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2008年中国女子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_国家体育总局论文

影响2008年中国女子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_国家体育总局论文

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奥运会论文,因素论文,成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北京申奥成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迎来了奥林匹克圣火,也让北京赢得了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形象的难得机会。衡量北京奥运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届时我国选手的运动成绩,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女运动员的表现。这是因为女子项目是未来奥运会项目增加的主要来源,(注:马铁:《世纪之交的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上)》,《国外体育动态》1998年第26期)我国女性又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中连续创造了远胜于男性的成绩。为此,本文选择女运动员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和文化学角度出发,分析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和它们对女性和女子体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外主要体育强国发展的近况和趋势,试图揭示出社会文化因素、奥林匹克运动和女子竞技体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文化角度研究妇女体育是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史学界等研究的热门课题。而我国从性别文化角度来研究运动员的文章十分罕见,从人文社会角度揭示女运动员的生存环境和驱动因素的文章则更是稀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揭示和阐述影响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文因素,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有助于加深对女运动员的理解,加强对女子竞技体育的管理,从而为确保女运动员在2008年奥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参考意见。

二、2008奥运会目标分析

从历届奥运会成绩分析可看出,主办国运动成绩通常都比前一届成绩有所提高(见表)。作为东道主,我国在2008年将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我国将参加2008年奥运会所有大项的角逐,且目标是力争前三,向第一集团发起冲击。(注:薛原:《中国体育:2008年再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03年7月15日)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吴寿章推测,2008年奥运会我国很有可能获得30枚或更多的金牌。(注:美寿章:《关于新世纪奥运战略几个问题的思考》,国家体育总局网页,文献资料)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计划,2008年我国有望夺得奖牌的项目数为180个(男80,女96,混合4)。然而,要实现这样的预期目标并非轻而一举之事。首先,我国多数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不大。其次,随着各国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则的改变,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等项目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过去十拿九稳的项目在国际比赛中受到冲击。在悉尼奥运会中收获了5枚金牌的我国跳水队,在2003年7月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仅获得4块金牌。(注:见《中国奥运优势项目受到挑战 袁伟民强调忧患意识》和左达文:《奥运让体育实力更强:新‘奥运争光计划’即将确定》,(1)《北京青年报》,2003-7-10;2002-07-11)再者,奥运会上金牌分布最多的基础大项——田径、游泳、水上项目,我国运动员夺金、夺牌能力都很弱;而观众多、影响大的集体球类项目,目前的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因此,要实现2008年奥运会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如何发掘潜在优势项目,扭转落后项目的颓势,直接决定着中国军团2008年本土作战的成绩。

表 奥运会举办国前后两届成绩变化举例

奥 年份

1964

1968

1972

1976

1988 1992

19962000

会主办国 日本 墨西哥 德国 加拿大 韩国 西班牙 美国 澳大利亚

当届 奖牌数

29 9 66 11 33 2 99 58

名次 3 15 3 27 4 6 1

4

前届 奖牌数

18 1 25 5 19 4 108 41

名次 8 39 5 27 10 26 2

7

  *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奥委会网页中历届奥运会奖牌榜统计

我国男子参加2008年奥运会比赛的项目要多于女性,但可能夺牌的绝对项目数或相对的百分比却低于女性。这表明我国女性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从目前女运动员的成绩来看,她们将很有可能保持在跳水、乒乓、羽毛球、举重、射击等项目上的优势,而2008年奥运会集体项目冲击奖牌的重任将会落在女将肩上。“女曲、女垒力争奥运金牌,女手力争奥运奖牌,男曲、男棒力争前六,男手则力争前八”(注:王谦:《中国女曲目标明确2008誓夺奥运金牌》,《中国体育报》,2002年12月18日)的目标就揭示了这一点,最后,游泳、田径等基础大项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寄希望于女性。我国女性曾在中长跑、竞走、铅球以及多个游泳项目上摘取过奥运和世界冠军。她们无疑是冲击2008奥运金牌的首选人物。2003年游泳世锦赛上,我国女选手罗雪娟独自夺取三金的成绩表明了我国女性的实力和潜力。

三、影响北京奥运会成绩的主要社会学因素

(一)小康社会建设

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过程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同步。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翻两番,人均GDP达3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康社会建设中,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改变,恩格尔系数将大大下降,用于教育、美容和健康方面的消费会逐年增加,城市化过程将加快。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超过百分之五十。(注:曾培炎:《解读“全面小康社会”与“非劳动收入”》,中国新闻网http://www.focus.com.cn 2002年11月11日)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界投入不足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全民健身的热情会进一步上升,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会扩大,但参与职业化的竞技训练人数不一定增加。而社会、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和女运动员的态度、女运动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以及她们对竞技运动的追求。社会上就业和挣钱机会越多,把体育当作职业来追求的女性人数可能会越少;生活越舒适,女性承受大强度、艰苦训练的能力可能会越低。为此,如何认识、理解和协调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战略之间的关系、小康社会建设对女运动员的影响等是新世纪凸现出来的新课题。

