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雁形模式”与东亚贸易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模式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后雁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的“雁行模式”
首先把“雁行模式”引入东亚区域内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是小岛清,之后赤松要根据小岛清的研究将“雁行模式”分为原型和两个引申型,实际上,我们对“雁行模式”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引申型之二,它的具体含义是区域内的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成熟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待到这些产业在新兴工业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国将这些产业转移至具备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又向新兴工业国投资,建立相对高级的产业。它主要描述通过国际投资所实现的东亚国家间产业分工和产业传递的格局,也用来描述东亚国家经济依次起飞的现象。这样最终形成了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以比较优势为产业转移标准和依据的具有梯次差异性的雁行分工模式。
东亚“雁行模式”的变迁——“后雁行模式”
依赖日本投资和技术扩散的雁行模式现在已经没有原来那么明显,而在此基础上东亚经济体新的分工格局也在形成之中,这种新的分工格局被称为“后雁行模式”。所谓“后雁行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东亚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传统“雁行模式”的延缓,这是由当前东亚各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决定的。第二,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是:在宏观上,东亚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的水平分工关系逐渐增强;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四小龙”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即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东亚地区进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
衡量及判断区域生产网络形成及其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区域内贸易的发展水平,而区域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又可以从区域内贸易的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东亚的区域内贸易发展
近年来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在2002年,东亚国家或地区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结合度一般来说都要大于其与美国的贸易结合度,而且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结合度绝大多数都大于1。从1991年到2002年,东亚国家区域内国家地区的贸易结合度出现显著上升,而东亚国家或地区与美国的贸易结合度却普遍下降。这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这一方面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东亚区域内贸易在迅速发展。
2.东亚区域内产业内贸易的崛起
区域内贸易又可以分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过去的以雁行模式为主导的东亚发展模式以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为主的,因而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东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产业内贸易也开始慢慢地崛起。产业内贸易可以由中间品贸易来反映,而中间品贸易又可以用零部件贸易来衡量。
到2000年,东亚的零部件进出口贸易份额都要大于NAFTA、美国和欧盟。同时,东亚的零部件贸易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相当,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国家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而NAFTA、美国等其进出口份额差距均相差较大且进口份额小于出口份额,东亚则相反。由于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东亚的零部件贸易相对比较活跃,这有力地说明了东亚产业内贸易正在逐步崛起。
3.东亚区域内产业间贸易仍占主导
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东亚贸易模式中,与以往的雁行模式所主导的产业转移所不同的是,东亚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同时存在,并正在逐步的发展起来,从而东亚的贸易模式就从雁行模式发展成为“后雁行模式”,而此种“后雁行模式”表现为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
东亚“后雁行模式”形成的机理
东亚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除了东亚各经济体比较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及其推动的投资-贸易关联机制的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消费需求大幅扩张等因素外,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国际分散化生产促进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东亚地区独特的区位特点恰好为跨国公司在该地区进行分散生产、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创造了条件。
(2)模块化推动了产品生产的垂直分离,东亚发展中国家因而获得了参与贸易的机会。
(3)跨国公司推动了东亚的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东亚“后雁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东亚的区域内贸易是整体均衡而局部非均衡的,在其内部的贸易流向中,单向的商品贸易流向占主导地位。这种区域内贸易结构的非均衡也就导致了东亚的区域内贸易面临的最大问题。
首先,东亚地区内商品贸易从总量上看基本是小额赤字;然而从区内各经济体来看,东亚的进口主要依赖于区域内,出口主要依赖于区域外。
其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区域内依赖度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中间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最终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则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最终产品出口是依赖于区域外市场的。
上述可知,东亚地区主要的最终产品出口市场在区域外,亦即区域内贸易发展的源头在区域外。如果最终产品在区域外市场上无法顺利消化,那么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出口国,而且会间接影响到价值链上端的参与国,这样的贸易模式对外部的依赖性太强,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是脆弱的。
通过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一步释放最终产品需求潜力。消除区域内各国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创造”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功能。目前,虽然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壁垒已经比较低,但进一步削减的空间还很大。可以预见,随着东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内贸易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应坚持“开放区域主义”的原则,如果东亚地区采取过度的差别待遇措施,建成封闭型的经济集团,极有可能将未蒙其利先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