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亟需改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薄弱环节论文,亟需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认为,经济薄弱环节系指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瓶颈部门和弱质产业。在我国,经济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经济薄弱环节牵涉范围广、覆盖人口比例高、占国民经济份额大,不仅在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GDP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有生力量。其中农村经济更是举足轻重。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金融业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跟进速度和服务手段显得滞后。金融业如何进一步改善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手段,如何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这是摆在我们金融工作者尤其是以经济薄弱环节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广大员工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薄弱环节是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但其更快发展受制于金融支持不足;经济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供给能力,但不能为经济薄弱环节提供有效供给,解决这两者的结合问题十分紧迫。
(一)当前经济薄弱环节需要多种金融服务。经济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的内在冲动与其经济基础、产业构成、知识素质等千差万别的情况,使之对金融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强,服务领域越来越广,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信贷资金需求。投资创业、扩大生产、产品收购、市场销售、临时周转和家庭消费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在农村,农民日常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都对金融业提出了巨大的资金需求。2.金融服务需求。随着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和个体收入的增加,与外界的联系度、依存度越来越大,呼唤着优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各类经济组织在信贷资金需求外还需要资金汇划、信息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务顾问等服务,个体及家庭需要代收、代付、代理、代保险、代保管、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3.延伸性功能需求。金融业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创造不可替代的延伸性功能,金融业可以利用服务对象广的条件促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活动促使人们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运用掌握的金融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趋势,引导客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当前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业提出了这些需求,迫切希望金融业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由于多方面因素,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严重失衡。
(二)三农信贷需求满足率严重不足。一是贷款对农业贡献率低。以2004年为例,江西农业贷款只有255亿元,占全省贷款规模的8.9%,但全省农业经济占整个经济规模的20%强。江西农业增加值与农业贷款规模之比为1:0.36,工业增加值与贷款规模之比为1:1.3,而全省GDP与全省贷款规模之比为1:1.2,全国接近1:2。换言之,全省每1元农业增加值对应的贷款额为0.36元,比工业对应的贷款平均值低0.94元,比江西省GDP对应的贷款平均值低0.84元,比全国GDP对应的信贷资金低1.64元。二是农户借款来源于正规金融的比例偏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户户均借款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只占26%,来自私人的则占71%。这表明由于正规金融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民间金融逐渐占据农村信贷市场。三是农村金融资源流出远远大于流入。根据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以及相应的人均收入比计算,在2004年末江西省3758亿元存款中,大约有1500亿元来源于农村,占比40%,而农业贷款仅为255亿元,只占贷款总量的8.9%,存款中约有886亿元可用于农村借款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
(三)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也较突出。目前我国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个体和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国一半以上的GDP和商品零售额、将近一半的税收和大约70%的就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一直以“风险大、成本高、盈利难”等特点被银行认为是一块不能涉足的禁地。从民营企业资金构成来看,自我融资占比较大,我国民营企业自我融资达到90%以上,而美国中小企业自筹资金一般在60%左右,西欧国家在50%左右。现实情况和活生生的数据表明,本来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自身积累的金融资源去满足尚嫌不够,还需要外部的资金支持,真正落实中央制定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决策。但通过金融中介作用,“三农”连自身创造的金融资源都不能充分为己所用,有一半以上为城市、为非农业作了贡献。从当前看,这种农村补贴城市的“以弱补强”的格局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有扩大之势。这就表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一种制度缺陷,资金来源与资金需求之间严重不平衡。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集中表现为“四大矛盾”:金融业的逐利避险性与经济薄弱环节的高风险性、低效益性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高成本与服务对象较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农信社产品与服务手段的单调性、落后性与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金融活动以信用作为基础与服务经济薄弱环节信用环境缺失之间的矛盾。
二、解决金融支持不足问题的思路建议
当前中央已经把战略目光聚焦于经济薄弱环节,特别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市场,通过农村市场化的推进,为工农互动和城乡统筹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纽带。由于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资金是经济的血液,促进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发挥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为此必须破解当前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支持不足的难题。使农村资金供需失衡变为供需平衡。走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和经济薄弱环节发展道路,必须实现金融与社区经济、金融与社区文明建设的互动。
针对上述问题本质的分析,必须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有利的金融环境、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入手,采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推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解决经济薄弱环节与大市场和现代金融连接问题。金融业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本质要求,为此任何金融机构都规定了起码的服务门槛,同时服务门槛还将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调高。服务对象必须适应服务门槛调高的趋势,这是金融规律所要求的。金融机构如果不顾服务门槛要求,长期对众多的小规模的经济主体实行分散经营,必然导致成本高、风险大和难以持久。显而易见,经济薄弱环节的分散性、小规模不利于金融业为其提供服务。为此金融业要有效地服务好经济薄弱环节,实现双方的共赢,在两者之间必须要找到有机结合的桥梁。这个桥梁必须能从形式和内容上改变经济薄弱环节的小规模和分散性。从现实经济生活中看,这个“桥梁”无疑是弱小经济主体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协会或其他各种中介组织。沿海等地高速发展的经验表明,当这些分散经济走向一种组织化的时候,或当某种组织把分散经济联系起来时,分散经济首先就有了与金融业打交道的身份和基本条件,容易达到金融业的服务门槛要求。并且可以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原来单个经济成分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原来想避免而避免不了的风险现在可以避免了。因为“内部组织”有产生和实施各种服务功能的特点,它可以有效消除分散经济之间相互拆台式的竞争,使内耗变成合力,即把分散的经济单元的各种共性的需求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把整合后的需求传导给市场。同时又因为这种需求有规模有信用有保证,容易得到市场的响应和认可。这样不仅解决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问题,也解决了市场连接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销售问题、统一的技术服务问题等。弱小经济主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可以得到低成本的服务和可观的收益。这实际上就是整体大于单个之和的道理在经济生活中的反映。各种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最好的说明。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于分散经济主体,起着汇集信息、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和牵线搭桥作用的各类经济组织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尤其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给农村经济带来巨大发展,但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这也是农村经济缺乏发展后劲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薄弱环节内大量分散的经济单元应该加快形成经济联合体,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实现与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资金风险。
