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相互依存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国际合作论文,相互依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互依赖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理论,自70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国际政治学 者的青睐,尤其是对经济相互依赖能否导致国际合作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理 论发展里程上,“国际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相互依赖理论是齐头并进的,“国际制 度是对相互依赖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1](p.53)的结果。本文试图在国际制 度控制和约束下考察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寻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 系。也即,把相互依赖作为是自变量,国际制度作为干预变量,国际合作看作因变量, 来分析国际合作是否是相互依赖的函数,两者呈现出何种关系,如正相关或负相关等。 [2](p.42-51)

一、对相互依赖、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理论的考察

本部分主要从学理上对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这三个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此项概念性的工作对下文进一步分析是必要的。

(一)相互依赖的内涵考察

1.相互依赖与权力

相互依赖的说法古已有之,中国早有“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论, 而古希腊城邦之间就存在着实质性的相互依赖关系[3](p.218)。然而,将相互依赖上升 到理论层次,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美国学者实现的。

相互依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互依赖理论试图走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结合的 道路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它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4](p.1)。美 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相互依赖指的是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中 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4](p.8),“当交往活动产生彼此(尽管不一定是对等 的)都付出代价的结果时,就存在相互依赖。”[4](p.9)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 形,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 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的能力,这就产生了权力。这就是 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为了理解权力在相互依赖中的作用,罗 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又区分了敏感性相互依赖和脆弱性相互依赖。敏感性指行为 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世界所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脆 弱性则可以定义为,即使在政策调整之后行为体仍具有的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 损失的程度。[4](p.14)前者是假设现存规则不变,外部影响对一国造成的直接结果, 指的是一国的承受力。后者是指该国采取某些对策之后抵消或减轻上述结果的能力,指 的是一国的应变力。因此研究脆弱性更具意义,只有它才能说明相互依赖关系对一国产 生的实际影响,表明“谁”能够规定相互依赖政治游戏的规则。

2.复合相互依赖

以基欧汉和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试图纠正现实主义理论的片面性,反驳了现实 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想模式“复合相互依赖学说”。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间关系、跨政府关系 和跨国家关系,非国家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 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武力是 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4](p.26)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 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5]

综上可以看出相互依赖理论的核心是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可以是一个 无政府的有序社会,主流是非零和博弈[6](p.226-254);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是国 际社会为建立秩序而进行的努力。[7](p.269-300)他们主张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除国 际系统结构以外,国际系统进程[8]、政治讨价还价过程以及相互依赖的管理——国际 制度也是影响和制约国家行为的重大变量,甚至是决定性变量。“这就是相互依赖理论 建立的因果键,也是新自由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最重要的突破”。[9](p.44)

(二)国际制度概念的分析

在国际关系中,所谓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按照制度学派的一位 重要代表人物基欧汉的解释,是指“规定行为的职责、限制行动以及影响行为者期望的 持久的互为联系的一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则”[10](p.80);而所谓的国际机制(Inter national Regimes),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克拉斯纳的定义:国际机制,是指在国际关系 特定领域里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所谓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关系和诚实的信仰;所谓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 确立的专门规定和禁止;所谓决策程序,是指流行的决定和执行集体选择政策的习惯[1 1](p.186)。从基欧汉和克拉斯纳给出的两个定义来看,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并无本质 区别。因而,我国学者苏长和重新定义国际制度为:“国际制度就是一系列主要由行为 者在协调(Coordination)环境下形成的准则(Conventions)和在协作(Collaboration)环 境下创立的规约(Contracts)构成的,国际制度是一组权力约束,它们规定行为者在追 寻自身利益时,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10](p.86)人类社会基本制度 的建立,就是为了创造出动力和约束的结构,以引导人们采取可预测的因而有秩序的行 为。用通俗的说法,国际制度就是行为者之间的“游戏规则”。

在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制度就是由国家制定的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具有 控制性的安排。[12](p.110)任何一项国际制度,它们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从积 极的意义上说,国际制度就是允许行为者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它们的目的是释放行 为者在国际范围内的行动自由;从消极意义上说,国际制度就是禁止或不允许行为者做 什么,它们的目的在于限制、约束行为者在国际范围内的有损它人利益或全球公共利益 的行动。消极的国际制度无非就是对个体行动的适宜控制。因此,国际制度是权利和义 务的综合体,决不可能有只赋予主体权利而不添加义务的国际制度,也绝不可能有只限 定主体行动自由而没有赋予相应权利的国际制度。

(三)国际合作定义的辨析

合作,简单地说,就是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都比较接受基欧汉关于合作的定义:当行为者通过政策协调,将自己的行 为调整到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实际偏好和预期偏好一致时,合作就会出现;或者合作可以 用更加正式的形式概括为:作为政策调整后的结果,当一个政府实际采取的政策也被其 他同伴们视为是对它们自己目标的认定时,政府之间的合作就会发生[13](p.62)。国际 合作就是指国家之间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调试的行为。[10](p.61)

