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美国在台协会”与美国对台湾的公共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世纪论文,台湾论文,在台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5)03-0031-09 美国公共外交是美国政府为适应信息传媒时代、积极超越传统政府间狭隘外交关系的新拓展,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全球范围内反美主义的浪潮和“赢得国外公众心灵”的战略触发了美国政府和知识界对公共外交新的认识,公共外交作为约瑟夫·奈所阐释的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自2001年以来,无论是美国公共外交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复兴,还是学术界对新世纪美国公共外交的研究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以井喷式的速度出现。①令人遗憾的是以笔者目前所见学界对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湾地区的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②本文根据美国国务院近年公布的相关报告,选取“美国在台协会”为个案,从自身机构整合和实践层面探讨美国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着重分析对台湾民众“新公共外交”的拓展及其取得的成效。 一、新世纪以来“美国在台协会”自身公共外交功能的日益凸显 美国将台湾地区视为实施其公共外交的重要区域,但由于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之间已经解除正式外交关系,美国国务院1979年起根据“与台湾关系法”设立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处理美国和台湾之间的“非官方关系”,称为“美国在台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简称AIT),故而目前美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公共外交都是由“美国在台协会”负责具体推进。在2005年《美国在台协会的评估报告》中,“台湾被视为具有接受美国公共外交的良好环境”。近年来随着公共外交成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外交战略核心要素之一,美国通过“美国在台协会”积极实施公共外交,并将之视为增强美国在台湾地区的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就“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的目标和战略定位而言,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层次:一方面,“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公共外交是其职责所需。美台关系从其自身定性的角度而言,并非政府间的正式外交关系。1979年美国国会制定《与台湾关系法》时就宣称其目标之一是要“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而“美国在台协会”履行的重要职责也就是通过其自身工作维持双方人民之间的文化、商务和其他关系。③自1979年至今,美国与台湾地区之间贸易、留学和民众往来等“非官方”关系并没有中止。新世纪公共外交时代到来,美国公共外交更加重视教育文化交流和民间人员往来。在2007年公布的《美国公共外交与战略沟通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将教育和交流纳为公共外交战略性优先项目。④台湾地区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区域。台湾的战略地位和美台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美国会越加重视加强与台湾社会民众之间的联系。正如2011年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众议院台湾问题听证会所言“对美国与台湾关系而言,尤为重要的是人民之间的牢固联系”。⑤美国政府将进一步巩固与台湾在文化、教育和人员往来上业已形成的关系并视之为未来美台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换言之,美国就是增强对台湾社会公共外交的努力,迎合美国整体性的公共外交国家战略需要。 另一方面,“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公共外交是执行美国台海政策的工具之一。自1979年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海政策,尤其是对台湾的政策基本上是“以台湾关系法为依归,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大变化”,美国在两岸关系上秉持平衡者的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政策也大致如此。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大陆与台湾民众在民间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带来了新的局势。美台民间关系与两岸民间关系之间的张力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方面感受到了压力,就连美国前亚太副助理国务卿薛瑞福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我认为我们应避免的情况是,台湾越来越靠近中国大陆,越来越远离美国,这不是个零和或是一种交换”。⑥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推行转向亚洲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重要的支撑就是保持与台湾的一种“强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关系”,美国需要维持与台湾民众的良好互动,更需从服务美国在台湾的利益和营造美国国家形象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发挥公共外交力量来维持未来美国与台湾之间“强劲的实质”关系。因此,“美国在台协会”自身的公共外交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新世纪以来无论在理念更新,经费投入以及人员配备上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从理念更新上看,其公共外交功能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公共外交的工作都是由“美国在台协会”下设的公共事务部(Public Affairs Section)负责规划与实施的。