(二)体育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体育市场的全球化日显突出。全球化的有形动力是经济一体化,无形动力是价值的一体化。从80年代中期起,前往海外的中国运动员成倍增加,以至于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人们俗称的“海外兵团”。旅居国外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多是体操、跳水、乒乓球、排球、女子足球等我国优势项目的高手,他们在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把我国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传授给了外国同行。从短期效应看,这会给我国的竞技水平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0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我国跳水运动员丢失多枚金牌,原因之一就是多名中国教练执教他国。(注:廖立昊:《人才流失 过分求稳——中国跳水梦之队何时梦醒?》,《成都商报》,2003年7月21日)在体育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减轻或预防人才流动对我国国际竞赛成绩造成损害是一道难题。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日趋接近,中西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郎平、汪嘉伟、乔红等名将相继回国效力就是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活跃在中国大地上,中西文化交流加速、加深。西方社会的平等和民主价值、西方运动队的管理和竞赛体制以及国外运动员对训练和人生的态度等都会对我国体育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促使体育文化和管理制度发生变革,加速我国体育与世界的接轨。

(三)体育商业化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标志着体育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成功、名气和金钱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高额的奖励和丰厚的报酬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竞技体育之中。奥运会冠军王楠、刘璇、伏明霞等女将都是众多厂商的形象代言人,高达百万元的广告、电视收入让人羡慕不已。但是,体育商业化是一面“双刃剑”。令人羡慕的财富可激发年轻人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和参与,但也可能使得包括女性在内的运动员变得傲慢、目无纪律和懒惰。过多的商业活动有可能影响正常的计划活动,并导致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变得紧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家军的解体、著名运动员陈露与教练的争吵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商业化的运作可给竞技体育增添活力和动力,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和商业操纵会损害竞技体育的最本质的特征——公平竞争,甚至导致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当今体育界面临的滥用兴奋剂、“黑哨”、“假球”、贿赂、暴力等问题无一不与过度的商业倾向有关。

在商业化渗透到体育各个角落的今天,女子体育项目和女运动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和挑战。近年我国女足比赛中出现的运动员攻击裁判、女排在2002年世界锦标赛中故意输球事件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化可能带来的弊病。另外,尽管女子是我国夺取奥运金牌的中坚力量,与男子项目相比,许多女子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度不高。由于观众太少,在社会上难以引起较大的反响,赞助商对女子项目的关注自然不高。中国女足赛事在2002年以前一直处在“赔本赚吆喝”的局面,直到2002年才首次创收510万。(注:《创收510万 女足赛事盈利》,《北京晚报》,2002年11月29日)商业化既可促使妇女运动的发展,又可扩大男女不平等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女子项目立即推向市场,她们能否在2008年奥运会时生存下来并创造佳绩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运动员生涯的短暂性决定了第二次职业选择的必然性。而运动后职业生涯的关键是教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运动员接受大学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的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目前,许多运动队跟大学合作,给在训运动员提供大学入学考试并保证运动员一定的时间学习大学课程。如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体育局合作办学、“世界足球小姐”孙雯就读上海复旦大学、江苏女子足球队20名队员在2001年获得全国青年冠军后不久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江苏参加高考。无疑,这些都会给运动队的管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革新、训练时间和强度的安排等提出挑战。如何解决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加强运动训练和高等教育的结合,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号召学校系统建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条龙培养体系。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竞技运动人才上具有省市运动队难以具有的资金获取、科研服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优势。例如,清华大学依靠校友的捐助、企业的支持及与各方的合作,每年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上投入几百万元,聘用了包括前国家跳水教练于芬在内的13名全职教练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校自主性的增加、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选手会选择高校边学习边训练。为此,需要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高校竞技体育训练和管理体制。

(五)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与体制改革

为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颁布了《2008奥运争光行动计划》。与此相适应,各项目管理中心都提出了自己的《2008年奥运争光计划实施方案》。《奥运争光计划》的基本精神是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对项目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进行重点项目突破以巩固和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

实施《2008奥运争光行动计划》,首先要通过运动项目布局、国家队和国家二队的组建、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等来进行。在分析当今国际体坛竞争格局后,体育总局新增加一线国家队编制706个和二线国家队编制1200个。像篮、排球等集体项目在编人数有所增大,教练员选材余地也随之扩大。(注:李贺普:《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备战和筹备二○○四、二○○八年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今年五项重点工作》,《人民日报》,2003年2月15日)其次,为加强2008年奥运会科研服务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专设了奥运攻关科研课题经费。2002年度投入项目攻关的经费总计达1400万元。(注:崔林娜:《二○○二年度备战奥运科研项目确定》,《中国体育报》,2003年2月19日)在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奥运攻关项目中,女性项目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正如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何振梁所指出的,我国要成为真正的奥运强国,不能总是“阴盛阳衰”。(注:何振梁在全国高校体育主任会议上的报告,2002年12月12日)因此,在保证女子运动成绩的基础上,加大对男子体育的投入、迅速提高男子运动水平会是以后5年的一个重点。这样,过去对女性“一边倒”的优惠政策有可能转变为男女兼顾的政策。

