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物流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群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由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再到区域内城市一体化[1]。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及区域间的竞争已不仅是单个城市竞争,主要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域或城市群的竞争,并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基本取向。此外,城市与区域间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相互作用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配因素[2]。因此,随着交通运输及其设施布局理论与技术方法日益成熟,以物流为主的“空间流”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现代物流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人我国,相关研究在90年代末得到快速发展,其后物流的地理意义日益凸现,其空间内涵受到普遍关注[3]。国内参与物流研究的主要有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然而,物流的空间流属性和城市群本身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组织现象,遵循一定的地理过程与规律,因此,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便成为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主导力量。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生产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重视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研究;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进而对一定地域的空间流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应需要进行科学观察[4-5]。
我国正处在一个中国特色的城市群大发展时期,虽然其结构、组织形态和发育程度各异,但均存在各城市如何一体化整合与互动的问题。此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自由流动是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群内部地域进行优化配置的前提,而物流是“五流”中的牵动因素。研究物流产业与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关联对于认识城市群物流空间的本质规律,通过强化一体化物流推动城市群生产要素整合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价值在于力图追求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参数前提下,探索城市群层面人地系统的空间流交互模式,为城市群相关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国内现有城市群物流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其系统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地理学、交通运输和物流方面的学术期刊为文献来源,希望通过提炼城市群物流研究进展,分析不足,探讨未来研究趋向,从而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 相关主题研究进展
1.1 城市群物流的空间特征及其区域效应
现代物流是具有空间运营和组织特性的新兴产业,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商品的空间移动过程,可产生巨大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因此,物流的空间特征及其产生的区域效应成为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 城市群物流空间体系及其网络优化。物流经济联系是建立在区际物流与经济联系耦合关系之上的一种全新系统。王郑丰分析了沿海三大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6]。冯凌云等探讨了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形态及整体功能,认为区域物流城市节点不能囿于传统理论中行政领土的连续性,而应建构在经济中心城市或节点问的轴线上[7]。潘裕娟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物流通道格局和地域差异,指出东岸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优于西岸,物流发展格局是趋于均衡化并逐渐从竞争走向竞合[8],解决城市群物流存在的分散、低速、低效等“瓶颈”问题需要构建多级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体系。张世翔的研究主要有三点:(1)以长三角为例,考虑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运输安全等因素,建立物流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构建三级物流中心城市层次,提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方案[9]。(2)探讨区域物流网络的演化机理,揭示轴-辐式城市群物流配送系统运行机制;运用轴-辐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与规划[10]。(3)设计了城市群物流配送系统运营的综合定价策略指标体系,探讨其中的政府部门与物流服务企业的耦合关系[11]。段伟长探讨了珠三角城市群航空物流系统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和演化趋势[12]。葛喜俊等通过分析长三角节点城市关联量、节点城市吸引度、网络结构熵等三个指标,从网络结构的点线网三个层次描述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13]。
1.1.2 物流园区等节点规划与布局的理论与方法。物流园区的宏观布局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物流园区载体城市的空间适应能力问题。物流节点的规模、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规划建设的层次是否与所在城市相适应,对区域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在区域综合物流环境的改善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地理学家参与物流发展实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承担区域物流发展或空间规划,从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的高度,解决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和科学布局问题。主要观点有:(1)物流量的确定及物流园区布局思路和方法是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中须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珠三角物流节点的合理空间距离为:公路—铁路或公路—水路联运的物流园区间距宜定为40~60 km,仅有公路一种运输方式的间距宜定为30~40 km[14]。(2)区域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是指在整个区域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区域内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把握物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一般规律,合理地确定区域内物流节点的位置、数量和规模。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评价备选节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圈区域物流空间网络布局和功能定位[15]。
综上所述,该主题研究在物流空间规划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仍局限在以交通运输为切入点、以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为主要内容的节点空间网络及其影响研究,缺乏对于现代物流产业及其各要素、各产业部门通过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影响城市群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机制和区域效应研究。
1.2 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产业作为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陈文玲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物流产业规模的Granger原因。她指出长三角物流产业还停留在提供传统服务的阶段;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城市间交易成本高,行政分割强,影响配送等相关物流产业发展[16]。彭仁贵发现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物流业发展态势不同,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不同。上海最小,江苏最大,浙江居中。他认为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低并不能直接说明其物流业发展滞后,也有可能是其物流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17]。周平德对穗深港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量测度[18]。总体来看,研究仍局限在对物流与经济总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尚缺乏对物流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探讨和深入刻画。现代物流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够有效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是制造业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角色。袁克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发现货物运输量及其周转量的主要关联经济指标中,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关联度最差;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制造业发展不相匹配,两者发展严重脱节,必须进一步提高区域物流与制造业的关联度[19]。章志刚通过分析物流活动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理,以资源空间聚集作为桥梁,阐述了城市群资源要素的扩散与聚集和物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他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案例,讨论影响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经济因素,提出物流业对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贡献的数量模型[20-21]为
1.3 城市群物流竞争力综合研究
