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第十一中学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已被网络所覆盖。随着信息化2.0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开发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在课程体系中也愈发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方便学习生活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我几年来研究的课题《初中生沉迷网络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沉迷网络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学生沉迷网络受到不良信息侵害都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乏力和学生自身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开设,正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是非观念,学做有责任的人为目的。我认为,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入手,形成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是解决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中出现教育缺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个性特点、生理、心理素质发展为核心又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学习、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发展给学生收集信息、寻找学习资源带来了便利,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不免会接触到网络中的一些涉黄、涉暴的信息,而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影响,甚至导致学生形成网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引导中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校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品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特点方法,全面增强思想教育效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础,切实引导学生科学、理性使用网络,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渗透到学科内容中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和素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反之亦然,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亦是相互交叉、渗透、贯穿。要确立“每个学科都是思想品德教育阵地”的意识,抓提高认识和制度网络建设,保障每个学科教学都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积极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科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活用学科教材。善于创造性的发现并很好的利用育人因素,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教育契机,灵活多样的引导创造出教育环境并有目的有计划的使思想道德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让学生把本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牢固,又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教学育人的双重功效。如:在讲《青春飞扬》这一节课的时候,讲到“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令我们兴奋,让我们跃跃欲试”、“青春万岁”、“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要自信、自强”的时候,适试提出规则、要有格,引出学生对法律、法制、道德的思考。以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遵守公德、守住道德底线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们的利与弊,学会辨别网络上信息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帮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信息意识,养成网络、道德意识,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娱乐的工具,成为展示自我的空间。
(三)从细节入手,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共享成果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喜好、思想动态,从实际出发,充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做到各学科、各科室人员齐动,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挖学科德育内涵,做好课程资源优化和自身人格魅力的不断加强,寓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使学生做到自强、自信、自律、自省,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茁壮成长,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为学生远离网络不良内容、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论文作者:李丁炎,马小歌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学科论文; 网络论文; 意识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成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