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据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司的统计,全国有22个省(区、市)提出冲击2008年奥运会金牌的目标;有28个省(区、市)提出冲击奖牌的目标;有26个省(区、市)提出进入前八名的目标。(注:国家体育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备战2004年、2008年奥运会调研情况报告》,《全国竞技体育工作会议参阅材料之一》,2003年3月)为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国家在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二年,将从总经费中划出300万元,对在冬季、夏季奥运会上取得前八名的省级体育部门予以奖励。(注:《国家体育总局高水平后备力量专项经费有关情况的说明》,国家体育总局网页)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确立的今天,“举国体制”所凭借依赖的计划经济基础正在削弱并终将瓦解。在高水平竞技上保持“举国体制”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如何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持“举国体制”?这些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动力到价值取向,都应有新的突破。

(六)女性社会地位

在社会转型期,广大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条件。“无数的女性在迅速地改变更新自己,这种改变与更新的速度甚至让长久以来主宰这个社会的男人感到惶惑,也使已进行了一百多年努力的西方女性感到惊讶”。(注:胡发云:《第四代女性》,长江文艺出版杜,2000年,350-354页)但同时,她们也开始承担起前所未有的风险与责任,面对着越来越尖锐的问题。首先,女性从政道路艰难。尽管我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在1998年第九届达到了21.8%,在2000年国际社会的排名中却只列第24位。(注:《解读2003中国社会蓝皮书》,《北京日报》,2003年1月2日)即使在体育界,女性在体育决策中的影响力远不如竞技赛台大。在国家体育总局及直属单位中,司级女干部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12%。(注:《何慧娴谈中国妇女与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体育报》,2003年3月8日)这一现象在国际奥委会中同样存在。在目前国际奥委会127名委员中,女性委员只有12名。在15人的执委会中,女性委员只有1名(瑞典籍的林德伯格女士)。(注:任灏瑜:《国际奥委会急需“半边天”》,《北京晚报》,2003年7月5日)其次,就业面临挑战。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本来只占整个工业人口的39%的女性职工,占了近年下岗职工的60%左右,女性失业率大大高于男性。(注:王开林:《尊严——女性的生命线》,陈晓玲谋划,霍红主编:《21世纪中国精英女性大论坛:我们做女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276页)而女性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比率仅为39%,比男性低24.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困境的存在似乎使竞技体育对女性的吸引力在增加。这也许与竞技体育的职业特性有关。多数竞技体育运动是男女分开竞争,女性凭借其天赋、能力和个人努力可以在竞技体育上取得成功。但在体育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明星们的收入。女足、女篮的待遇明显差于男足、男篮。尽管许多女足姑娘退役后希望能够从事足球的教练工作,但实际从教的人数很少。在1999年全国女足一线9个队伍中,主教练没有一个是女性,助理教练也仅有4个女性。(注:《风骚独领 强强透视》,《北京晚报》,1999年7月17日)

此外,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仍是许多女性身心疲惫、升迁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家庭和事业的冲突,不少女运动员推迟谈恋爱和结婚的年龄。现在,有不少大龄女运动员活跃在赛场上。在参加九运会的12支女足球队的262名运动员中,有16人已是30以上的“高龄”。(注:刘卫宏,汪涌:《最大的36岁 最小14岁——九运赛场女足姑娘之“最”》,人民日报体育在线,2001年11月5日)一些已婚的女运动员,在生育了孩子之后又重返运动场,并创造出优异的成绩。1997年全运会上,已当母亲多年的跳高选手金玲再获金牌;2001年全运会上,42岁的李梅素仍获铅球第八名。这些母亲运动员以实际行动向“婚姻和生育是女性运动生涯的坟墓”这一传统看法发起了挑战。女性可以同时是妻子、母亲和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长短不仅仅取决于生理年龄和身体状况,更是受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直接影响2008年奥运队伍的构成。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和把握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家庭、性别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七)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

自1900年女性选手出现在奥运会上之日起,女子开始涉足奥运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女性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项目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职业女运动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女性出现在以前被认为是纯男性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如举重、拳击、冰球等运动,使女子体育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势头。2000年奥运会28个大运动项目中,25个项目有女选手参赛,包括举重和水球。(注:马铁:《世纪之交的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上)》,《国外体育动态》1998年第26期)可以预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项目和人数将只会增加,不会减少。21世纪,女子项目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奥运会,其中重竞技女子项目将成为重点。

世界范围女子体育的迅猛发展,给全球女性(包括中国女性)平等参与奥运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也使我国女性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对手和挑战。欧洲和澳洲女性在游泳、田径、足球、排球、体操等众多项目上的崛起,给我国夺取金牌的道路增设了障碍。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等奥运会第二集团的国家在2008年将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整体奖牌总数上超过我国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作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我国将会向第一集团的美国、俄罗斯发起挑战,尽管赶超他们的难度极大。

四、展望

进入21世纪,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影响,但中国的女子竞技体育正处在繁荣发展的阶段。2008年奥运会将是中国体育一页新篇的开始,同时也是我国女运动员展示自己才能、勇气和追求的舞台。

标签:;  ;  ;  ;  ;  ;  

影响2008年中国女子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_国家体育总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