关于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与阶段划分。王郑丰、袁旭构建了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指标体系;划分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区发展阶段。(1)自然联系阶段:按惯性原则和就近原则沿现有通道进行联系。(2)人口快速流动阶段:人口流动快于物资流动,而后带动物流发展。(3)物流经济联系阶段:信息传导加快,加速客货运进行交流。(4)集聚效应阶段:中心城市快速吸引周边地区生产要素。(5)相互作用阶段: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双向对流明显。(6)区域一体化阶段:基础设施加强,分工明确,协作意识增强,互动更频繁[22]。于亦文、王富喜通过城市群内各城市物流发展综合实力评价[23-24],表明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综合性城市强于功能单一的城市;投入产出规模、城市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为四个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城市群综合物流竞争力的培育及其动力机制。王毅分析了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和发展演化周期,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激活动力[25]。城市群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由区域经济实力、物流企业竞争力和物流业创新竞争力构成;建立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曲线,将其分成培育期、鼎盛期、衰退期和调整期四个发展阶段。邵举平等阐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对城市集群的作用和价值是降低物流系统的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整合社会现有零散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重组。还构建了城市群物流园区选址层次结构模型[26]。孙峰华探讨了激活物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动力[27]。闫平指出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原动力包括地理位置引力,自然资源引力和区域优势力等,并探讨了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之间的互动机制[28]。现有城市群物流竞争力研究仍主要与区域宏观经济水平相联系,缺少对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化程度等物流产业实质内容等方面的深层分析。今后有必要将物流产业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物流市场化相结合,探讨物流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1.4 物流发展规划与战略对策研究
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走向,使得城市之间更多地采用“整合并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而生产要素互补、统一市场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等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结合点,构成了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载体[29]。学者们强调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共赢互融”理念[30],认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发展受制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第三方物流服务和政府管理制度等因素[31]。此外,多位学者以长三角为案例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他们探讨物流园区一体化规划的四原则[32];提出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的决策方法,建立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有资源约束的产业发展决策模型[33];指出区域物流战略整合与规划的重点和方向[34];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网络体系、信息平台、物流市场、物流服务品牌等方面提出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整合战略与对策措施[35]。总体上,物流发展规划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受制于我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和水平,仍集中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物流产业政策等制度建设方面,较少关注物流产业本身的问题,这方面现实需求已迫在眉睫。
2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2.1 基本范畴与研究范式
城市群物流研究学科交叉明显,主题呈多元化倾向,且多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1)对城市群物流特点及发展目标的认识:由于城市群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来统一协调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发展,而是通过各个城市间的协商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整合来实现的。因此,城市群物流发展的趋势是逐步走向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大市场、一体化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群区域综合物流网络。(2)现有研究注重从地域空间的角度探讨交通运输设施、物流联系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与网络优化。不管是物流的节点布局、线网规划、宏观的物流体系研究还是各城市物流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别,都基本反映了物流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空间流”的区域效应及响应。因此,作者认为城市群物流的研究核心应是寻求城市群内部城市一体化与物流一体化的契合模式,以物流经济和物流产业为切入点,揭示城市群或区域城市空间流的生成机制、演化模式,并探讨其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巨系统的时空耦合规律。
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从以上分析可知,国内的城市群物流研究作为一个特定空间层面的断面研究领域,仍从属于区域物流经济研究的分析框架之内。没有将城市群的空间特质与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特点联系起来,系统探讨城市群物流的本质属性和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2)重视案例实证,但缺少区域比较分析。与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发展实践和所处阶段相关,现有研究对沿海三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个案较多,区域范围局限在东部沿海区域,缺少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应该看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目前尚缺乏不同城市群物流的比较研究。仅仅进行个案分析和归纳无法从整体上认识城市群物流空间的一般特征和规律。(3)仍以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缺少真正的现代物流研究。现代物流具有不同于传统物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物流企业是其产业发展的载体。现有研究尚没有从物流企业、物流要素和环节、第三方物流及物流供应链模式等现代物流视角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的空间特性和运行机制。没有将物流企业作为区域一体化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来进行全方位考察。
3 研究展望
3.1 物流网络时空演化及与城市群发展耦合规律研究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有一个过程,需要研究物流在城市群发展不同阶段的运行机制、节点布局、空间组织网络和产业形态等特征和演化规律,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城市群物流的本质。而现代物流已渗透到产运销全过程,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是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36],因此,物流产业、物流空间网络与城市群经济社会系统在产业组织、集疏运网络和一体化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时空耦合关系。只有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才能进行有方向性的优化调控。
3.2 以物流企业为切入点的中微观研究
我国物流研究以区域宏观视角为主,城市群物流研究也缺少基于现代物流视角和供应链整合模式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其空间效应的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生产方式下,物流产业各环节、各业态的集聚与扩散形态、运行机制等中微观研究需求激增。由于物流企业是经济主体,研究物流企业基于城市群市场区域的区位、集聚、网络、运营等空间行为规律,揭示其与城市群产业体系及交流格局的互动模式,将有助于衔接宏观、微观研究,使宏观规划更具有经济可行性,微观分析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3.3 绿色物流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物流对城市群的资源配置和空间一体化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区域交易成本和投资环境,但物流节点的规模、配置及布局不合理,占地和空间效率低下等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土地资源浪费等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发挥物流对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在寻求物流系统自身良性循环的同时,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3.4 不同城市群物流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的城市群在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数量、地域形态、内部结构体系、一体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物流对城市群发展所起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也不同。随着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群发展态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加强不同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在把握城市群物流发展普遍规律前提下,认识不同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特性,根据区情,选取不同的参照模式,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定城市群物流发展实践。
标签:中国城市群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物流网络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物流一体化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