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当前校园暴力频发,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校园暴力不仅严重威胁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通过对校园暴力概念界定以及校园暴力外部表现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处理校园暴力行为应多级配合,国家要加快校园安全法的制定,学校应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管理,家长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家庭,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共同创建文明校园。
关键词:中学生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概念界定
徐久生认为行校园暴力是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影响受暴力者身体心理的暴力行为,简单说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校园暴力[1]。姚建龙认为:发生在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财产,破坏学校管理秩序的行为[2]。笔者认为校园暴力行为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越轨行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校内部和学校旁边地区的以语言、物品或肢体部位做出侵犯他人的身心和物质利益的进攻性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类型及外部表现趋势
(一)校园暴力类型
1、语言类暴力
语言类暴力包括沉默暴力和语言攻击型暴力两种。沉默孤立型暴力是指某个群体或个人对某个体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实施孤立,冷漠态度,迫使其内心产生集体脱离感和丧失集体归属感,使被孤立者体会孤独恐惧之感,架空被孤立者的学习和社交圈。语言攻击型暴力是指群体和个体之间因为不足轻重的小事情发生的互相辱骂,诅咒,以不文明的语言损害他人以及其家人朋友的名誉和尊严,以口头性语言对被施暴者进行语言攻击,致使其心灵受挫。
2、行为类暴力
行为类暴力是最原始的暴力类型,它也包括肢体性暴力、器械暴力和强迫性暴力。肢体暴力是采用拳打脚踢的形式对被害人身体实施攻击的行为;器械暴力是采用管制工具对受害人人身侵害的行为。中学中常见的校园暴力行为类表现形式包括:打架斗殴、以大欺小、敲诈勒索以及校园性暴力等。
3、网络类暴力
网络暴力是借助于互联网工具在网上信息和社交平台发布地诋毁或是侮辱他人的不良信息,并将暴力行为视频说那个传至网络平台,损害受暴力者的公众形象及自尊的行为。网络性暴力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暴力,因为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度大,所以往往对受害者而言构成的消极影响更大。
(二)外部表现趋势
其一,暴力行为发生频率与暴力程度都有所提高。在不同地域,殴打、恐吓、敲诈勒索等个体事件以及暴力强度有上升的趋势;地区蔓延化、时间不定期化、施暴手段和施暴行为的特征多元化。
其二,群体暴力比例增大。大众心理学认为群体存在“责任分散”现象,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从心理上降低自己从事暴力或是过激行为的责任感,认为群体是结果的主要承担者。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出现群体性的意志丧失,出现群体去个性化行为,以集体决策为最终论断,盲目从众盲目行动,进入群体无意识状态。
其三,女性群体间校园暴力突出。女生群体暴力受到女权主义反压迫的影响,模仿男生的攻击行为,寻求内心的安全感和自我成就感,从而获得与男生同样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女生相对于男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反应力更加敏感,另外关爱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女生更加容易产生嫉妒和情感占有以及报复心理,从而对其他人实施暴力行为以满足虚荣心和获得高自尊感。
三、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
其一,家长管理方式影响学生身心成长。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导师,缺失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成人期间的不良行为和精神创伤主要是源于儿童期心理创伤,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个体意义的人,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注学而生人格的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养成。在管理方式上也要避免两种倾向:放任溺爱型和权威专断型。其二,功利性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功利性家庭教育采用金钱至上观念,成绩至上的观点,过于偏激与功力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赋予孩子一种附属动力,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人格成长,造成一种为了学而学的被自动模式,当学生不堪重负必然以暴力和攻击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层面
其一,学校片面追求升教育观念有失偏颇。部分学校教育为了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压抑学生的独特个性。高强度的作业机械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使得青少年产生厌学倾向和习得性无助感,转而以暴力行为发泄学业上的低成就与低自尊感,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升学率”被认为是衡量教师教育水平和学校管理教育水平的绝对指标。理想的教育目标被弱化,学校教育将重心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知识,弱化了德育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培养品行和来良好健康的心理的养成。教育观念偏离了轨道,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德育习惯的养成的弱化,成为学生暴力行为的导火索。除此之不少学校采取“关门式”的解决方式,“讳疾忌医”进一步滋生校园暴力。其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中加入法制教育,但实际并未得到有效执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无法断定其有效性和执行性。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处,但内容抽象呆板,学生只是被迫拉来当听众,效果并不明显。
(三)社会层面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充斥在社会。在社会转型期,国家推进的社会改革逐步解构原有社会结构和秩序,重建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文明。原有的社会关联和与之关联基础上的社会控制几乎被颠覆,社会关联与社会控制的断裂,对青少年而言,更容易产生暴力问题。但校园暴力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3]成人化的娱乐设施加大了外来人员流动,网络不良文化的渗入,社会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有意渲染暴力内容,不正之风等侵蚀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青春期学生由于好奇心会无意识模仿影视作品和游戏暴力行为,增加行为的挑衅性。有的学生模仿虚拟世界中的英雄行为,从暴力行为中体验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身
青少年时期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内脏器官和外部肢体力量迅速走向成熟,内分泌系统旺盛,容易出现角色认知偏差与角色冲突,易激动具有外在爆发力倾向。从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处理不当也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青春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攻击性倾向的导火索之一,合理调试逆反心理,不仅会减弱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而且有利于中学生的而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校园暴力多方位应对决策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应采取“四位一体”多方配合的应对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家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做好榜样示范
家长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与学生谈心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宠溺型和权威专断型两种教育模式,采用民主的教育模式,引导孩子人格品行健康发展,引导他们正确择友,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加强自身修养,进行榜样示范,教导孩子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家长应做好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家校衔接,避免出现家庭和学校反向教育的模式,有效解决家长和学校教育的分歧。家长也可以通过政府举办的网络平台进行教育问题和学生心理问题反馈,向其他家庭或是教育专家吸取有用教育经验。