基欧汉对和谐、合作与纷争做出了区分。和谐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行为者 的政策(追求自己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能自动的促使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13](p.6 1)在这种状态下国际关系行为者可自动达成合作,因而国际制度是不必要的。[10](p.2 05-241)同样,如果行为者的政策(追求自己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利益)被其他行为者视 为阻碍它们目标的实现,就是纷争;而如果行为者对政策做出调整,使之变得与他人的 政策相容,这种状态就是合作。[13](p.62-44)可见,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相反 ,它显然是和冲突混合在一起并部分的说明要采取成功的努力去克服潜在或现实冲突的 必要性。合作只会在行为者认为它们的政策处于实际或潜在冲突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合 作不该被视为没有冲突的状态,而应该被视为对冲突或潜在冲突的反应。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认为,合作就是一个不断谈判、不断博弈和不断妥协的过程 。国际合作并非一定需要个体利他的动机和行动下才能展开,在利己动机和行为主导的 世界中,合作也是可行的。

二、伪命题的提出与证伪

以上简要陈述了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的概念,下面我们将对一种流行的关 于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关系的命题作一剖析,这对我们后一部分的分析是有帮助的。

命题:相互依赖的存在会自动导致国际合作的实现,也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相互依赖的存在,导致共同利益的产生;而共同利益的存在导致国际合 作与和平的发展;今天世界存在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因而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与合作与 和平。把相互依赖的现实等同与国际合作的结果,这种观点未免有点天真。

相互依赖本身并不会自动导致合作的实现。理由是:

1.相互依赖的增强意味着有关国家间接触面的扩大。而客观上讲,接触越多,发生碰 撞、摩擦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矛盾、酿成冲突。相互依赖的领域越大、程度越深,发 生摩擦、冲突的机会越多。(1)目前国际关系体系主权民族国家为基础,主权国家的行 动准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冲动总是企图通过相互依赖关系让 对方做出更多的让步,承担更多的代价,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有可能导致国家间的 冲突而不是合作。(2)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相互需求的满足常常成为国家正常而稳定 的生活的一部分,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紊乱,自然就会引发 矛盾和冲突。相互依赖可以用来谋求己方的私利,损害对方的利益。只要利用相互依赖 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用相互依赖之网套住对方,就可以迫使或促使对方执行某种政策, 甚至体制发生蜕变。[14](p.139-140)上个世纪末,美国对夏威夷的吞并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成功地利用了夏威夷对美国蔗糖市场的严重依赖,通过大幅限制夏威夷蔗糖的进 口造成了后者国内的经济混乱和政治动荡,并乘机攫取了这个群岛。1941年美日间爆发 战争的一个导火索也是美国中止向日本供应后者严重依赖进口的燃料、钢铁等战略物资 。战后以不对称相互依赖为武器的典型例证是70年代阿拉伯产油国向西方的叫板。若不 是当时的世界正处冷战僵局之中,也许早已有了另一次“海湾战争”。

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并不会自动导致国际合作,也不能把相互依赖单纯理解为国际合 作,或完全互利。

2.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存在不会自动导致国际合作的实现。

认为公共利益存在的自然结果就是国际合作的加强和进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把存 在“共同利益”和由此而需要的国际合作会自动出现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未免有点天真 。在国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共同利益”并不能阻止和排除国家行为向冲突或 恶的方向发展的例子:争取和平是时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梦想,不可不谓是我们人类 共享的利益,然而,在和平之旅上,人们总是步履维艰,有时甚至兵戎相见;今天环保 问题大概算得上是各国的公害了,没有人认为共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我们的共同 利益所系,即便如此,各国在环保问题上喋喋不休的争论仍然多于施之有效的行动。正 如英国科学家哈丁的“公用地的悲剧”,如今成为人们描述全球环境灾难的代名词。一 方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并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最优;另一方面,当存 在社会公共利益时,个体可能不会采取合作性的集体行动去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这就是 个体理性行为的总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的悖论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讲,如果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国家就应该合作,但是国际关系的 无数案例表明,国家之间虽然有着共同利益却没有达成合作,甚至出现纷争。在国际社 会无政府状态下,基欧汉借助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理论指出,合作失败的主要原 因有二:(1)交易成本过高。正如桑得勒和考利(Jon Cauly)所指出的那样,国际联系越 紧密,也即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就越高。[15](p.42)所谓交易成 本,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解,就是指“事前准备合同(契约或制度)和事后监督及强 制合同执行的费用”[16](p.16-17)。因此,交易费用包括交易有关的所有费用或代价 ,如,获取信息、讨价还价、监督和执行合约等方面所需要的费用。交易费用问题是国 际相互依赖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也是我们认识国际制度起源于国际合作问题的一个 重要的切入点。相互依赖越紧密,交易费用问题就越突出,从正面讲,它是个体对合作 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起来;从反面讲如果处理不当,它有时也会使国家间冲突的 可能性变得更大。对国际相互依赖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如何通过准则的协调和规 约的约束,来将低交易成本,从而使相互依赖关系处于可控制的稳定状态。[10](p.104 -105)(2)可靠信息不足。信息不足也是国际相互依赖关系中永存的现象。信息不足使原 本充满不确定性以及猜疑的国际关系变得更不可信赖,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障碍之一。信 息不足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任何主体都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从这 个意义上讲,信息也是一种稀缺资源;第二个含义是指不同的行为主体,它所掌握的信 息是存在差别的,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10](p.108)当两个行为主体就一个问题进 行谈判时,一方可能比另一方对这个问题的性质、影响程度、解决途径、收益结果更加 熟悉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两个主体之间信息的分布是不是对称的。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和不完善性,一方面,使猜疑和疑虑成为谈判与合作的阴影,进而 ,谈判与合作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使谈判方处于强制与被强制的关 系中,双方难以达成合作。

