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_社区功能论文

“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_社区功能论文

“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机制论文,家庭论文,学校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根据规程的精神,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创办于1918年,在广州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中,石牌小学经历了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起步转向城市教育,再由城市教育转向今天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转变的成功,得益于其把德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德育效应互动”研究,提出“无墙德育”的德育理念,挖掘并利用所在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石牌精神”,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以德育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学校特色推动办学质量的提升。

一、“无墙德育”理念的提出

(一)以“让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让每一个人都收获甘泉”为教育目的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石牌小学于2006年提出了“无墙德育”的学校德育理念,期望通过打造“无墙德育”这一品牌,来提升学校德育原有优势的品质,走出一条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无墙德育”的教育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让每一个人都收获甘泉”,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①人心无墙:人人都是道德学习者,即“无墙德育”要让学校成为人们相互学习、一起成长、心心相印的公共德育空间;②人力无墙: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即“无墙德育”要让家庭、社区的力量融合于其中,建立全员参与德育的管理机制,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③事事无墙:事事都是德育契机,即“无墙德育”要努力抓住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学生思想需要中的、特别日子里的种种德育契机,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④资源无墙:处处都有德育资源,即“无墙德育”面向的是真实的世界,把生活作为德育无限丰富的资源库,提炼德育的内容,探寻教育的契机,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以社区精神为文化资源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道曾是广州最大、最著名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超过70%,村内道路狭窄,外来人口众多,结构复杂。但石牌街道在其历史变迁中却孕育出一种“石牌精神”。1948年,时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的郑彦棻教授提出“发扬石牌精神”的倡议,他认为,石牌所表现的精神,第一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第二是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集体精神;第三是向民众学习、为民众谋福利的服务精神。

“石牌精神”对于石牌小学的学生来说熟悉而陌生,熟悉是因为这种精神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陌生是因为他们并不能从精神、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为此,我们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之中,以此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多元融合互动机制,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无墙德育”的开展

(一)提炼“石牌精神”的教育价值

我们把“石牌精神”整合于“无墙德育”,首先是要发挥“石牌精神”的两大价值:

其一,要发挥“石牌精神”的育人价值。即,基于对“精神文化即人之成长养料”的认识,我们充分挖掘石牌社区资源、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近石牌中学习“石牌精神”,实践“石牌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其二,要发挥“石牌精神”的引领价值。即,基于对“德育即树人、育人、立人之业”的认识,我们化“石牌精神”之“创业精神、集体精神、服务精神”为“创‘树人’大业之精神”、“集‘育人’智慧之精神”、“服‘立人’要务之精神”,让教师携手家长与社区人士,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质效。

(二)将“石牌精神”融入到“无墙德育”的理念中

整合“石牌精神”,实现其引领与育人两大价值的发挥,在于探索如何通过整合“石牌精神”全面实施“无墙德育”,以及有效提升“无墙德育”品质的实施策略与操作载体。通过这一探索过程,实现四个层面的整合:

其一,学生层面:通过对“石牌精神”与“无墙德育”的整合性探索,使其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载体,让学生进入一个道德、智慧和感情融洽一致的世界,促使学生的性灵得到滋养、道德品行得到提升,进而锻造完善的人格。

其二,教师层面:通过对“石牌精神”整合于“无墙德育”的探索,使教师树立整体的、主体的、开放的、实践的发展性德育观,并从知识至上的功利思想中走出来,学会“解放思想、协作育人”,引导每一位学生对“成人”“成事”有着积极的生命态势,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其三,学校层面: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石牌精神”与“无墙德育”的整合进行探索,形成初步的校本德育课程实践框架,并进行初步实施,寻求石牌小学的办学路子,体现石牌小学办学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其四,社区层面:通过整合石牌街和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公司等社区有利资源,以学校为桥梁、家庭为纽带、社区为舞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德育一体化,形成三大德育途径有领导、有组织的协同配合,有统一的部署和计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三者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格局,促进石牌文明社区建设。

(三)确定“N个相信”的实施原则

为发挥“石牌精神”与“无墙德育”整合的引领与育人两大价值,我们确立了“无墙德育”指导思想,凝练了学校“N个相信”的“无墙化”追求。即要使“石牌精神”融合于学校、家庭、社区,使参与“无墙德育”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创业精神、集体精神、服务精神,就必须立足于“N个相信”:相信学生、相信教师、相信家长、相信社区,相信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有益资源,相信一切都可成为教育的积极力量。以“N个相信”作为推进“无墙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逐步形成学校整体性变革的“无墙化”追求,让学校成为一个创新发展、多元开放的世界。

这“N个相信”,不仅使每一种力量都融合在“无墙德育”中,而且让更多的人自觉地融入到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中,促使学校教师、家长与公众之间更好地合作,让人们享受到“无墙德育”的魅力,进而赞同和支持学校的使命和目标,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进步。

(四)形成合力联动、资源整合等实施策略

为全面实施“无墙德育”,我们整合“石牌精神”于其中,形成了“无墙德育”四大实施策略,丰富了办学内涵。

1.以合力联动策略促进“家校社”的共同进步

抓共管,寻求各方支持。生活中时时有德育,学校内外处处有资源。我们根据学校所处社区的特点,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无墙德育”平台,与社区形成“协调统一,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让每一种力量都融合在德育中。

