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孩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做父母的也真够为难的,面对众说纷纭的教子信息不知如何抉择,一听说惩罚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而奖励有益于自信心的培养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他们便时刻不忘对孩子的奖励。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稍大以后批评不得,受不了半点委屈,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孩子会因为经常得到奖励而降低对自己要求的标准,面临困难时,也不愿去克服它,这样就间接地减少了他们对事物探究的热忱和毅力。
事实上,持续褒贬孩子已经在无形中推崇了大人的权威,似乎默认大人绝对比孩子优越,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褒贬有可能剥夺孩子评断自己的机会。因为孩子如果一直在别人的褒贬中长大,久而久之,他对大人的评价便养成深深的依赖,从而不能体验到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时产生的喜悦心情。事实上,孩子应得的最佳奖励是内在衍生的成就感,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大人的夸奖和赞许。
然而,我们并不完全排除奖励的可用性,而是提倡应适度地使用它。为了避免无效的、负面的夸奖,大人应该变夸奖为鼓励,让孩子从大人的鼓励中建立自信、提高自尊。一般地说,“奖励”是大人在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时对其结果的肯定,而“鼓励”则是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对其作品中的某一特色给予肯定。
那么,如何适当地鼓励孩子呢?
1.鼓励一定要明确
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很棒”或“你真行”之类的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当孩子给你看他画的画时,你最好不要说:“哇!明明,你画的画好漂亮啊!”而应该说:“明明,你画的房子很特别呢!”或者说:“明明,我注意到你画画很认真,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幅画画好。”至于这幅画漂亮不漂亮、有没有价值,就留给明明自己去判断吧。大人应该注意,不要对孩子的作品随意地解释,因为不同于孩子创作原意的解释,可能造成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质疑,也可能造成大人因解释错误而感到难为情。
2.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
一句“好棒啊”或“好漂亮呀”的话,丝毫没有点出孩子努力的过程,若能换句话,例如:“这幅画从头到尾都是你自己设计画的呀!”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3.鼓励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评价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是对事不对人,但即使在表扬孩子所做的事情时,也要字斟句酌,使孩子从表扬中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判断。六岁的小宇和妈妈一起整理屋子,他们得移动一些较重的东西。妈妈说:“这椅子重得很,很难搬动。”小宇骄傲地说:“可我却把它移开了。”妈妈说:“那得花很大的力气呢。”小宇挥了挥胳膊:“我棒得很呢!”在这里,妈妈仅对事情的难度作了评价,却让小宇自己推断出“我棒得很”的结论。如果妈妈说:“孩子,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妈妈可怎么办呀?”或者说:“你真棒,孩子!”这样的赞扬会使孩子感到难为情。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应恰如其分。
4.鼓励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
家长或教师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并明确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孩子画完一幅画给你看,你可以说:“这幅画比上一次画得好,你把小朋友的眼睛画得很传神。”不要对他说诸如“你比小哥哥画得还好”的话,这可能会增加他的自负,也可能给他带来压力,怕下一次画得不如别人。
5.在自然的语调中表达真诚的鼓励
过于平淡或高亢的话语都无法传达真心实意。大人对孩子的鼓励必须真诚、热忱,但绝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亲切温和的话语,温柔而鼓励的目光,会给孩子以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