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历史课具有“历史气息”_张汉林论文

使历史课具有“历史气息”_张汉林论文

让历史课有“历史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尊重学生”很容易说,但做到位实属不易

张汉林:赵老师,您好!最近我们一起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初中历史课,您的感受如何?

赵亚夫:坦率地说,有两点感觉。一是“同课”但没有“异构”,反倒觉得这些课很雷同;二是除了用历史教科书上课外,历史特色不够突出。

张汉林:我也有同感。虽然老师们都在努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有工具化味道,自主学习好像就是自学,合作学习也比较机械。对这些现象您怎样看?

赵亚夫:我觉得,仅做表面的经验判断不行,只看某种新现象就得出结论不行,做了事就要它成功不行,要做科学研究,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科学分析。

这次每节课都有个“前奏”(或许是为该活动特别安排),用3~5分钟预热,占去了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一说“合作”学生就全体起立,要马上“聚首、开口”,如同军事训练一般;“学案”就是课本练习题,还要在黑板和教科书间不断重复;讨论中引入竞争机制,非大声抢答不可。我看不到基于学生学习的历史问题,更没有历史思考的亮点。

张汉林:您说的我都注意到了,合作学习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动”,讨论问题时也没有分歧。而且,无论是怎样的活动,最后的汇报都面对教师,要被教师肯定。的确有违合作学习的真谛。不过,这些学校多是农村中学,我们不必太苛求。

赵亚夫:正因为是农村中学,才有必要“苛求”。首先,不要把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学生划到另类去,他们更应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正因为农村教育复杂且困难多,才更应该探索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再次,从历史到现实,都不乏成功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完全有办法在教育、教学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比如,陶行知、晏阳初做过的事,现在不是更有实践价值吗?关键是我们怎么样看教育、看学生。“尊重学生”很容易说,但做到位实属不易!在今天更难,因为你必须考虑到学生全方位的权利。

再好的教育原理,如果不和学科课程结合起来,就没有什么作用

张汉林:您说过,新课程的主旨真正涉及了儿童权利。那么,怎样把这些道理运用于历史课,再通过历史课把这些道理体现出来呢?

赵亚夫:第一句话,突出历史的学科性。再好的教育原理,如果不和学科课程结合起来,就没有什么作用。第二句话,做实专业基础。对农村历史教师来说,首先是夯实学科的常识性知识。第三句话,拓宽历史学科视野。后两点是实现第一点的基础。

张汉林:您怎样认识历史的学科性?

赵亚夫:我写过文章的,我认为如果学科性是指历史学的旧系统,以及被这一系统束缚的历史学科的“学科性”或“专业性”,应该摒弃。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历史课的学科性60年来不断下降,到现在几乎没有专业性了。学生没有兴趣上历史课,关键是缺乏专业性。政治性或思想性、道德性,让历史课把第一性的东西丢了,历史成了没有智慧、单纯记忆性的学科。

张汉林:历史课第一性的东西什么呢?

赵亚夫:是人文性,充分体现批判性思考的人文性。我把历史教育归入公民教育范畴。这是历史教育近代化的传统,不是我刻意提出来的。坚守这个传统,历史课才有个性,有个性的历史课才有价值。

张汉林:美国学者恩尼斯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我理解,它强调独立而不盲从、审慎而不武断,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中的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就要开口,大声讨论,显然没有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简单化。

赵亚夫:没有批判性思考,文科就不存在。学文科,要培养人文情怀、独立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严格地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只有科目上的文科,没有意义中的文科。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是,我们的文科缺乏精神解放、思想开放的内涵,极少文科应有的气质。教育原理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要靠学科自己来解决。所以强调学科性本身,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张汉林:您看,有位老师让学生讨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学生难以回答,只能照搬教科书中的内容。显然,她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求高了。这是教育学该解决的问题,还是学科要解决的问题?

赵亚夫:都有。侧重点不同。教育原理告诉你为什么对学生要求高了,教学法甚至指导你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不过,“高”与“低”是相对的,因此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呈现方式和解读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价值性的抑或意义化的问题,不能通过工具性手段来处理。

张汉林:您在2007年提出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也是在强调历史的学科性吧?

赵亚夫:是的。我一向主张学科教育要有理论,要追问学科教育的价值,不要什么东西都“外借”,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一定要“向内”挖掘。这样,学科教育研究的方向,也会指向学生自我,与他们的内心或精神、气质或教养相关。说到历史教学,一是与学习视野相关的史论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是”;二是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史实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实”;三是与学习思考相关的史料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应该是这样的历史课。

张汉林:以这种标准衡量的话,这几节课都没有上出“历史味”。比如,一位老师虚拟小明一家游览1915年的“上海世博会”,想以此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串联起来看变化。教师用心良苦,但是这个虚拟情境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从“史”的角度看,还有负面作用。

赵亚夫:老师只想到了用什么方法上课,而没有认真思考她所讲的课究竟要达到什么效果,即学生能够得到什么。特别是当这种基于想象的方法,完全脱离史料,既非史实也与史论无关时,就剩下臆造了。臆造的东西没有教育价值。

教学要遵循教科书逻辑、历史逻辑和学生逻辑

张汉林:是这样。不过,初中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做合格的历史老师太难,时间、精力,还有考评、管理等种种条件都制约着他们。

