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飞猛进论文,少数民族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过上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
解放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和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解放后,从1952年到1998年,民族8省区(5个自治区及云、贵、青3 个多民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6亿元猛增到7570亿元,从1978年到1998年改革开放的20年间,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明显加快, 国内生产总值从324 亿元增加到7570亿元,年均增长10.5 %。 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8.9%上升到1997年的9.5%。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8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540多亿元。
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农牧业基地、能源基地、矿产基地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民族地区崛起。工业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1998年国家统计的58种工业产品中,民族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0%以上的品种已达到20种,其中仅食糖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民族8省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17∶16转变为1998 年的27∶41∶32,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民族地区已初步走向工业化、多元化发展格局。
为了迅速恢复和解放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民族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不断加大,在一些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民族地区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经济完成817亿多元,超过了国有和集体经济完成额。
民族地区农田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及城市化建设等设施普遍落后,投资环境较差。随着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增加,极大的改变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一五”时期民族地区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3亿元,而“九五”前三年就达到3363亿元。仅1998年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达到2684.5亿元,相当于1978 年的10.4倍,占全国当年投资总额比重的9.4%。改革开放20年来,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1978 年到1997年民族地区全部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共有400多项。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1998年,民族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90.6亿美元,是1978年的20倍;实际利用外资从无到有,1998年达到22.2亿美元。
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商品,增加了群众的收入。1998年,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30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0元,提高到1998年的1643元,增长了13倍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375元增加到5002元,提高了12倍。
在我国56个民族、12.5亿人口中,人均收入最高的民族是一个不到18000人的民族——京族。1997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多元, 不仅超出了全国人均纯收入一倍多,而且略高于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