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及其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06)08—0030—0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结构趋同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扩张,尤其是在能源、原材料消耗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从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的角度,将产业结构趋同区分为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和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以期能对这一广受关注的前沿命题提出新的思路。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根源:政府驱动或市场驱动
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或区域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某种共同倾向,指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等方面的雷同现象。对于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对产业结构进行由三次产业到细分产业的相似系数的实证研究,证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深入到制造业和产品层面,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趋向弱化,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各地区似乎正在寻求产业和产品的“错位”发展(邱风、张国平、郑恒,2005)。也有学者认为,随着产业细分,相似系数并不总是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而且有些产业在细分到产品层次时相似系数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了。分析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确实存在高度的结构趋同,但并不是严重过度竞争,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广阔性、产业分工的细化、协作的加强等(王志华等,2005)。2002年,南京大学课题组在表示赞同产业同构和水平分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类似性之间有一定关系的观点的同时,认为产业同构和制度问题有关(洪银兴等, 2003)。迄今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向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完全一无是处?这种趋同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不可避免?究竟什么样的产业结构趋同是有害的?笔者认为还需要对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进行细致的分析。
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从现实方面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适度的产业结构趋同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我们应乐而为之。而那些需要对其保持高度警惕的产业趋同则大半是政府之过、管制之过。因此,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要从根源上加以区分,即可分为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两种。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是指由于政府的作用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即由于政府未能制定出有效的市场准入规则而使投资者过度进入,或是由于政府的直接投资行为造成的市场过度进入,容易造成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低水平竞争。例如,在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的“十五”规划中,长三角15个城市中居然有14个城市将各自的支柱产业的前4位分别设定为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此外,表1所列的长江三角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和主要产品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则是指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利益的驱动使投资者在某一领域过度进入,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保证了竞争的有效性,因此大多较为合理并且符合竞争原则。事实上,在某些地区同构产业已经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如长三角地区的化学纤维工业,产值已经占全国总产值的55.9%,其他如纺织工业、普通机械、服装工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在全国的生产份额也达到了40%以上,这样高度的集中可以和美国、欧洲、日本的汽车工业的集聚相比肩。①
表1 长江三角洲国家级高新区主要产业和产品
高新区 主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产品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信息产业、新材料、现代生物与医药通信产品、光纤、医药
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微电子、信息产业 医药、软件、电子元器件
金桥现代科技园轿车、微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工轿车、电子与通信产品等
南京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电子与微电子产品、医药
杭州高新区通信、计算机软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 通信产品、电子信息产品
苏州高新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
无锡高新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品、机电产品
常州高新区电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精细化工 电子产品、机械、医药
二、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分析
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所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政府推动的,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政府的内在扩张驱动。现行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缺陷,主要是以GDP、财政收入多少等为标准进行简单的量化和比较,这种方式诱导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GDP和财政收入。而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又简单地理解为上了多少项目,建了多少企业、招商引资多少、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等。于是,地方政府一方面超越政府投资的职责范围,动用财政资金和强使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同时又人为制造市场割据,禁止外地产品流向本地,禁止本地资源流向外地,搞“小而全”、“大而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本在当地上项目。明明一些行业已经出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仍然决定继续引进。这样的投资决策机制,必然导致大量的失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政府缺乏投资约束,其扩张力得不到限制,势必加剧产业结构趋同。
2.“囚徒困境”与政府决策。所谓“囚徒困境”是指两个都具有理性行为的嫌疑犯各自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却是帕累托无效的。因此,在中央政府缺乏明确产业协调政策和相关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结果明显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假设地方政府均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上容易产生产业结构趋同的项目(如电解铝项目);一种是上不容易产生产业结构趋同的项目(如教育项目),显然,电解铝项目经济效益明显,教育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促使地方政府均选择前者搞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在所难免。
3.市场分割、信息不完全。长期以来,中央各产业部门实行的是条条式的产业布局,而地方政府投资和建设,又形成块块方面的产业布局。这种“条”“块”分割的投资格局不但人为地分割了市场,也封锁了信息。由于不能搜集到完整的信息,各地对即期竞争对手的数量、质量和规模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茫然无知,对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和趋势把握不准,对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决策受到不对称信息的牵制,就不可避免地要犯产业结构趋同的错误。
以上均是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些形成因素,除此之外,现行的国有企业制度、投资审批制度以及财税制度等一些体制性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三、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分析
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以及产业结构优化规律的,在目前有客观必然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自然资源的分布非均衡以及区域间要素禀赋的趋同。首先,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分布极不平衡,使得地区经济交易存在着时空障碍,导致各产业部门在地区间配置成本提高。然而各区域的市场需求结构是十分相似的,也迫使各地采用就地加工、就地消费的均衡化产业格局。然而,在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分布极不平衡的同时,相邻的各区域间的文化、习惯、自然禀赋很可能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人均的国民收入水平也可能相近。那么,各区域间建立在相似的自然禀赋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所具有的“趋同”倾向,也应是必然与合理的了。其次,相近的发展水平,相近的科技水平,也是造成产业趋同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下,多数省区在选择项目上,会受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制约,不可能有过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形成趋同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各地需要发展的产业。从这点来说,产业层次上的趋同,也是生产力水平差距不很大的表现。