公共事务部在“美国在台协会”各机构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公共事务官可以参加台北办事处主管会议,而台北办事处处长及副处长也参加公共外交的活动。尤需关注的是,在2012年《美国在台协会的评估报告》中,“公共事务部”已经更名为“公共外交部”(Public Diplomacy Section),从而更好地强调其部门的职责在于实施核心的外交工作。⑦这实质上就是在加强“美国在台协会”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 从经费预算上看,公共事务部的经费预算近年来增长较快(见表1),201l财年“美国在台协会”实际投入已经是2008年实际投入经费的2倍多,而到2013年公共事务部的经费预算几乎又增加了一倍,这充分说明美国希望能在对台湾民众的“公共关系”上大做文章,为扩大和增强美国与“台湾政府”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达成外交政策目标提供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

另外,从人员配备上看,公共外交机构形成了一个以美籍专业人员为核心,同时雇佣大量台湾当地职员的工作团队。在2005年,公共事务部由一名经验丰富的美籍公共事务官加两名美籍助手以及22名台湾当地的雇员组成。2012年,“公共外交部”的职员队伍进一步扩大,美籍专业人员和当地雇员都增加1名,总计27人。“公共外交部已经寻找台湾当地的合作伙伴并数次利用其资金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从战略上培育与台湾地区各部门、地方政府和商界的关系,从而塑造美国的积极形象并重新确认与台湾的牢固关系。”⑨ 二、“美国在台协会”与“传统”公共外交的巩固 学术界一般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最早是1963年由美国塔夫兹大学(Tufts University)教授埃德蒙·古里恩提出,泛指一国政府对另外一国公众的外交。从其概念的内涵及提出时间来看,显然公共外交的实践要远远早于公共外交的概念。美国对台湾民众之间的交流交往的历史也要早于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美国政府有意识地对台湾地区开展“公共外交”应该是自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之后就已经开始,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政府依托富布赖特计划、留学美国的教育交流、国际访问者计划等途径,对台湾地区知识界、青年学生和行业领袖实施了长期的“经营”。这些“传统”计划在新世纪以来并没有中断,近年来反而呈现加强之势。 1.台湾富布赖特计划工作的持续开展 富布赖特计划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参议员富布赖特在国会推动美国民众与他国人民,在教育、文化及科学交流活动中互相了解,增强国际友谊和增进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从1946年至今已经推行了60多年,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实施的最为庞大、也最富有成效的公共外交计划之一。台湾地区的富布赖特计划起源于1947年根据中美教育交换协定在南京启动的“美国在华教育基金会”。1957年富布赖特计划在台湾重新启动,由“美国在华教育基金会”具体执行。1979年,随着美国与台湾正式断交,“美国在华教育基金会”改名为“学术交流基金会”(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继续推动富布赖特项目。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的主要职能就是执行富布赖特计划,每年定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补助给台湾地区及美国两方的学者、研究人员、教授、学生以及专业人员互访、交换研究、进修、讲学以及提供留美资讯服务。⑩50年来在“富布赖特计划”的支持下,共有超过1500多台湾籍学人获得资助前往美国交流,同时大约有1100位美籍学人赴台交流,对“台湾社会学术、教育、文化艺术的影响深钜”。(11)富布赖特计划的持续推进不仅促进了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也加强了台湾地区大学美国研究力量,同时还促进了美国社会文化在台湾的影响,这些都是美国对台湾发挥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谈及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取决于其外交与武装力量,而且也依赖于其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和政治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在美国尤其如此”。(12) 现在台湾富布赖特基金并非来自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而是来源于“美国在台协会”,台湾富布赖特执委会主任也是由“美国在台协会公共外交部”的负责人周书龙(Joseph Bookbinder)担任。“美国在台协会”和主管的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局还积极宣扬台湾“富布赖特计划”取得的重要效果。2014年3月“富布赖特执行主任会议”在台湾召开,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局17位美国外交官和30名各地富布赖特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就是探讨美国如何加强与东亚的学术交流、国际教育和人员往来。如同2014年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ussel)在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所说“台湾的富布赖特计划被认为是地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典范”。(13)实际上,近十年来台湾富布赖特基金每年的经费稳定在大约56.8万美元左右,每年资助20名台湾籍学者和20名美国籍学者进行交流访问。(14)2012-2013年度该计划有所扩大,共资助65名台湾学人赴美,并且资助56名美国学人赴台。此外,“美国在台协会”还利用富布赖特基金在台湾实行了“富布赖特英语协同教学计划”,计划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富布赖特英语教师到台湾各地担任“国小”或“国中”的英语助教,协助当地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其宗旨在提升台湾的英语教学质量,并提供美国富布赖特英语教师与台湾当地民众交流的机会。