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学科结构与发展趋势_管理科学论文

管理科学学科结构及其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态势论文,学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的学科门类,是众多以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科的统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管理科学已经成为涉及人类社会一切领域,包含上百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鉴于现代社会对管理科学有着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实际需要,管理科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有可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梳理和廓清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结构,确立管理科学的发展方略,辨识管理科学的学科生长点,对于促进管理科学在中国的演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诸家见解

管理活动是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的行为过程。这种严格意义的管理活动始于古代社会,是同社会组织相伴而生的。16-17世纪,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这些知识和理论通常搀揉在政治学、经济学等尚处于萌发状态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中。

19世纪中叶,以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为对象的行政管理学逐渐由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1865-1868年,德国学者施泰因(L.V.Stein,1815-1890)出版了《行政学》一书。20世纪初,以企业管理活动为对象的企业管理学进入草创时期,美国工程师泰罗(F.W.Taylor,1856-1915)于1903年、1911年先后发表、出版了《工场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20世纪中期以来,在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管理学)初步成熟,社会管理学、人口管理学、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土地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文化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纷纷崛起的基础上,涵盖不同领域管理活动的广义管理科学渐趋成型。

20世纪70年代末涌起的改革开放浪潮,不仅使兴盛于国外的管理科学得以顺利地引进中国,而且许多学者义无反顾地加入管理科学的研究行列,热情地宣传管理科学及其分支学科。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1]。该标准将管理学列为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代码630)之下,列有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学、未来学等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应当承认,该标准所使用的学科称谓有些还不能算是规范化的学科名称,它们仅仅指明了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例如,“企业管理”应称之为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应称之为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尽管该标准仍有不足之处,但它毕竟首次确认了管理科学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式提出了管理科学的学科层次结构。

图1 管理科学基本学科结构

管理科学在自然科学界同样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成立时,专门设立了管理学科组,担负着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和发展管理科学的职责。1988年,管理学科组资助了面上项目《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随后又组织召开了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1992年,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始进行“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课题组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2]。该书第44-45页的《管理科学学科体系框架图》列出了基础理论性学科35个、技术方法性学科18个、实际应用性学科35个。应当指出,其中有些学科,如基础理论性学科第一组“交叉知识”所包含的系统科学、数学、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实际上都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级子系统——科学部类(如哲学、数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或二级子系统——学科门类(如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均不能归属于作为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性学科第四组“管理理论丛林”所列的经理角色学派、经验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营学派等十大学派,只是管理学说史(管理科学史)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或内容,并不能视为十个独立的学科。另外,技术方法性学科中的“预测技术”、“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实际应用性学科中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质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也只是某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样不宜看作是学科名称。总体而言,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20多年来,管理科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具有加速演进的良好基础。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对于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和探索,是推进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关于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再探讨

管理科学现有多少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尚无确切的说法,也难有确切的说法。笔者之一主持编纂的《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3],收有管理科学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名称100余个。如何梳理这些学科?它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同一层次各组学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管理科学已经形成和有待创建、发展的一级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按照学科形成的层次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初步归并为五组,由此而构成管理科学的基本学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以楷体字排印的名称,是有待创建的学科)。第Ⅰ、Ⅱ、Ⅲ组是按学科形成的层次范围加以区分的三组分支学科。其中,第Ⅰ组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宏观层次的管理活动,包括经济管理学、财政管理学、社会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资源管理学、环境管理学等,统称为宏观管理学科,第Ⅱ组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观层次(部门、行业)的管理活动,包括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人事管理学、工商行政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科学管理学等,统称为中观管理学科。对经济部门而言,所谓部门管理实际上就是部门经济管理,因此工业管理学与工业经济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与农业经济管理学、商业管理学与商业经济管理学等名称之间具有等义性。第Ⅲ组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微观层次的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管理学、机关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图书馆管理学、军队管理学、家庭管理学等,统称为微观管理学科。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宏观管理学科、中观管理学科、微观管理学科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一般而言,宏观管理学科研究覆盖整个国家范围的管理活动,微观管理学科研究各种类型基层社会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然而,有的学科却可能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例如,行政管理学研究包括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的行政活动,将其归属于宏观管理学科,并不意味着它不涉及中观、微观层次的行政管理活动。第二,宏观管理学科、中观管理学科、微观管理学科中也有些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例如,经济管理学可以看作是介于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科学管理学可以看作是介于科学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都着眼于研究社会中各个领域、行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下文所述第Ⅳ组学科则是从某个特定方面研究整个社会中的各类管理活动,两者的边缘性并不完全相同。

第Ⅳ组学科是由管理科学与历史学、哲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互渗透、交融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包括管理科学史、管理哲学、管理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社会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统称为边缘管理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双重归属关系,既是管理科学的边缘分支学科,又是相关科学部类(如哲学、数学、思维科学)或学科门类(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边缘分支学科。这些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相关科学部类、学科门类相互联结、沟通的桥梁,是科学知识整体化的重要环节。