2.满足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第一,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过剩的表现,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常态,是竞争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市场经济处于过剩状态,供给大于需求,才能够有效地促进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市场随时淘汰投资回报率低的企业,筛选出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使资源配置效应在动态中达到整体优化。第二,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由于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的发展不平衡,总是存在着一些新兴技术行业的产品相对短缺,投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引起企业竞相投资,这就决定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必然性。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由于过剩经济的存在,增加了消费选择的多样性,使消费者获得产品价格、功能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好处。
3.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事实上,如果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看待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其背后其实反映着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实质。其实,在大的产业分类上出现的趋同现象是一种聚集效应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各种生产力要素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自发的流动、聚集和扩张的结果。并且,目前大多数的产业结构趋同是一种大面积的同行业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在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竞争压力下,会自发进行自主创新,为自己构筑起较强的技术壁垒,开发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一些企业在锻造中不断成长,在兼并中日益壮大,甚至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它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发展规律,是改造和提升产业的必由之路,为我国产业结构体系不断优化进行了实实在在的量的积累。
4.微观层面形成错位竞争。要看到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些地方虽然在行业大类上差异不大,但产品却各有特色,在微观层面形成了错位竞争的格局,实际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结构以及生产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结构能力。以长三角为例,在传统工业中,苏、浙、沪的机械工业分量都不轻,但却有各自不同的机械产品优势:上海以大型机械设备为主,浙江是偏重机械零部件。又如纺织业,江浙是我国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但是江苏以毛纺业为主,浙江则以化纤原料为主。再如高新技术产业,上海的优势在于科技研发,江苏的优势在于IT制造,而浙江的重点是发展生物医药和软件领域。② 以上这些情况的趋同都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是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
四、政策建议
据上述分析,对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要区别对待。对于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一方面深化体制改革,铲除其制度性土壤,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对于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一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市场竞争,二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
1.规范约束——提供制度保障。第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官员不仅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当地的投资环境、市场秩序情况。第二,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切断地方投资产业的冲动。一是下放投资决策权,使投资决策者拥有完整的投资决策权。二是明确风险责任承担者,使投资决策者承担决策范围内的风险责任。三是规范政府的投资领域,将政府投资明确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第三,建立和完善有关行业市场供求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产业预警制度。增强政府搜集、分析信息、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第四,推广信息信用奖惩制度。有关部门要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在商务活动中给予优先和优惠待遇;对信用严重缺失,甚至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应对其做出严厉处罚,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给予政府及企业以正确的投资导向。此外,企业体制、财税体制等方面深层次的改革,是更加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加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2.健全完善——促进市场调节。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新秩序,并进一步完善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一,减少政府对经营性活动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参与,努力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二,要利用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契机,促使会导致产业趋同的项目或企业进行重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该破产的企业要破产,尽可能为优势企业和产业创造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其跨国发展能力。同时加强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淘汰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企业。第三,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地方保护、市场封锁与产业结构趋同互为因果,因此,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拆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樊篱,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第四,降低企业退出壁垒。通过渐次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来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结构性和制度性刚性以及产业进入和退出成本过高等问题。第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以此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避免各地区经济拥挤在狭窄的发展道路上。
3.自主创新——提升企业能力。从企业自身角度考虑,其实产业结构趋同是市场发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育过程中需要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改进技术、更新产品、提升竞争力。关键是要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上。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多数企业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多数企业宜以模仿国外创新为主,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日后再进行自主创新,此外还可从合作创新中寻找出路。在市场创新方面,需要企业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化分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在制度创新方面,要不断创新完善企业制度,重点是抓好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创新、薪酬制度创新等。
总之,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可视作培育企业竞争力、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不能不支付的成本,其本质仍然属于合理、正常的竞争范畴。而政府驱动型则不然,其现实和潜在的危害使之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因此,在面对产业结构趋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本身,都应区分两种类型:一方面,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保持市场的竞争度,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另一方面,对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要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加以规范约束,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② 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