如2003年与台湾宜兰地方政府合作启动“富布赖特英语协同教学计划”,9名美籍教师参加。2009-2010年度富布赖特英语协同教学计划还与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合作,支援12位在当地教学的富布赖特英语教师。(15) 2.鼓励台湾青年学生留学美国,增强台湾地区与美国之间的人员交流 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要增强国外民众对于美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在不同文化间培养共同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而“扩大教育与交流依然是美国公共外交最为优先的策略”。(16)“美国在台协会”积极鼓励台湾学生赴美国留学,并将之视为促进美国与台湾相互理解的最重要的支撑。“美国教育”(Education USA)项目是目前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针对外国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而着力推广的公共外交计划。台湾地区是美国重要的外国生源地之一,也是美国实施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的着力点。在台湾,赴美留学服务是由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具体推进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协调下,2001年,“学术交流基金会”架设了留美线上辅导网站“USTUDY”,网站除提供准备留美的完整信息外,还规划了留美线上资料库,收集台湾地区教育部门认可的美国大专院校参考名册及美国各大学台湾同学会资料库。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各项奖学金公开信息及赴美留学的最新信息。(17)另外一方面,“美国在台协会”的公共外交也向台湾的中学进行延伸。“公共外交的外展已经触及台湾中学,(美国在台协会)公共外交部利用演讲人发起了一个积极的‘美国教育’项目”。(18)大量台湾学生赴美留学以及台湾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确实在无形中加强了美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密关系”。2011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坎贝尔在众议院台湾问题听证会上不无自信地谈到美国高等教育对台湾学生的影响力。“美国高等院校一直是台湾学生的首选。台湾来美国学习的人数按人均统计居世界各国之首位,是美国第五大外国留学生来源地,2010年台湾地区在美国的在校生为27000人。教育上的这种长期联系,使很高比例的台湾精英人士持有美国大学和职业文凭”。(19)实际上,教育交流带来的移民潮和留学热是美国对台湾地区发挥影响力、塑造美国文化和教育强国形象的重要领域。2014年1月“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处长马启思就亲自主持“美国教育机构的机遇:吸引台湾学生和建立机构联系”的网络研讨会,现场答复问题并向台湾学生提供留学美国的建议,提高美国大专院校在台湾的形象。(20) 3.继续实施“国际访问者计划” “国际访问者计划”(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起源于1940年,国务院教育与文化局每年都从世界各地资助数千名各领域的领导人和潜在领导人前往美国进行短期交流。台湾地区该计划的执行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新世纪以来,“美国在台协会”经过多方的遴选,每年都推荐12个名额前往美国。“美国在台协会过去的遴选工作很成功,许多参与这一计划的人都已经走上了台湾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21)2012年《美国在台协会的评估报告》中进一步明确遴选“国际访问者计划”的公共外交功能,提出“美国在台协会”下属各个部门都可以提名参选对象以更好实现公共外交目标,特别是在台湾的政治界“许多台湾的高官都是国际领导人访问计划的学友,其中包括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马英九”。(22)就其影响方面,“国际访问者计划”可以为吸引和鼓励未来美国与台湾的接触提供便利,同时入选者大都是现任或潜在的领导人物,美国为其提供交流机会,代表美国认可其重要地位和才能,并可以与之分享权力,这能为美国长期的影响奠定基础。“当然参加该计划者未必会亲美,但它可以增加个人的接触,会增强参与者对美国社会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还可以培养和增强跨国文化的关系”,(23)这些都是美国着眼未来与台湾地区政界、商界和知识界保持良好关系的长远策略。 三、“美国在台协会”与“新公共外交”的拓展 冷战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结构中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单元重要性的减弱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异军突起,外交政策的推进不再是民族国家政府的专属领域。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深刻影响各国民众获取信息及其与国外社会互动的方式,外交决策和实践也超越少数外交官精英运筹帷幄的狭隘范畴。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推动之下,公共外交走向一个更加强调非政府组织(NGO)、更加提倡与外国民众直接接触的“新公共外交”范式,并且日益成为21世纪美国外交的基础性内容之一。(24)作为一个非政府间的组织,“美国在台协会”很好地运用其自身的“优势”来积极拓展和实践对台湾地区公众的“新公共外交”,尤其是在增进民间人员往来、与台湾地区当地政府机构、民间团体联合以及在网络空间中创新沟通平台方面实施公共外交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1.实施“体育特使”计划,借助体育的交流发展美国与台湾地区民间关系 体育交流是近年来公共外交日益凸显的新手段。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喜爱而缔结关系显示了体育运动超越民族国家和文化疆界的能力。“美国国务院认识到这种影响力,并借助体育外交来发展新关系,利用面对面、人与人的交流来增进跨文化的沟通。”(25)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为此专门设立“体育联合办公室”实施了“体育特使”(Sport Envoy)项目,利用美国体坛名人魅力和体育运动之间的交流来提升美国的影响力。