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创造型的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使这种潜能得到挖掘以致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创造性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只是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是“为创造性而教”。教师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
一、教育观念创新
教师创新首先是教师的观念创新。现代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知识观、师生观等,其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现代教学中尤为重要。没有新的学生观,将会影响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创造潜能,创造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创造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一般而言,每个人天赋的创造力是差别不大的。陶行知早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传统教育教师往往重视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或者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太听话、不太遵守纪律、爱提问、异想天开、爱表现、好高骛远等。而这些表现正是创造性人才应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研究中调查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每一个孩子都有智慧优势潜藏着,需要人们去开发它。那些所谓的“差生”,只是相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其实有些“差生”在创造性这一方面并不很差,事实上真正的“差生”是极少数,很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偏才”“奇才”和“怪才”。
二、教育方法创新
创造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和训练可以得到提高的。哈佛大学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哈佛教育上的成就,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是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演绎、推理,对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近来才开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并开始对发现式、探究式的方法进行探索。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种类较多,其中对学生的创造力最有影响的是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现成的认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会探究的方法,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亲自发现和概括出规律性知识。发现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们从事科研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与实践,为学生提供需要解决的,并且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能力,重新寻找论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
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创造技法。在我国教育中,严重缺乏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课程训练,甚至对创造性技法不甚了解。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思考法”“收敛思考法”等表示“听说而已”或“完全不知道”的占六、七成。这就严重影响了创造力的开发。至今,世界各国已开发出两百多种创造技法。其中著名的有“头脑风暴法”“对核法”“属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综摄法”“组合发明法”等,这些技法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中小学就开设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技法课程,而且中小学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激发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教学内容。创造心理学认为:人的创造能力通过适当的条件,是可以得到开发和发展的,否则,人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
三、教育目标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只是为学生的潜能、思维方式、能力等多方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必须确立能力培养为主的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论的教育。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与创造性思维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灵活性就来源于发散思维。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远高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是一种鼓励对问题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种答案通常在课本上或学习过程中找到。受唯一正确答案教育的驱使,使得不少学生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视角越狭窄,想象越有限。事实上对于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这是对的,但是生活中的大多问题并非如此,它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甚至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到这一答案以后,就会停止其它答案的追求,失去了应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针对某一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统一标准,去获得同样的结论,并用同样的形式和语言把它复制出来,不能有一字之差,否则是错误的。这种教育的后果扼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求异的欲望,并形成一个认同、接受、单向思维的,缺乏创造所需的联想能力和迁移能力。
创新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式,摆脱原有思维的束缚,突破现有的结论,克服迷信和守旧心理,形成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行为品质。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赫克曼教授认为,人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权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应对学生提出“今天你提了多少问题”,而不是“你今天考了多少分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想象猜测,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
四、教育评价体系创新
传统教育评价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评价,轻能力评价,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评定。现代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创造力作为评价质量的标准,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前提。
如何看待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首先,学习成绩并不等于创造力。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表明智商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智商所表示的是个人的生理年龄与相应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最终发展趋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创造力的高低。历史上就有一些科学家在学校里,有的成绩并不好,有的是劣等生,甚至有的被称为“笨蛋”。如杰出的化学家李比希、植物学家林柰、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高斯、物理学家黑姆霍茨和居里等。
其次,考试分数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的记忆能力。而其他各种能力单从试卷上无法加以考查和测量。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因素的存在,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5×5×6=150种。现代管理学对人才的测定要求128项指标,而应试教育即使门门100分,也只能涉及47项,另外81项无从考查。高考作为重大的选拔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学到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广度相对狭窄,评价的深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脱离。现行的考试虽然正在进行改革,但对创造智能、情绪智能等其他方面的考查仍存在先天不足。即使是研究生考试仍没有脱出应试考试的窠臼,试题难度仍没有完全体现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考试仍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积累,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
最后,分数只是反映在一定范围内过去知识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测未来。有些资料表明,按“智力”或“学习成绩”进行分组教学,会对各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譬如有些学生会产生优越感和骄傲感,有的学生则会产生自卑感。还有资料表明,在同一小组内,由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失去了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机会,学习差的或能力低的学生就会更差或更低。考试分数只是一组含义不清的数据;如果不对考试分数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单从数据表面进行分析、判断,人们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如甲、乙两学生的四门学科考试的总分分别为229分和234分。从两学生原始分数的对比来看,乙比甲好。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将是错误的。经过计算甲生的标准总分数为1.67,乙生的标准总分数为0.25,甲生的相对水平比乙生高,说明乙生成绩不如甲生,甲优于乙,应录取甲生。
20世纪70年代,教育家O·桑迪在总结前辈们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人才评价的原理,其基本内容是:(1)过去那种惩罚性的考试,改为引导、刺激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评价;(2)过去那种以书面考试为基础的评测,发展为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的评价;(3)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4)过去那种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的评测,改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评价;(5)过去那种只着眼于狭窄范围的测验能力的考试,改为认识、感情及应用能力的全面的综合评价;(6)过去那种只用国家进行的入学资格考试,改变为由大学与高中合用寻求一种更稳妥的评价方法;(7)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改为同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