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网络论文,视角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1-0021-03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藉由网络中介与受教育者发生互动作用关系的过程。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由互联网所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交互的新平台。与之相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分析需要从技术网络转换到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视角。社会网络可以从强关系和弱关系维度上进行考察,也可在其结构维度上分为水平性网络和层级性网络。[1]本研究根据网络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不同,把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场域分为等级关系场域、熟人关系场域以及陌生关系场域三种类型。在等级关系场域中,网络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差异,如学校新闻网站、校园网上的校务版面、校务微博社区等。熟人关系场域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主要以同学、朋友等关系进行互动的网络空间,如大学生SNS社区中的校友群、校园BBS上的院系班级、社团协会等群体版面。陌生关系场域指的是网络场域中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表现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 BBS上的公共信息与评论版,新闻网站上为网友开设的评论区以及一些网络论坛贴吧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社会网络场域主体关系类型的差异,因势利导,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一、等级关系场域中的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
等级关系场域中主体之间具有明确而真实的层级关系,教育者的权威和学校的公信力是这一场域的主要教育优势所在。丰富而权威的信息提供实现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和凝聚,旗帜的鲜明性、理论的系统性、教育的导向性赢得了大学生的思想认同。这一场域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要以此为依托,加强网络正面宣传的主动性、增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有效引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快速反应,让广大学生及时而正确地“知情”。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人们在第一时间所看到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事实情况的了解和对事件意义的解读。最初的新闻与评论是大学生了解事实、产生思考和议论的基础。把握舆论发展的主导权,就要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作为关键,在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快速反应,抢在网上的意见形成阶段对事件进行报道。通过对事实情况的“第一时间”报道来实现对舆论发展的导向。
第二,报道内容全面、客观,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大学生群体受教育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在信息接受上更加倾向于客观全面、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内容。对于网上多样化的信息,他们更倾向于信任相对客观公正、没有明显好恶倾向的一方,对于事件过程他们更希望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各方面情况和资料,而不是仅有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的阐述和评论。传播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受众,正反两面的信息有助于达到信息传播的劝服效果。[2](P180)因此,正面宣传教育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给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充分的事实内容,树立学校媒体的公信度,提高宣传教育的说服力。
第三,讲求传播策略,把握住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话语权就是影响力,是在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讲求策略,发挥好学校媒体作为主流话语阵地的影响力。要善于抓住事件主要矛盾,以审慎务实的态度选取事实材料,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事件的主要矛盾上来,把讨论的焦点引导到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对于一些非主要矛盾的细枝末节,有必要进行有意识的弱化和删除,防止一些学生对事件意义的偏差性解读。同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严格避免“媒体审判”式的语言,对内容要审慎严密,确保客观、准确,不能出现缺乏足够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带有感情化色彩的语言,要帮助大学生排除感情因素对事件解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注重与网络民意互动,切实发挥正面宣传的实效。学校正面信息发布之后,要注重网上的舆论反馈,在有效互动过程中提高宣传和教育效果。如果新闻报道立场客观、内容全面令人信服,那么就会快速传播吸引关注,并成为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材料促进舆论的良性发展。而如果新闻报道被学生认为立场不够公允、资料不够翔实,或者是带有明显的说教意味试图代替读者自身的思考,那么就会被迅速置于对立面,遭到大量的批评言论。因此,学校媒体在新闻发布之后,应通过学生SNS社区及时关注和分析研究该报道在学生中的反映,发现学生在解读和接受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措施,力求达到有效的宣传引导效果。
二、熟人关系场域中的集体建设与自我教育
在熟人关系场域中,网络主体之间有比较紧密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能够进行深入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熟人关系场域的这一特性,发挥出大学生网上集体建设与自我教育的功能。
网上学生集体的建设使得思想工作的深入性和细致性进入到网络空间。学生网上集体具有理性讨论、平等沟通的交流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理性思考,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党员的主动参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网上舆论热点一般是由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偶然事件所激发,经过SNS社区或者微博转发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在突发事件激发大量议论并形成舆论的过程中,作为当事人的学生和一些相关的学生往往是推动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在网上所发布的事件过程是各种意见和观点产生的基础,大量的议论是围绕最初这些关键人物所发布的文章而展开的。而在意见扩散的过程中,他们对事件的认识方式、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他们的要求和意见对舆论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做好这些关键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引导网上舆论正确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现实集体的网上映射,学生网上社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网络载体。在这些网上集体中,参与讨论者都是学习、生活或工作在同一组织群体中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对事件的当事人比较了解,能够以朋友和同学的友好身份和平等交流的态度进行对话和沟通,能够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帮助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当事人稳定情绪和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现实集体中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骨干成员也可以成为网络社区中的舆论领袖,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党员骨干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其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此同时,熟人关系场域是学生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映射,学生网上集体的建设有利于教育者开展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工作。网上的不同意见、具有冲突性的言论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充分明确,网上的热点舆论是学生中的潜在意见受到偶然性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发,反映了现实中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其之所以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性和爆发性,正是因为现实矛盾长期积累的张力释放。因此,要解决网上舆论的问题,必须首先在现实中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矛盾,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现实中的各类学生集体的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立足现实集体开展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是解决事件过程中重点学生和重点群体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在网下,可以及时通过开展班会、党团支部组织生活以及社团协会的讨论会等形式,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开展思想交流的工作,帮助同学澄清认识,解决思想心理中的问题。在网上,充分发挥网络平等参与性和交互性,可以调动更多相关人员的参与,发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而且由于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流能够更加充分,各种意见可以充分表达,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更加深入。这种基于网上网下互动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形成集体舆论的合力,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的集体氛围。
三、陌生关系场域中的情绪释放和思想疏导
陌生关系场域是网络世界中的消息集散地和网民舆论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疏通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以及应对校内外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危机干预。
首先,陌生关系场域的情绪释放机制使其成为社会“减压阀“,即通过网络虚拟空间释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点主要包括人际冲突、日常生活中的权益纠纷,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而陌生关系场域是他们发泄情绪、释放张力的地方,在这样一个不存在现实利害关系的虚拟空间,大学生们可以把他们在现实中受到抑制或是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因此,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是网络论坛的显著特征。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网络的释放机制可以及时暴露现实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矛盾和问题,释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情绪潜流、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实中的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把它们解决在发展的萌芽阶段,避免那些具有爆发性、破坏性的危机事件的发生。
其次,针对陌生关系场域所具有的校园舆论场的角色和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运用疏与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一方面,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学生敞开思想,把各种观点和意见都充分发表出来;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3](P137)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网上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言论,随着意见的扩散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在这个时期,多样的意见和观点、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和模糊的发展趋势是网络舆论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只是用删帖的办法去堵塞言论、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让他们的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得以表达。而在大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得以真实展现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耐心观察、认真研究,在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之后,作出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促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网络论坛、BBS和SNS社区可以成为学校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这些网络途径,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思想、心理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密切观察事件过程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症结,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