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协调下,2009年台湾10名青年参加了“体育联合办公室”项目资助,前往美国进行访问。2010年2月,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全明星、名人堂成员巴里·拉金(Barry Larkin)和前蒙特利尔博览会队投手乔·洛根(Joe Logan)参与了国务院的“体育特使”计划,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安排之下访问台北、高雄等地,这两位美国的体育特使访问了当地孤儿院和特殊学校,参与台北中学生棒球赛事,并且与曾经接受美国国务院资助、前往美国交流的10名台湾青年进行互动交谈。(26) 2.联合台湾当地力量建立“美国资料中心”网络,拓展与台湾民众接触的渠道 “美国资料中心”(American Corner)的创设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为“赢得国外民众心灵”、重塑美国形象而采取的公共外交新战略,其政策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关于美国历史、政府、社会和价值的准确信息;通过各种项目维持与对象国受众的开放对话从而架起双方理解的桥梁;提供给所在国公众接触英语资源、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便利;使美国在所在国的援助和交流计划有效性最大化。(27)现在台湾的“美国资料中心”包括几种类型,规模较大的称为“美国资料中心”,规模较小的成为“美国资料专区”(American Shelf),还有专门针对台湾边远地区的“行动美国资料中心”以及针对数字信息时代的“美国创新中心”。从2005年台中最早设立“美国资料中心”,到2014年“美国资料中心”在台湾地区共有7个分中心,形成了以台北为中心,从高雄、桃园到台中,覆盖整个台湾北中南重要城市及附近地区的辐射网络。“美国资料中心”由“美国在台协会”与台湾当地的组织或相关机构联合设立,一般设在台湾重要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内,如台中、台北、高雄的市立图书馆,这些地方人流量大,文化气息较为浓厚,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美国资料中心”的活动,从而增强公共外交的效果。 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美国资料中心”在相关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语言训练方面的书籍也在逐渐增加,如成立时间较早的台中“美国资料中心”其收藏的书籍已近4000册、多媒体资料300多种,而高雄的“美国资料中心”也收藏超过1000多册纸质书籍,宜兰的“美国资料专区”藏书也超过1000本,此外这些资料中心均有链接先进的数字检索信息环境,可以借机获取更多相关美国文化和美语教学方面的资源。 “美国资料中心”结合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功能,从实际运作看,它已经成为一个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示美国文化与社会的窗口。最早设立于台中的“美国资料中心”就十分关注传播美国文化,从2005年至2008年,台中“美国资料中心”不仅成为目前台中地区有关美国最齐全的信息来源,而且积极举办有关美国文化的活动,“三年内举办过二百多场活动,有近万人次参加”。(28)通过“美国资料中心”举办的众多文化讲座,“美国在台协会”意图在台湾民众之间推广美国的文学艺术,增进社会大众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政策,增强美国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培育和促进“共同利益和价值观”。(29) 3.实施“美国教室”项目,提高台湾大学生对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兴趣 “美国教室”项目(American Classroom)是近年来“美国在台协会”新开展的一个公共外交计划,其努力的对象是台湾的大学生。“美国教室”项目每月均在台湾的高校内举行活动,发起者包括“美国在台协会”的官员和台湾各大学的教授,他们研究美国问题、支持大学的演讲者、举办数字电视会议和美国电影展映,在给大学生欣赏美国主题电影之前还会提供一个口头的或PPT的介绍。如2010年高雄“美国教室”计划举办的《美国音乐简介》讲座,2010年8月“美国教室”邀请“台湾中央大学”焦桐副教授所作的“美国牛牵到台湾”的讲座都吸引不少台湾师生前往聆听。通过“美国教室”项目,公共外交部已经进入了台湾的17个县市的教育机构,“美国教室”为当地高校提供美国的书籍、资料、美国文化的数字展示以及与美国官员的现场问答交流。而美方也向台湾当地高校的老师提供关于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料。(30)这实际上代表“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直接公关趋势。 4.注重新媒体“虚拟”技术,在网络空间中积极赢得台湾网民的关注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的普及率和网民数量持续增长,这在年轻一代的台湾网民中更是如此。针对这种发展趋势,“美国在台协会”下属的“信息资源中心”(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将“美国在台协会”的官方网页设计得富有吸引力、亲和力(http://www.ait.org.tw),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个网站都是使用中英文两个版本,每日维护,定期更新关于美国文化的视频剪辑、相册和其他关于美台关系的相关报道。此外这个网页还与社交新媒体,如脸谱网(Facebook)相链接,有专门设计“美国在台协会”的脸谱网页面,供网民们相互交流。“美国在台协会”还建立了网络版的虚拟“美国资料中心”,其网址为http://www.americancorner.org.tw,全台湾7个美国资料中心或创新中心均有相关的网站建设,并且与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建有专门联结。这些经过特别设计的虚拟“美国资料中心”,不仅是一个可以获得丰富美国资源的入口网站,也是一个可以透过线上展览及网络聊天遨游美国艺术与音乐的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可以与美国各行各业专家通过聊天室的活动交换心得与意见的场所。负责东亚信息资源官在视察完“美国在台协会”的“信息资源中心”的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美国在台协会在利用互联网方面是最为成功的,继续在东亚地区维持着典范的作用”。