可见,共同利益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国际合作自动达成的观点是错误的。共同利益的存 在对合作的演进是重要的,也是我们分析国际合作问题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但仅有 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不能必然导致国际合作的实现。就如基欧汉所指出的那样:“在很 多情况下,即使有共同利益,合作也照样会失败”,“既然共同利益有时与合作联系在 一起,有是与纠纷联系在一起,那么合作就不单单是共同利益的问题了。特别是,当不 确定性突出以及主体获取的信息的能力不一时,集体行动的障碍和战略上的估算,也许 会使行为体无法意识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利益具有可实现性。”[17](p.159)

毫无疑问,在涉及全球公共问题的管理与治理上,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产生和进行的 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共同利益存在本身,并不会自动导致国际合作的出现。所以在下 文的分析中我们承认,在日趋密切的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人类在很多问题领域已经存在 而且将会存在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但是个体之间存在的这些共同利益要转化为现实, 最终还需要借助国际制度来保障和维持。这也是我们在分析本文的中心问题——相互依 赖(自变量)与国际合作(因变量)相关性时,借助国际制度这一干预变量的原因。

三、真命题的提出与证明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相互依赖、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概念,在第二部分中 有搞明白了,相互依赖关系是一种过程,至于它会实现合作还是导致冲突,概念本身无 法回答。在没有国际制度的干预下,相互依赖不会自动的导致国际合作的实现。国际体 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之间合作不能不涉及交易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使合作 无法实现。同时,利己和理性的国家可能为本国的利益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采取欺诈行 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无法得到关于其他国家行为和意图的可靠和充分的信息,因而产 生了极大的不确定心理,其结果就是“市场失灵”[18]。也就是说,国际间相互依赖导 致国家共同利益的产生,理性自私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合作,但无政府状态下国 际社会中合作的条件不足。共同利益的存在只是导致国际合作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 充分条件,创造比较充足的合作条也就成为国家是否合作的关键。

分析到此,我们明白,随着国际相互依赖程度不断的加深,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或公 共利益不断的增多,由于对国际相互依赖缺乏管理机制,也就是缺少国际准则的协调和 国际规约的约束,使得交易成本过高,从而使相互依赖关系处于不可控制的不稳定状态 之中,进而,相互依赖就不会自动的导致国际合作的出现和发展。

因而,我们提出假设命题:

在国际制度对国际相互依赖进行管理和约束下,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呈正相关关系。

下面,我们就尝试对这一命题进行证明。

1.相互依赖的内在逻辑推动者国际制度的形成。

相互依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就是行为主体在行动和利益上的一种相互关系,就 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地位或行为发生变化,其他国家也要受这种变化的影响。相互依赖的 核心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的双方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代价,就如基欧汉和奈指出的: “当互动行为产生彼此都付出代价的结果时,就存在相互依赖,当互动行为不产生付出 重大结果的代价时,就只是相互接触。”[4](p.11)可见,相互依赖的核心特征在于它 给各方提出的权利和代价问题。相互依赖中的权利和代价关系,从法理提出国际制度的 存在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赖关系发展的过程,就是国际制度产生的过程。“ 哪里有交往,那里就有法律”[19](p.16)。因此,主体之间只要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会出现约束行为的规约和准则之类的国际制度需求。