将弱小经济主体组织起来的形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广大农户,可以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弥补家庭承包制的缺陷,形成稳定的经营、活跃的市场和规范的内部管理,金融机构可以龙头企业及时把握生产经营过程及现金流,创造了向企业和专业户贷款的有利条件,降低了贷款管理成本,便于控制贷款风险。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弱者为了抗衡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在我国是以专业化生产为前提形成的各种行业协会、联合体、信用共同体和担保机构。这两种形式都是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服务、自身需要和市场促进而产生的。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缺陷问题。在资金流失、机构缺乏的情况下谈金融支持无疑是纸上谈兵。要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缺失、资金流失突出问题,确保在金融领域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决策,必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服务功能,使三农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条件的金融服务。一是要针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农信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由于孤军奋战,农信社实际上已不堪重负。江西省农信社在存贷比达到74%的前提下,以14%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金融机构89%的农产贷款、70%的乡村企业贷款、30%的个体私营经济贷款和50%多的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但以上贷款主体仍有巨大的有效需求没有给予满足,还有巨大的需求潜力没有得到挖掘。为此必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农村金融服务高成本问题和农村金融服务低质量问题。努力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制金融和规范的民间金融借贷,以及辐射农村的各类保险、证券机构相互补充,共同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格局,形成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局面。二是要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单调的局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走出去,了解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资金运用特点以及信用状况,按照“方式灵活、产品多样、程序简便、风险可控、效益明显”的原则,设计提供给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产品,并安排相应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发生金融交易过程中,通过金融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对象的金融素质,使之达到金融服务门槛要求,按金融规律办事,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三是鉴于经济薄弱环节发展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国家财政建立相应信贷补助机制,给予财政贴息或减税。对服务于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机构,继续完善政策扶持办法,将助学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支持贫困地区的小额农业贷款等,列为财政支持的领域;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对贷款抵、质押物的认定、评估、登记、保险实行“绿色通道”,减免手续费、评估费,并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利率行为,使优惠政策最终惠及三农。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搭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平台。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影响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好的金融生态取决于公正有效的法制环境、诚信明礼的人文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问题仍然严重地存在,集中表现为社会诚信基础薄弱、法人和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以及经济生活中大量的逃废债现象。这个横亘在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社会性问题直接导致双方交易成功率低和交易成本高。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终究还是无法实现。主要措施有:一是要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存储、管理、使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挖掘信用资源,发挥好“经济身份证”的作用,为经济薄弱环节经济主体获得贷款创造有利的信用条件。二是国家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倡导信用文化。三是通过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文明建设活动,并与信贷活动互动,对诚信社区、诚信企业和诚信农产,给予信贷优惠,既为农村金融机构技术先进信用平台,又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完整物质手段。四是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护金融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通过建立社会信用环境的法律保障机制和严格的奖惩机制,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个个守信用”的良好氛围。
(四)探索建立风险分散机制,解决农村金融风险集中问题。金融机构本身是一个经营信用的中介,而不是制造货币的企业,实际上是把老百姓的富余资金集中起来,支持那些需要资金的个人或企业。通过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分配,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严格地讲,金融机构无法承担长期高于2%以上的贷款损失。但经济薄弱环节面临的各种风险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大、盈利空间狭小。传统农业即种养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灾害影响、投资回报率低,被视为高风险产业,过去金融支农往往陷入“亏损”状态。银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农村种养业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全社会平均不良贷款率12.5个百分点。而农村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也大大高于全社会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这些也都是影响商业性金融涉足三农的因素。因此在支持经济薄弱环节过程中必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讲效益,建立并借助各类风险分散机制是主要措施。
探索建立分散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机制,是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要使农村信贷活动受益各方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独担金融风险的状况。从政府角度看,对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损失导致借贷无法偿还的情形,国家应通过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分散一部分风险;对于社会效益大的经济薄弱环节,如下岗再就业、贫困学生助学、青年科技创业等,国家应给予利息补偿、担保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对于农业生产和个体私营企业易发的市场风险,通过将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并与农村金融机构组成信用体,明确各自分担风险的责任;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为农村金融活动分散部分风险;对于突发的、小概率的意外风险等,引入商业保险以分散信贷主体的风险。
标签: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