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祁嘉铭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 523000

摘要: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个全面的过程,以多方位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新型水环境修复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后,证明在该种修复技术支持下,河道水环境自净化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对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要点

前言

对于河湖体系来讲,河道一向是重要的水流载体,也是地球上水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河道都遭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注入到河道当中,致使河道当中水环境恶化,水体出现浑浊异味情况。在水污染当中,河道污染已经成为突出性问题。国内已经着手研究很多类型的河道治理技术,从物理修复到化学修复再到生物修复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污染问题。本文研究从多个角度选择多种生态技术集成的方式探讨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是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的一个多方位治理模式。根据技术的实际应用要求可知,在综合性治理阶段,需要了解治理技术的要求,以统筹管理为基础,只有完善现有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整体进步。体系当中对河道水体进行开源节流,能满足内源控制要求。如何实现净化处理也是关键,分流管理过程中,要凸显出体系的整体性。

2、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模式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河道治理模式,其基本原则和理论是在综合治理基本理念基础上,利用多方位集成技术,建立长期有效的水体环境统筹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通过对河道外源和内源污染物控制,采取有效的人工净化措施,并充分发挥水体自净强化功能共同达到河道水环境治理目标,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模式的基本体系如图1所示。

河道外源污染控制主要是利用雨污自动过滤和滞留系统,将雨水和污染杂质进行隔离分流或合流完成对河道外入水源的原位控制;而采取河底清淤、水面清理等措施即为河道内源控制;人工净化往往是采用超微净化水处理技术对水质污染元素进行快速的吸收净化处理达到水体清洁的目的;水体自净功能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构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增强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达到水体能够自净目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模式是一种多方位的综合治理体系,它不仅包含了对外源污水的原位清洁和拦截控制技术,而且可将河底内长期累计的淤泥及内源污染物进行清理和消除,同时在提高河道自清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水体生态功能的增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河道的纳污能力,并且在河道遇到特殊情况或短暂超负荷污染时能有效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河道水环境治理模式,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和优点。

(1)在污染源头上能有效降低河道外源污染物随降雨向河道内的流入,进而明显减少水中氮磷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2)对河道淤积进行定期清理,对水体进行周期性净化除质,显著降低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

(3)利用现代化的水体净化技术设施,对于重度污染水体能够快速高效的对净化去污,改善水质环境且提高水体抵抗突发性污染的反应能力。

(4)构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增强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生态景观以及河道美化功能。

2.1 外源污染控制

降雨原位自动膜滤系统是一种对雨水进行工程化处理的技术,利用超低压过滤膜,对径流雨水进行污染物的过滤和除去。系统是采用一种折叠式的滤膜,在保证过水能力的前提下可有效对污染物进行过滤,系统对于过滤后的水体设有蓄水池,在暴雨时可对滤芯进行反自动清洗,减少沉淀污染物对滤芯的阻碍作用并明显提高芯片的使用寿命。在河道末端系统还安装有雨水管网,用于暴雨时期。当河道汇入污染物较多时,将过滤后的水体排入管网中,降低水体对河道直接污染,且可有效防止因排放不当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

驳岸生态滞留系统主要用于暴雨时期未排入雨水管网的水体,以提高生态河岸的渗透性和河道的纳污能力。驳岸生态滞留系统的基本作用是通过连接作用将水面、驳岸及陆地形成一个整体,利用植被之间的间隙、土质的空隙和微小缝隙等进行能量和物质的转移交换,以此形成空气对流,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改善水质。河道的生态驳岸实现了多种动植物的复合型共生,利用生态形式可靠的控制了外来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

2.2 内源污染控制

外来污染物在河道内经过长期的累积、沉淀和固化形成了积于河底的淤泥,淤泥是河道水质二次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了城市河道的水体环境。河道底泥较难控制,沉积于河底的污染物如氮磷和化学药物等会在某些特定的条件和作用下进入上层片源水中,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采用机械清淤技术和淤泥生物酶降解是进行河道内源控制的主要措施,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以及可持续性能高的功能和特性。

机械清淤因实施成本较高,且对河道清淤能力较强,故一般适用于高污染、小面积的水源污染治理。而生物酶河道治理措施是利用河底微生物的活性对有害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该项技术措施一般适用于污染程度较低且污染面积较广的河道。同时,生物酶能够促进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对后期的淤泥的理化性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人工净化技术

当河道水环境受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和影响,其本身的生态系统变得不稳或失衡,故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水体进行净化,降低污染物浓度使其重新达到平衡。人工净化措施是提高河道防污染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超微净化水处理技术是人工净化应用较为广泛且相对成熟的措施。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气、液相界面,利用超高压气水混合技术产生大量的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的氧化气泡,有效去除水环境中的氮磷含量、降低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消解藻类和胶体等有害物质含量,该技术可明显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提高水体的清澈透光能力,是目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理想型技术工艺。

超微净化水处理技术可以对水体中的各个污染指标进行消除和分解,微米级氧化气泡可快速消除藻类对河体污染,恢复水体颜色;微米级气泡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正电荷,可利用正负电荷之间的吸附作用降低水体中的胶体含量,并且可对水体中的杂质进行沉淀吸附,改善浑浊水体现象。对于发黑发臭的水体污染源,微米气泡破碎过程中产生氢氧基和自由基能够对水质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

2.4 水体自净功能

河道生态系统是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治理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结果。河道生态系统中水体的自净过程如图2所示。

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是水生植物的三大主要群落类型,其中挺水和浮叶植物在河道中主要发挥生态美观和水质的功能作用,而沉水植物是决定水体生态功能修复的关键性基础措施,它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可在河道浅水区种植常绿矮型的水下草皮,在中深部水域种植四季常绿、形高易活型的水下森林。

大型鱼类、低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群落是水生动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其中大型鱼类群落促进了物种多样性,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功能;而对于低栖类动物群落的构建主要是利用该群落可对腐质动植物的残体和有机质进行捕食的功能,进而达到过滤和沉淀水体杂质含量,通常采用的动物类型有河蚌、青虾、海螺等;浮游动物群落可对河道内的绿藻、腐质物进行摄取,能快速提高水体的清澈度,促进生态系统的形成。

3、结束语

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是个全面复杂的过程,根据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在前期做好修复技术分析成为成败的关键。在了解河道修复目标的前提,以生态技术治理作为基础,结合河道的水质特性,制定出合适的修复方案,在生态循环系统构建阶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修复方案应紧密结合河道生态功能特性,在水环境治理中将各种修复手段落实,并合理实施。

参考文献

[1]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方法的分析[J]. 庞雨欣. 中国高新区. 2017(23)

[2]流域内经济结构性调整对水环境质量的长短期效应分析[J]. 方琳,吴凤平,张庆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3]深化水资源水环境政策改革,积极推动环境社会治理——PACE 2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综述[J]. 张琪慧,王正早,王沐丹,鲁建宏,毛显强. 中国环境管理. 2017(05)

[4]迁安矿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 王新友,陈薇,王琪.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6)

[5]昌平多角度发力治理水环境[J]. 北京水务. 2017(05)

论文作者:祁嘉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浅谈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祁嘉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