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考试作文的阅卷老师也是极为紧张的(时间紧张)。因此在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掌握一些技巧,会事半功倍,从而占据一定的得分优势。
关键词:组织材料 写作技巧 作文审题
毕业考试作文的命题都是由命题者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拟定的,每个字都有它的作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惨局。考试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开头一段一定要细心经营,锤炼词句,获取阅卷老师的好感。作文要得高分,除了掌握以上的作文形式技巧外,更要调动平时对生活自我体验的积累,唤醒记忆,学会快速构思,把自己平时熟悉的作文从内容上进行包装。考场上要尽可能使用“多用文”和摹仿作文。多用文就是一个基本作文,可以适合多个作文题目。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定位方面应根据作文题意“随机应变”,从而切合文题要求。
一、组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选什么样的材料入文,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关键。一篇文章能否感人,材料是比较关键的。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而恰当的素材是考试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对考生而言,由于生活面较窄,所感受到的一切多以“学习”为中心,很难从生活的深层挖掘真实而感人的材料。尤其在考前冲刺阶段,时间非常紧张,同学们更不易接触其他生活的片段。因此,在考场上作文,常常会因材料失真而丢分。因此,教师在辅导作文复习时,应从写作材料的组织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观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多收集有关社会各个生活片段的语言材料,以备写作之需。选材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与中心无关的就不采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要选择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第三,题材要力求新颖,吸引人,避免一个模式。但也不能为“奇巧”凭空编造。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作文材料组织能力的培养。材料作文要先多提炼出几个观点,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作(话题作文要专题训练)。
二、写作技巧是作文获得高分的必备条件
作文讲究技巧。技巧是开启思维之门、智慧之门的钥匙,人们在作文的迷宫中穿行,会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彻悟到博大的精神,感受到自然的美景,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初学作文的人,除了要掌握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外,无论是记人或记事要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还要遵循“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条准则。“人中有事”说具体点就是在记人的文章中,必须有与这人有关的事作为陪衬,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事中有人”,就是说在叙述事情中要有人物的活动。“宽题窄做,窄题宽做”这一主张,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叫作“以大见小,以小见大”。这一尺度的把握是选择材料的前提。题目太大,我们在行文中无从入手,往往是漫无边际,表达中心也就困难了。从“窄题宽做”这类题材来看,犹如草尖上的一滴露水,个子虽小,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这类题材的内容很窄,但意义深刻。诸如我们所写的“托物喻人”这类文章,就应该遵循窄题宽作的原则。在文字表达上,欲扬先抑,开发胃口;描形绘神,印象逼真;自然交代,平引下文;歌词开头,响彻云际;排比反复,创造旋律;设问开篇,无沿无边;名言指路,开宗明义;倒叙开头,吸引读者;拨乱反正,拨云见日;泰山压顶,观点强现;联想象征,奇妙无穷;环境描写,渲染气氛;题记为冠,哲理为先;博览群书,信手拈来;抒发情感,以情动人;以物喻人,含义深长;解题铺陈,明示中心;设置矛盾,引人入胜。凡能用此技巧,则文章必有大成。
三、作文审题是考生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
1.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什么,是一篇写人或写物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或第几人称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核心题意的“特点”。2.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3.给范围自拟题作文。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拟好题目得半分。审读提示语,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要学会抓住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通过将提示语分层次解读,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参考文献
[1]《语文作业》六年级上册.广西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 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材料论文; 命题论文; 题目论文; 提示论文; 考生论文; 考场论文; 紧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