(31) “美国在台协会”还在互联网上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努力以一种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方式打包信息,向更多网民展示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如“信息资源中心”设立的“美国在台协会虚拟世界”(Virtual AIT World),这是一个交互式、基于网页的公共外交创新平台,通过向网络访客提供视频浏览“美国在台协会”主办的各种公共外交展览,就像一个视频互动游戏,平台能使用户足不出户便“走进”展览,轻点鼠标即可以放大或缩小展示的文字和照片,倾听音频剪辑,观看视频片段,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美国在台协会”连续举办了“美国人在台湾的足迹”、“孙中山在美国”这两个大型公共外交展览,通过档案照片、文件和实物的陈列,展现美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和良好关系。实地展出结束以后又相继在“美国在台协会虚拟世界”平台上继续展示,这项创新工作让公共外交的展览鲜活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引发当地民众对台湾早期美国人道援助和技术援助的回忆,向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强调这些事件,“美国在台协会”因此受到了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事务副国务卿的创新嘉奖。(32)2013年4月30日,“美国在台协会”设立了全球第一个移动式、数字化的“行动美国资料中心”,中心不仅有青少年图书,还有iPad、触控式电脑、电视、电子书以及可视会议设备,可以让偏远地区学生以互动方式学习英文,这是向台湾边远地区延伸“美国资料中心”服务的创新平台。此外,为了适应网络、数字技术给美国公共外交带来的新变化,2014年“美国在台协会”还与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共同设置全亚洲第一个“美国创新中心”,旨在推广数字化时代学习资源与创新信息,尤其关注的是分享美国的创意与多元文化。其工作中心围绕“创新、创业、数字、文化与设计”,提供社会大众、个体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最新的相关信息与课程,启发创新思考能力,成为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参与者,建立美国创新中心的新亚洲典范。实际上,这是在台湾地区实施美国国务院2008年提出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社交网络打造“公共外交2.0”的新模式。(33) 四、“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推行公共外交的成效及其影响 从“美国在台协会”公共外交在台湾地区的实施效果来看,传统的公共外交的方式如鼓励台湾学生留学美国,推动台湾地区高校师生和精英领袖访问美国的公共外交计划可以说实施多年且富有“建树”,而新形势下拓展的体育外交、美国资料中心和社交媒体正在逐渐发挥其对美台关系的潜在影响。总而言之,新世纪以来“美国在台协会”实施的公共外交,一方面扩展了美台交流的途径和层次,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影响台湾的社会政治进程提供了机会,同时也给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公共外交“拓展”了美台交流的层次和途径。美台之间的“非官方”关系除了在经贸领域有具体体现(美国是台湾最大的外国投资方,台湾则是美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在双边商业、旅游、留学、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仅仅2009年,“美国在台协会”便发出签证为50万台湾人赴美提供便利,同时又有近40万美国人赴台。在此情况之下,“美国在台协会”的公共外交深入到台湾民间社会的诸多领域,包括大众传媒、体育运动、各级学校教育等等。仅在2011财政年,“美国在台协会”下属公共外交部利用其各类拓展项目向台湾的图书馆和教育机构进行公共外交活动,触及了台湾19个县市8806位当地的受众,在36所大中小学校和数个非政府组织中实施了99个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34)2012年11月,美国批准台湾加入“免签证访美计划”(Visa Waiver Program),“美国在台协会”将迎来双边人员交流往来和直接接触方面的一个新的提升,美国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举措,因此公共外交在民间交流层面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潜在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其次,“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公共外交对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民众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公共外交并非一时兴起,实际上自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便已经通过富布赖特计划、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新闻处等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私人基金会的形式对台湾地区进行公共外交活动,到1979年美台断交之后,“美国在台协会”成为实际负责执行美国与台湾人民间关系之机构。由于美台几十年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密切联系,再加上美台政客对岛内民众的误导,台湾民间一直存在着亲美倚美氛围。新世纪以来,“美国在台协会”的公共外交延续和加强了对台湾社会民众的活动,美国的国际形象在台湾社会民众中影响较大。2009年12月,台湾《远见杂志》民调显示,高达46.1%的台湾民众信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高于马英九(38.6%)和蔡英文(35.4%),同时52.3%的台湾民众认为美国能维护台湾的整体利益。(35)“美国在台协会”的公共外交能够通过对台湾民众的影响进而形成舆论和政策影响力。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没有一个台湾领导人敢执行“疏美远美”的政策。 从“美国在台协会”公共外交对台湾地区社会精英的影响来看,更是如此。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湾地区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赴美接受教育、培训、访学格外重视,大量台湾学子、教师将美国视为留学深造的首选,由此在台湾社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留美专业人士群体。