2、为焦虑的家庭教育“降降温”
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但教育的焦虑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了阴影,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家庭面临着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焦虑;面临着升学竞争的无奈;面临着择校的焦虑;面临着上课外班的焦虑;面临考试的焦虑、面临为了家庭教育经济负担的焦虑;家庭的焦虑给孩子的成长背上了重重的包袱。家庭教育应该重新定位和审视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爱的力量。注重品格教育培养,注重家风家教。古云:“爱子,教之以义方”。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爱人的教育,教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与孩子共同成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适宜的进行挫折教育和自由教育,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学校引导学生心理品行健康发展
1、加强师资力量,完善家校合作活动。
改变以升学率定全局的理念,关注学生人格成长与发展,优化师资配备整体提高教师素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改变过于强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定指标的片面化评价标准。加强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对教师要求,培养教师道德职业责任感和到的归属感,尊重和爱护学生立德树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歧视不贬低学生,公平的对待优生差生。[4]开展教师师培训活动,引导学校教师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素质,以良好的人格和行为处事态度方式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衔接与交流,避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断层。开展家长座谈会,交流会,强化学校家庭双向辅导双向管教,共同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
2、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学校要定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学生抗压能力,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用一些法律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讲座,采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的方式,避免纯说教式的教育,使法律意识深入学生内心。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教育,充分将法制教育与就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法制讲座,开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庭审判案例模仿,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参观少年看管所,所见所闻所听深化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3、建立校园预警机制
建立校园管理小组,加强校园保卫工作,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校园,实行外来人员校园登记制度,严抓学生管理薄弱环节,对于住宿生严格落实夜间到位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保卫人员轮流值岗,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建立校园暴力预防和预警机制,开设校园安全知识普及小组,校园心理咨询小组重心应立足于整个校园成员,既包括老师学生在内。通过开设校园网络公共平台扩大普法知识,建立专门管理和检查校园安全小组以及校园沟通传达小组,最大程度上降低校园暴力发生频率,进行早期干预。
(三)国家层面
1、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
国家应加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进程,明确校园暴力相关法律细则。目前的关于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条文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庇佑了未成年人施暴者,原则化的法律法规降低了实施的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问题学生不论如何在法律保护限度内都无法被开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学校对学生暴力行为的管理。
2、加强周边环境治理
创建网络媒体新导向,严格控制网络色情暴力。贯彻执行“护苗行动”,对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单位进行距离限制,学校附近的杂乱集市予以搬迁,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浸入校园;严禁小商贩子在学校周边出售物品。禁止在学校周围建立营业性歌厅等成人化场所,加强娱乐场监管。对成人性质的娱乐场所进行定期排查,对违反国家规定准许非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机构予以处罚。建立开放校园暴力举报平台,鼓励个人家庭以及学校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匿名举报和反映。
(四)学生自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和团体活动,增强集体责任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将冲动行为转化为有意义的发展潜力活动。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意识,培养自控力和抗诱惑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拥有独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不跟风有主见有想法。积极参加学校开办的心理健康和法律讲座,当自身遭遇到侵害时,学会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减少受伤害的策略,避免“习得性无能”。当自身无力制止时采取缓和手段,事后立即报告,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我,同时也要提高自身抵抗“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五)建立校园暴力相关预防治理机制
1、建立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机制
校园暴力事前预防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方式进行预防管理,通过改善校园整体环境,比如在不易监控的位置安装监控或加强巡逻等方式管理校园环境。加强对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的审定,提高师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采取校园暴力事后处理方式,对于已发生的校园暴力,采用规范化流程和恰当方法处理,校园安全监督会应该及时化解危机。并且按照相应的程序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事件详细流程掌握动态,同时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
2、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实行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是针对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其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亲社会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发展内在潜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一级预防是发展学生伦理价值的靶心,注重发展学生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反思和教育能力,注重思想情感价值观教育,树立集体责任感,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二级预防也就是早期干预,原理是行为主义惩罚与强化观和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也包括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纠正。三级预防针是建设性的措施,对学生暴力行为实行弹性管理,校园暴力的核心不在事后干预而是早期预防核心是依恋利他与责任感,用爱心帮助学生认识与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较高层次自我感知与自我锻炼。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152-163.
[4]尹逊强.校园暴力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45-1056.
论文作者:于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学生论文; 校园暴力论文; 暴力论文; 学校论文; 校园论文; 家庭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