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A811.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2)02-0038-04
夏征农主编的《辞海》认为,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1](P1858)这一定义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审视一下文化的构成。
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P生产。”[2](P695)或者说,“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P695)以此观点看,文化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现实生活(直接生活)生产的产物。这种产物就人类自身来说,是人类生产能力的获得;就人类生产能力的对象化来说,是人类财富的创造。换句话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然而,这里所说的“所获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财富的总和”,与《辞海》所说的“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理由何在?现实生活或直接生活的生产不只是物质资料生产或物质生产一种,因而,整个人类生产也不只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两种。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讲完我们前引的“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之后,紧接着又说:“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2](P2)显而易见,恩格斯认为人类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分为两个方面,亦即两种。一种是物质资料生产(即生活资料和工具的生产),或物质生产。另外一种是物质性的人自身生产,或物质人口生产。这两种生产非常重要,一定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都受到这两种生产的制约。
既然人类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的生产有物质生产和物质性人口生产这两种,那么,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财富也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能力(或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另外一种是物质性人口生产能力(或人自身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性人口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与人类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紧相关联、一脉相连的文化,就不只是一种而是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另一种是物质性质的人口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物质性人口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性人口生产能力和创造的人口财富的总和。
“人口文化”是1992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我们有必要作点简要的说明。彭佩云同志在题为《人口文化,大有可为》的讲话中指出:“‘人口文化’的内涵非常宽广,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优生、优育、化教、青春期教育、恋爱、婚姻、男女平等、家庭伦理道德、敬老、爱老、养老、扶助残疾、扶贫救困、爱国卫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吸毒、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公害……都涉及‘人口文化’,都有待于人口素质的提高。”[3](P8-9)人口文化就是关于“人的一生”的文化,关于人口素质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物质性质的。因而,作为物质性人口文化内容的“人口生产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生育能力”,而应该理解为生育人、哺育人、教育人,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并且安然离开人世的能力;作为物质性人口文化另外一种内容的物质性“人口财富”,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凡是人口都是财富”、“人越多越好”,而应该理解为“与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有一定素质,甚至高素质的人口,就是物质性质的人口财富”。
在认定人类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具有物质生产、物质性人口生产(人自身生产)两种形式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又认为在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之外,还存在着精神生产。例如,还是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P121)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或“关于意识的生产”、“精神的生产”)概念。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心目中,人类生产存在直接生活(现安生活)生产和间接生活(精神生活)生产两种形式;由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又分为物质生产、物质性人口生产两种形式,所以,人类生产最终分为物质生产、物质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三大基本形式。这么一来,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所获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的文化,就是由与人类生产三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物质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紧相关联的三大部分构成的,即:(1)作为物质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的物质文化;(2)作为物质性人口生产能力和创造的人口财富的总和的物质性人口文化;(3)作为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的精神文化(含精神性人口文化)。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由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不但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且这个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层次等)之间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系统。任何一个事物,不论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意识领域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5](P177)据此,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人类意识领域中的一种事物、现象,也必然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在对这些层次、这个系统进行考察以前,我们有必要作点说明:根据唯物史观,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结蒂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另外,文化的产生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紧相关联。人的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着文化的产生。所以,我们就以人的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为起点来进行考察。
(一)人的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人的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离不开能够进行这种生产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又必然创造出人们直接生活(现实生活)所需要的财富。
(二)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就是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紧相关联的物质性文化。在文化范畴中,这种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紧相关联的物质性文化起着基础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文化。
(三)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紧相关联的物质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性人口文化两种形式或类型。之所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性人口文化两种形式,在于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本身就有物质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物质性的人口生产(人自身生产)这两种生产形式。物质生产决定着物质文化的出现,因而,物质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化;物质性的人口生产决定着物质性人口文化的出现,因而物质性质的人口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性质的人口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性质的人口文化。
(四)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文化范畴内部有多种具体的文化类型。在物质文化范畴内有与衣食住行相对应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以及其他的与物质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在物质性人口文化范畴内有与“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相对应的生育文化、体育文化、卫生文化、教育文化、婚恋文化、家庭文化、丧葬文化,以及其他的一些与人生有关的文化类型。
(五)为物质生产(以及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生产(以及物质性人口文化)所制约的精神生产(以及精神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或者说,归根结蒂,精神生产者受物质生产、物质性人口生产制约和决定的,精神文化作为精神生产能力、精神产品的总和,也是受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文化所制约和决定的。这种精神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六)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形态在内的精神文化,“可以归结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构成的,其中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的精髓部分。人文文化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构成的,其中的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成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它可外化为社会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6](P31)
(七)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基本的精神文化形式,又可以派生出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具体的精神文化类型、精神文化形态。
以上,我们以“人们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为起点,对文化的内部构成作了一番粗略简要的考察。通过这番考察,我们更进一步看到,文化确实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从横向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大部分:物质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物质性质的人口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性质的人口财富,精神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纵向看,文化是以人的直接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为起点的有着七个紧相关联的层次的系统:直接生活的生产—作为直接生活生产能力和财富的总和的物质性质文化—作为物质性质文化基本形式的物质文化和物质性人口文化—从物质文化和物质性人口文化派生出的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文化具体类型—由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文化及其具体类型制约着的精神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基本形式的科学和人文文化—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派生出的各种具体的精神文化类型。这就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对文化构成进行考察、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还可用图表1、图表2来表示。
图表1:从横向看文化的构成
图表2:从纵向看文化的构成
上述文化构成结论的得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构成观。本文关于文化构成(或结构)的结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点作指导而得出的,因而,可以视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构成观。与此相联,我们对于这种文化构成观的论述,就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构成观的展示。
(二)理顺了文化内部的脉络,使文化构成的系统本质得到揭示。传统的关于文化构成或结构的说法,给人以零乱破碎的感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点作指导,对文化构成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或整合研究,和使文化内部的脉络得以理顺,文化的系统本质得以揭示。作为一种客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传统说法给人们的零乱破碎的感觉。
(三)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文化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比较全面的把握。传统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只说文化是“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把属于物质性质的人口生产、人口生产能力和人口财富丢弃了,这有失偏颇的。本文探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构成观,将其纳入到文化定义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把握,丰富了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