赵亚夫:怎么描述他们的难处,都不过分。然而,我们还是要解决自己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事。首先,课程标准要更严谨一些。“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这就是历史内容吗?“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个影响要引申什么?“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个变化又为了什么?其实,这三条内容的核心认识是,“××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以及该影响如何促进××发生变化”。至于轮船、火车、照相、易服饰等,可以用“诸如”的方式表述。现在的表述,因历史知识而害历史认识,得不偿失。

张汉林:老师认为内容少,就增加东西,往往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赵亚夫:为什么觉得没的讲呢?也有三点原因:只看到知识,没有看到教育;过于关注历史教育之外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不了解学生的经验。所以,我主张“内逻辑”而非“外设计”。

在和老师交流中,他们承认本课的知识最多用15分钟,学生就能够记住。为什么40分钟还讲不透,学生也未必记得真?问题出在老师没有搞清楚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

张汉林:我记得您讲教学要遵循教科书逻辑、历史自身逻辑和学生逻辑,只有将三个逻辑协调好,才能使历史教学有效。这就是您讲的“内逻辑”吗?

赵亚夫:是的。这里不讲复杂的问题。我从评价的角度讲三个词:简洁、生成、有意义。

张汉林:请您结合本课题具体说说。

赵亚夫:老师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抓住主旨性的内容,便容易理解所讲的课题。比如,课程标准所列举的器物、习俗与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有何种关系;这些事例,发展到今天又是怎样的情景,它们还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张汉林:研读课程标准,精解课题。这应该就是简洁的关键两步。

赵亚夫:这样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容易凸显和落实。比如,学生会怎样想这些问题——他们解决学习课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教学设计是以此为基础的,其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技术问题要你想。

首先搞一场头脑风暴,让学生尽可能表达他们经验中的火车、照相、电影、工具书、服饰印象等;然后再深究,为什么变、怎样变、变了又怎样;最后是畅想,针对大众生活,它们已经产生了以及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用不着那么多手段,更不必刻意费心结构完整、漂亮。如何有效展开对话才是老师要关注的。

生成是对话中自然产生的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科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上。比如,就报纸对转变人们的社会习俗、传统、观念所起的作用,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难易度不同的问题。对话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取决于老师诱发学生的深度和广度。至于学生所生成的问题,老师理解或解决与否并不重要。

张汉林:有的老师很担心这样做课堂会乱,学生会乱说,甚至成心起哄。也有的老师尝试着做过,结果很灰心。

赵亚夫:我还是强调学科基本功。我做过调查,乱的主因之一是老师的内功不足。即使开始乱,也不要怕。坚持让历史说话,让学生对历史有话可说,乱的现象就会转变。关键是你用什么内容引导他们,能否有问题让他们感到值得思考。

张汉林:有意义,或者课的意义化是什么意思呢?

赵亚夫:简单说,是赋予学习课题一个有价值的认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它是一课之魂。本课的意义在于深化对近代化的认识,关键词是:大众、影响。比如,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对近代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梁启超说:“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作用是开民智。在今天,大到对国家和政府要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小到娱乐休闲,都可以通过报纸实现。大众传媒为大众服务,为公民社会服务。

张汉林:这样看来,交通和通讯的内容也一样,其核心在于“通”字,信息通畅,人员通达,货物通行,对民众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很有帮助。这就是您一贯倡导的历史课应有的公民教育吧。

赵亚夫:我们不喊口号、说空话,而是“摆史实,讲道理”。公民教育的视角,能够给历史课堂带来活力和智慧。过去,讲政治的内容不掺和技术的内容,讲经济的内容不涉及文化的内容。所以,像本课就把器物和习俗分开,更不要说和政治、经济关联了。然而,我们要转向公民社会,大众传媒在其中有独特的作用,而且必将继续发挥其作用。历史课不需要生拉硬拽现实意义,只需要把事实搞清楚。发现事实就是公民教育。

充分解放教师的自主性,鼓励有个性的教学

张汉林:比如,《新华字典》学生很熟悉,可以由此切入教学内容——商务印书馆,再适时扩大视野。

赵亚夫:是啊!解决了为什么教的问题,方法是容易找到的。历史教育对城市、农村学生是同质的,针对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处理方法会有不同。当然,难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路,抑或说使历史教学意义化。

张汉林:冯友兰把“意义”解释为“发生于自觉及了解”。问题是,怎样帮助老师们做到这一点呢?

赵亚夫:先要“给”。给老师们应该有的资料,给老师们适用的教学思路。给得越丰富,老师的选择越多;老师了解越彻底,自觉性越高。所以,专家要舍得在这方面花工夫,政府和管理者要肯给老师们花钱买信息,老师自己要提高用资料和信息的水平。

张汉林:这里面有没有必须受到保障的条件呢?

赵亚夫:第一,教科书必须多样化,一元化对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第二,切实重视文科教育,它关乎人性、人格的健全发展;第三,充分解放教师的自主性,鼓励有个性的教学。

张汉林:谢谢您的坦率与建议。明了方向,我们自当更加努力。

标签:;  ;  ;  

使历史课具有“历史气息”_张汉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