标。它否认自然价值,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需要新的经济学。

“自然价值”是新的经济学的关键词。现在发表许多有关新的经济学论文和著作,但是,大多数是以经典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框架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如揭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经济损失,需要实行污染者付费的政策,企业要承担污染罚款,以及资源保护,等等。但是,由于没有确立“自然价值”概念,它仍然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是唯一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劳动价值是唯一的经济价值,否认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否认自然物质生产过程也是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虽然使用了“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概念,但是,经济发展消耗了多少自然资源;它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所作的经济投入,都基本上不计入成本,不在GNP账上出现。这样,经济增长所导致的自然价值透支不在账上出现,对这种透支不进行补偿,这种经济增长是虚假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在当今新的形势下,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并把它作为关键词,作为核心概念,重新建构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框架,重新建构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伦理学转变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

经典伦理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它不涉及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关系。因为生命和自然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人无需对生命和自然界承担责任。但是,现实世界有两种最重要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经典伦理学只能用于调节前者,而不能调节后者。因而在20世纪中叶,因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而暴发的、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中,产生了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的行为的道德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从而改变两个决定性的规范:(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不仅是道德对象、从而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且是人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目标的变化。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关于自然价值的理论。它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包括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是,在文化的层次,它对人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价值,即作为人的工具为人利用的价值;内在价值是,在生命和自然界的层次,它本身在地球上的生存,这种生存是合理的有意义的。正是由于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因而它是有生存权利的,人类对它的生存是负有责任的。

因此,生态伦理是一种新的责任伦理,它提出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的问题,这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生命和自然界,它不是环境保护伦理,也不是资源利用的伦理。虽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在生态伦理中有重要地位,但它仍是属于环境和资源从属于人的利益的方面。生态伦理学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尊重和责任,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顾及遥远的人类与世界的未来;从区域扩展到全球,顾及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条件;从人际关系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关心未来,关心自然,关心后代,关心整个生命和自然界。德国哲学家尤纳斯说:“人的行为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其后果影响到未来。因此,人类应当承担的义务亦应有同步的增长。我们大家都是人类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都是这一集体行为所带来的成果的受益者。现在,义务则要求我们自觉地节制自己的权力,减少我们的享受,为了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人类负责。”其目标不仅是使现在及未来的人类生活得好,而且是保护整个地球上人与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保护人类、生命和自然界。因而,它是一种新的伦理学(注: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论尤纳斯的责任伦理》,中欧科学、技术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

从对生命和自然界价值的确认,到人类的新的责任的确认,一种新的伦理学产生,这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的表现。这是人类新生活的需要。

4.哲学转变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

300多年来,笛卡尔——牛顿哲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指导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它是以机械论和二元论为特征,过分强调分析方法和主——客二分的哲学。它在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分离中,人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自然界只是人利用的对象。它在强调人的主宰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在向自然进攻、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行一种实际上“反自然”的社会——经济——消费生活;同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发展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并从而发展了损害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它以生命和自然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人的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同时,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和不公正,并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这样导致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自然”系统的生存危机,使“人——社会——自然”系统陷入困境之中。这是由笛卡尔——牛顿哲学指导的结果,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

现在,这种哲学的意义已经达到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需要一种哲学转变。我们认为,以对自然价值的确认为基础的生态哲学,可能是这种哲学转变的需要。它的主要特点是: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实在观。它不是以物质或自然界为本体,也不是以人为本体,而是以“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本体。这是一个有机自然整体。

生态哲学的存在论,是关系实在论和过程实在论。它认为世界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它重视研究一切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离开对事物关系的分析,我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它作为过程实在论,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是运动和变化的。在这里,结构不再是最基本的东西,结构是基本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过程是更基本的。过程和结构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在笛卡尔哲学中,整体的动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部分决定整体,部分是首要的;生态哲学认为,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整体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部分依赖于整体,它只是在整体中才获得存在,离开整体就失去其意义。事物作为整体,它是自然创造性的综合过程,作为创造成果的整体,又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进化的。

生态世界观承认分析的意义,但不迷恋分析。它不强调首要、次要之分,不强调以什么为中心。它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相互区别更重要,所有因素都相互关联,是互补的。我们要超越“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等做法。

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具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生态哲学认为,生命和自然界对人是有价值的,包括它的商品性价值(经济价值)和非商品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消遣和旅游价值,医药和医疗价值,文化、哲学、道德和宗教价值等等)。这是它的外在价值。而且,创造了人和世界万物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善”,它的生存本身就是它的价值。这是它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是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总之,生态哲学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哲学的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学方法论和生态价值论。它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哲学转向”。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哲学铨释,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哲学基础。

收稿日期:2002-11-30

标签:;  ;  ;  ;  ;  ;  ;  ;  ;  

“自然价值”与21世纪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