2.国际制度能够控制交易成本并提供可靠信息。

如第二部分分析的那样,从一般意义上讲,如果国家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国家就应该 合作。而国家之所以不合作,甚至出现纷争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交易成本过高,二是 可靠信息不足。无政府状态下的世界政治中存在者交易成本问题,在分析交易成本时, 我们先从著名的“科斯定理”说起。“科斯定理”简单的说,就是:(1)在交易成本为 零的情况下,不管初始的权利如何,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这种情况 下,企业或产权制度的确立是不重要的,也是不必要的。(2)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或交易 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企业制度和产权的界定对促进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和提高经济的效 率就是非常必要的。[10](p.131)应该说,该定理完全是从国内市场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但它对我们认识国际关系问题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科斯定理”强调产权制度的界定 对降低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很有意义,这种产权制度在大部分法律和经济学家眼里, 就是指合同、契约、规则和法律。因而,它对认识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在于,在 交易成本昂贵的国际社会中,通过国际制度的设计和创新来降低交易成本是必要的、可 行的选择。

此外,信息不足使原本充满不确定性以及疑惧与猜疑的国际关系更不可信赖,是国际 合作的重要障碍,而国际制度的创立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质量的提高与信息自由的沟通 ,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因为误解而出现的不安全感,旨在加强沟通、增进相互之间信任的 国际制度的存在可以使国际社会按照有序的方式运行,有助于秩序的稳定,为互动关系 提供基础和框架。充足的可靠信息能够打破囚徒困境的僵局,使参与双方达到帕累托最 优解。国际制度之所以能够提供可靠信息,首先是因为国际制度本身要求参加国际制度 的国家提供标准化信息。如世界银行要求成员国提供关于本国经济和社会情况的详细信 息,使国际社会对于国际行为体的基本情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充足的信息使得行为体 对于相互行为意图的预测与实际行为高度吻合,使双方的期望状态趋同,故而促进合作 。国际制度的权威性越高,其信息就会越被认为是可靠的,促成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也就 越大。[20]当然,国际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但它可 以降低不确定性,通过信息的改善和沟通提高主体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正如基欧汉所言 :“国际制度的程序和规则可以形成一种信息结构,它们决定什么行动原则是可以接受 的,从而作为减少冲突的基础以及判断政府行动是否合法的标准。”[21](p.91)

可见,国际制度的根本功能是控制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信息,从而可以解决市场失灵 问题。国际制度所设定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使得国际制度框架内的交易成本 降低,如在GATT安排框架内的交易成本要大大低于在此框架之外的交易成本。另外,国 际制度要求加入制度的国家必须提供可靠信息,并取制度本身也对国家的行为起者制约 作用。得到信息后,制度体系成员的不确定心理会得以减轻,这样就使合作的可能性加 强。

3.国际制度具有惩罚性功能。

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 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 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 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 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 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 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 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 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 断扩展。国际制度的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 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20]

国际制度的以上三个特性决定了国际制度具有惩罚功能。国际规则虽不像国家法律那 样具有高度的惩罚性和可执行性,但是其惩罚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国际制度促成合作的 主要手段是通过制裁惩罚主动不合作的违规行为和通过协调来纠正违心的不合作行为。 国家的国际交往活动类似多重多次博弈,国家在一个问题领域和不同问题领域与其他国 家进行多重多次交往,如果一个国家为了眼前利益,违背了一个问题领域的规则,那么 ,它就有了违规的不良名声,在这个领域中,该国家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受到其他成 员不合作的惩罚;更严重的是,在其它问题领域中,这个国家同样会面临不合作的惩罚 。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国际名誉,国家即使牺牲短期利益,也会遵循国 际规则,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国家需要可以提供惩罚的国际机制。

可见,在长期反复的国际交往中,国际制度趋于奖励采取合作行为的国家、惩罚采取 不合作行为的国家,所以,国家会逐渐学会在制度框架中定义或重新定义自己的国家利 益,放弃短期的、较小的国家利益,获取长期的、较大的国家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制 度选择”。

综上所述,由于相互依赖弊端的存在,导致国际制度的产生,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 国际制度的根本功能就是对相互依赖进行管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可靠信息,从 而使基于相互依赖所产生共同利益之上的国际合作成为可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同时,国际制度的权威性、制约性和关联性的特征赋予其惩罚功能,产生“制度选择” 之功效。国际制度的权威性越高,解决“市场失灵”的效用就越大,惩罚功能也就越有 效,促成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到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在国际制度对国际相互 依赖进行管理和约束下,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呈正相关的关系。

四、简短结论

本文为验证相互依赖能否自动导致国际合作而展开分析。通过对相互依存、国际制度 与国际合作概念的考察,验证命题“相互依赖本身会自动导致合作的实现”为伪命题。 进而,提出假设名题——“在国际制度对国际相互依赖进行管理和约束下,相互依赖与 国际合作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此命题为真。也即,在干预变变量——国际 制度的干预下,自变量——相互依赖与因变量——国际合作之间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即国际制度越完善,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国际合作成功机率就越高,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 函数关系。

标签:;  ;  ;  ;  

相互依存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