这些专业人士返台之后很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进而在各自领域影响台湾社会。以政界为例,包括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现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国安会”、“外交部”等主要成员均留学美国或者在美国长期工作居住,难免有美国情结。于此,不妨以美国“富布赖特计划”对台湾的影响为例。台湾富布赖特计划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参加台湾富布赖特的台湾学人在台湾政界、经济界和知识界的影响不容小觑,甚至于1992年台湾也成立了“富布赖特学友会”,作为学友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富布赖特学友会年度大会”、“学友工作坊”、“近期返台学友分享会”、“资深学友访谈”、“美籍学人文化讲座”等活动;而目前担任台湾富布赖特学友会理事长的是前任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其理事均是在台湾政治(5名,占33.3%)、经济(2名,占13.3%)、教育和文化界(8名,占53.3%)的知名人士(见表2),他们以及其后代表的整个留美专业人士群体实际上在台湾地区各领域均影响很大,这也充分说明了美国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尤其是在培养台湾精英人士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再次,“美国在台协会”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公共外交给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今“中国—美国—台湾”三者关系的大格局之下,三者之间公众和民间交往呈现出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在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大踏步前进的情形之下,虽然2011年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众议院就台湾问题作证时表示“奥巴马政府发表欢迎两岸在文化和人文上的交流”,但美国对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支持并非没有自己的考虑,因为美国对台湾的公共外交也旨在赢得台湾民众的好感,增进美国的国际形象,并希望在台湾社会培植对美国政策的良好公众舆论,其采取的种种公共外交的努力都蕴含着美国长期经营台湾社会的战略企图,美国对台湾地区这些公共外交活动的持续开展与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性关系,从而给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带来长期的阻力,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面对美国在台湾地区实施的这种“竞争型“公共外交活动,中国大陆政府和民间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应对之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在台协会“的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新、制度设计和技术运用也恰恰证明近些年来两岸民间交流发展和拓宽的意义所在。我们应该在借鉴美国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成功经验的同时,利用两岸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缘、地缘、血缘、法缘、文缘优势,加大与台湾地区民众之间交流往来的力度和强度,立足长远,积极主动拓展交流方式和沟通渠道,增强两岸民众之间的互动、互信和共赢,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和平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注释: ①Kenneth A.Osgood and Brian C.Etheridge,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Public Diplomacy:Directions in 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0; Nancy Snow,edit.,Routledge Handbook of Public Diplomacy,New York:Routledge,2009. ②学术界倒是出现了探讨台湾地区对外公共外交的成果,如Gary.Rawnsley,Taiwan's Informal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New York:Palgrave Press,2000,但探讨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湾地区公共外交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 ③Vice Adm.Edwin K.Snyder,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nd The Defens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0,pp.104-111. ④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U.S National Strategy for Public Diplomacy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Released June 2007,P.3. ⑤(19)《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众议院台湾问题听证会上的证词》,2011年10月4日。全文可参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p/cap/rls/rm/2011/10/174980.htm。 ⑥《司徒文:美台关系不会有惊天动地变化》,引自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dnws/twdnsz/2009-10-22/463445.html。 ⑦⑨(14)(18)(22)(30)(32)(3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evernor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Inspection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No.ISP-I-12-12A,February 2012,p.11,p.11, p.13, p.12, p.13, p.14, pp.15-16, p.11. ⑧Payment to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2009-2012.报告全文可参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208999.pdf。 ⑩“外交部”外交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94年外交年鉴》,第302页。 (11)A Brief History of 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Introduction of Taiwan Fulbright Alumni Association,p.4.全文可参见台湾富布赖特官网,http://www.fulbright.org.tw/dispPageBox/CtEn.aspx? ddsPageID=FOSEENGAB&。 (12)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s of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knopf,1985,p.169. (13)Daniel R.Russel,Evaluating U.S.Policy on Taiwan on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April3,2014.全文可在美国国务院网站上获得;Fulbright Staff Share Ideas at Regional Meeting,全文可在富布赖特计划官网上获得,参见http://www.fulbright.org.nz/news-publications/newsletters/may2014/eapmeeting/。 (15)《富布赖特英语协同教学计划简介》,全文可参见美国在台协会高雄分处官网,http://kaohsiung-ch.ait.org.tw/fulbright-program.html。 (16)The United State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Assessing U.S Public Diplomacy:A Notional Model,September 28,2010,pp.34-35;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U.S National Strategy for Public Diplomacy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Released June 2007,P.3. (17)参见台湾美国教育资讯中心简介,http://www.educationusa.tw/dispPageBox/UStudyHP.aspx? ddsPageID=USTUDYHP。 (20)Direct Line:Opportunities for U.S.Educational Institutions:Attracting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Establishing Institutional Linkages,January 23,2014.参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e/eb/directline/events/219533.htm。 (21)(3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Inspection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No.ISP-I-05-24A,July 2005,p.21,p.19. (23)Kenneth A.Osgood and Brian C.Etheridge,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Public Diplomacy:Directions in 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0,pp.368-369. (24)Inderjeet Parmar,Linda B.Miller,edit.,New Directions in US Foreign Policy,London:Routledge,2009,pp.226-227. (25)Erin Reaney,Baseball's Opening Day Marks Another Year for Diamond Diplomacy,March 31,2014.全文可在美国国务院网站获得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article/2014/04/20140401297245.html#axzz31YRmTNtz。 (26)Barry Larkin to visit Taiwan,全文可参见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0/01/136170.htm。 (27)U.S Department of State,How to run an American Corner,Global Publishing Solutions,2010,p.6. (28)苏诗锋:《美国在台协会台中市线上处启用》,《自立晚报》(台湾),2008年5月5日。 (29)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U.S National Strategy for Public Diplomacy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Released June 2007,P.3. (33)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U.S Public Diplomacy:Key Issues for Congressional Oversight,GAO-09-679SP,May 2009,pp.31-32. (35)贵志俊彦、土屋由香、林鸿亦编:《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台北:稻乡出版社,2012年,第85-129页;张华:《对马英九当局美国政策的探析》,《台湾研究》,2011年第3期。 (36)Introduction of Taiwan Fulbright Alumni Association,pp.15-17.全文可参见台湾富布赖特官网,http://www.fulbright.org.tw/dispPageBox/CtCh2.aspx? ddsPageID=FOSECHIAEBB&。
标签:公共外交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