第Ⅴ组是一些无“管理”之名却有管理之实的学科,如监督学、审计学、领导学、决策学、发展战略学、系统工程学等。这些学科涉及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不同主体(领导者、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其研究成果对于实现各个领域管理活动的科学化、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学科应当归类于管理科学,目前可以暂且统称为隶属管理学科。

上述一级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中,有些已经分化出二级乃至三级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例如,以企业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企业管理学,现在呈现双极点分化态势,大体上已经形成两组分支学科(图2)。一组是依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化出来的工业企业管理学、农业企业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学、金融企业管理学等,另一组是依据企业管理环节分化出来的企业战略管理学、企业生产管理学、企业劳动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等。图2所列学科并不是企业管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其中有些属于待建学科,有些尚未获得充分发展。

图2 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三、关于管理科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

管理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持社会生活的有序化,人类需要管理活动,从而也需要为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武装的管理科学。人类社会这种永无止境的实际需要,是管理科学演进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科学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学科门类。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注视和跟踪管理科学的国际发展潮流,而且要准确把握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以确立正确的发展对策和方略。笔者以为,管理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是“一化四式”。

中国化发展趋势。管理科学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引进管理科学萌生和发育于国外的那些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如管理哲学、比较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消化、吸收之后,中国研究者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使之真正的中国化,亦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学术发展史表明,任何学科在引进国家的扎根深度和受重视程度,都是同其本土化程度正相关的。应当说,早期引进的一些管理学科大体上都走上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只不过推进速度尚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现在,我们应当把中国化提到学科创新、理论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化并不是外国理论加中国实例,应有学科体系、理论层面的超越和发展。

收敛式发展趋势。普通管理学(或称为管理学概论)是整个管理科学的基点或核心,其地位类似于语言科学中的普通语言学、心理科学中的普通心理学。它的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一切管理活动的一般性问题,如管理活动的特征和职能、类型和过程、目的和手段、方法和原则、实施体制和机构等。1980年以来,中国出版了多部《管理学》教材,许多高等学校开设了面向各类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学课程。这些教材和课程,大多只涉及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远未涵盖所有领域的管理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普通管理学。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包含众多学科的学科门类,必须有一个联系各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交汇点。普通管理学就是这个交汇点。中国的管理科学工作者应当通力合作,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军队管理等各个角度向普通管理学这个交汇点收敛、聚焦,为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管理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散式发展趋势。管理活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管理科学研究队伍具有异质化的特点。研究者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发散式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管理科学的发散式发展,意味着管理科学将渐次扩展研究范围,其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还将不断增多,在现有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尚未充分覆盖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需要,学者们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科学的设想[4]。公共管理科学既要以行政管理学为基础,又要超出行政管理学的覆盖面,全方位拓展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广度。为了促成这种多极点演进发展的态势,管理科学应当成为广纳贤士、永远开放的研究领域。而各个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只要坚持从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都有可能为管理科学的发散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融式发展趋势。管理科学是一个介于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门类。管理科学问世以来,一直同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这些科学部类中的某些学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先后孕育出管理心理学、管理社会学、管理工程学、社会管理学、管理哲学等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果说学科之间的这种交汇融合过去主要表现为“内外交融”的话,那末在管理科学已经建立了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背景条件下,更应关注管理科学体系中学科之间的“内部交融”。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促成管理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科学部类之间的交汇融合,积极创建管理伦理学、管理思维学等“缺位”学科;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强化管理科学现有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特别要利用图1中第Ⅳ组学科的边缘杂交优势和工具性特征,促进它们与第Ⅰ、Ⅱ、Ⅲ组学科的交汇融合。例如,发展历史较长的管理心理学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在工业管理心理学、商业管理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管理心理学应当向其他社会活动领域全面渗透,同其他学科相交融,发展出行政管理心理学、政党管理心理学、人口管理心理学、环境管理心理学、人事管理心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掘进式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来说,管理科学的现有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都有可能进一步分化,建立起下一层次甚至更下一层次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这种类似于开采矿藏的掘进式分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管理科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例如,行政管理学经过100多年的演进历程,不仅建立了比较行政学、发展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生态学、社会行政学等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而且社会行政学之中又在孕育着公安行政学、司法行政学、文化行政学、教育行政学等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5]。城市管理学尽管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也同样进入了分化发展阶段,已经或正在形成城市经济管理学、城市社会管理学、城市交通管理学、城市土地管理学、城市规划管理学、城市环境管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6]。而这些边缘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也在情理和预期之中。如城市社会管理学,有可能分化出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学、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学、城市社会建设管理学等。

标签:;  ;  ;  ;  ;  ;  

管理学学科结构与发展趋势_管理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