联家校,引领家长添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石牌小学成立了家长义工队,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此,家长关注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由原来教育的旁观者变为积极参与的实践者。针对所属石牌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多元性,石牌小学、113中学每年携手社区,本着“互动、融合、共建”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石牌社区资源,以服务学生、家长及社区为指引,通过开展中小学家校论坛活动、石牌社区表彰联欢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进步。

2.以资源整合策略拓宽“无墙德育”的平台

重实效,巧用社区资源。在石牌街、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公司的帮助下,石牌小学有效地整合利用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社区资源,开展富有石牌特色的大型活动;长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的学生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到班级为学生做集体心理健康辅导,并与家庭结对子,让心理辅导走进家庭;多次邀请校友——击剑世界冠军董兆致回母校,并举行大型专题活动。这样,“无墙德育”走向社区化,石牌小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在“事事关心”中日渐成长。

谋共赢,组团求发展。石牌小学和区内五山小学、汇景实验学校联合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强化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团队”,积极参与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以实践服务策略提升“无墙德育”的实效

开发德育课程,陶冶学生情操。在学校传统项目“经典诵读”的基础上,石牌小学研究并精心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诵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并以此推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诵读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石牌社区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成就资源、社会人力资源,研究并开发了《我们与石牌在一起》德育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无墙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德育效能。

组建多样社团,实践服务学生。传统文化是德育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学”经典,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为此,石牌小学组建了“诵读社团”,让学生在这一社团活动中浸润于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养成获得一种可持续的提升之力。“诵读社团”的蓬勃发展,极大地鼓舞了石牌小学社团工作的积极开展。以此为突破口,为了给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石牌小学相继组建了“醒狮社团”、“彩龙社团”、“童心武术社团”、“击剑社团”、“少儿粤剧社”等社团组织。在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发挥所长,树立了信心,激发了潜能。

4.以开放交流策略让人人在交流分享中携手共赢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石牌小学对“无墙德育”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吸引了海内外同行的友好交流和互动。几年来,学校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挪威、香港等国内外教育界同行520多人次的交流。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交流与互动,让师生、家长主动参与。交流活动中,孩子们更自信更大方;我们的教师、家长,也受到一次次教育观念的深度洗礼;教育交流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望外望远”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带来的碰撞与冲击,也体验到开放、包容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惬意。在交流活动,我们彼此学习,交流互补,携手共赢。

三、“无墙德育”的实施效果

随着“无墙德育”推进,石牌小学不仅催生了特有的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家长成长、人人成长,学校发展、家庭发展、社区发展、样样发展,还创造性地挖掘了师生、家长、社区乐于接受的“无墙德育”五大操作载体,有效地实现了“无墙化”的德育追求。

(一)以“书香载体”打造了“学习共同体”,实现了“人人学习,浸润书香”

石牌小学坚持以“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建设石牌学习之邦”活动为载体,通过打造书香校园,带动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建设。学校因此成为首批“广东省书香校园”。杨彬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十佳阅读教师”,肖彩芳老师荣获“广东省百佳阅读教师”、广东省“阅读之星”优秀指导教师奖。程令同学被评为广东省“百佳阅读之星”。

(二)以“义工载体”建立了“发展共同体”,实现了“人人参与,各尽其才”

班级教师合作体、年级管理合作体、学科管理合作体、家长义工队、家校社协作体各种发展共同体的建设,使家长及社区人员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呈现出“人人参与,各尽其才”的可喜局面。家长也在参与学校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潘翠姬家长被评为广州市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何燕兴家庭被评为天河区十大巧手家庭。学校成为广州市首批家长示范校,广州市百所优秀家长学校。

(三)以“社团载体”催生了“成长共同体”,实现了“人人成长,样样发展”

石牌小学“无墙社团”出现众多精品社团,如“诵读社团”、“龙狮社团”、“童心武术社团”,先后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红领巾优秀社团。近年来,这些社团在全国省市区各项比赛中屡获殊荣。如,石牌少儿粤剧社喜获全国“蒲公英”大赛广东赛区两个金奖,一个银奖;罗沁桦等十多位同学获“全国好少年好儿童”、“广东省道德小模范”等光荣称号。

(四)以“论坛载体”构建了“家校共同体”,实现了“人人畅谈,个个得法”

石牌小学与广州市113中学及石牌三骏企业集团携手,开展石牌社区中小学家校论坛活动。论坛活动引导了更多的家长自觉地融入到教育孩子的探索与实践中,促使学校、教师、家长与社区之间更好地合作、共同进步。

(五)以“交流载体”扩展“校际共同体”,实现了“人人分享,德育提升”

在天河区、广州市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暨全国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石牌小学的“无墙德育”工作不仅受到与会代表好评,还得到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及夫人吴小南女士的充分肯定及赞赏。

作为“中美教育国际交流ELLE项目基地学校”,石牌小学每一次的中美教育交流,都给美国教育界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教育局局长杰森教授曾感慨地说,石牌小学是一所很有民俗味儿的社区学校,学校、家庭、社区的高度融合,令人感动,他非常羡慕。尤为感人的是,一位校长有一次把一颗来自美国白宫的蓝色星星贴在交流活动的友谊树上,她表示要用蓝色星星的珍贵来表达她对石牌小学之行的感受。

标签:;  ;  ;  

“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