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费心理调查分析及德育对策_社会教育论文

大学生自费心理调查分析及德育对策_社会教育论文

高校自费生心态调查分析及德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费生论文,德育论文,对策论文,心态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各高校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招收了为数众多的自费生、委培生(实际是假委培,真自费)。据调查,1993、1994两年,不少高校招收自费生数与统招公费生数旗鼓相当,个别工科院校自费生数还大于统招公费生数。大批的自费生,通过无数的艰辛与磨难,幸运地跨进了大学。初进大学,他们带着家乡父老亲朋的希望,怀着卸掉高考重负的轻松心情,认真地寻觅着自己的座标,编织着大学美好的梦。那么,大学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他们又是怎样面对学习、生活及个人理想人生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为了有对性地对自费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在工作中,对川内几所高校92级、93级、94级三个年级的自费生的情况,采取抽样问卷、座谈、校外追踪、专业教师交谈、家长信访、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表明,在校自费生渴望成才,但又难面对现实者占70%左右;他们横比认为自己是幸运儿,纵比心理失衡,感到前途渺茫者达80%左右;他们认为交钱读书,学校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这种潜意识,反映在学习上,生活中就出现了信心有余,动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在自费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心态。

高校自费生心态透视

1、无可奈何的自卑感。有的自费生因几分之差又怕错失良机,不得不用成千上万元的人民币去圆那个家庭、亲朋企盼的“大学梦”;有的纯粹是拚足了力,屡考不中,好不容易自费才金榜题名;有的却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四处求人线下扩招才取得资格的;有的是打工后再拼搏考上的。不管是那种情况读自费的学生,他们心中都有一番难言的苦衷,当他们看到公费生生病住院享受公费医疗时,当他们毕业看到统招生参加双向选择,学校广开渠道推荐就业时,他们羡慕公费生在校园里的潇洒举止,自责其命运不好,有人编了顺口流:自费读书苦,苦读无奈何,本当下苦功,谁能解饥渴,文凭有了耀祖宗,饭碗不知那儿搁。据调查,在校各专业自费生85%左右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感。

2、未达到预期目的的失落感,受骗感。目前教育形成了一个单向的竞争机制,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一起涌向高考这座独木桥。大学被渲染成神圣的殿堂。当求学者通过重重关卡挤进大学后才发现,大学并非渲染的那般神圣,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富有诗意,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和不如意。特别是对专业的要求,他们期望值很高,而目前自费生专业又多为社会所需的短缺热门专业,应用性强,不少高校又缺乏所需专业的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加上教材编写,教师知识更新,教学实验手段等与实际存在差异,以及管理工作的滞后性等,自费生们满腔的希望很快变成了深深的失望。一位临近毕业的理科自费大学生与笔者交谈时说:“原想进大学既学到具有理论深度的基本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可操作性较强的基本技能,可我把老师讲的和在学校训练的拿到社会上去一试,还不如人家经验工人道理多,技能强,现在我心里虚得很”。因此,不少人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据在川北某高校400名自费生中的民意测查,他们中大多数人(75%)最大的安慰是获得大学的一纸文凭,最大的担忧是前途和就业问题。

3、对家庭普遍存在负债感、内疚感。高校自费生,按1993年的收费标准,艺体类每生年均向学校缴纳学费、培养费、基建费等共计为3700元,不含生活费。文科类2300元,理科2700元。1994年各类学校还有一定的增加。一个自费生两年完成学业,各项费用累加起来至少也在九千元左右。这对工薪阶层,特别是靠农业生产收入的自费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大经济重负。据某校93级农村自费生反映,他们的家长为了子女跳出“农门”,不惜重金,不怕千辛万苦,参与了托熟人、找指标、签合同、拼财力、拼权势、拼体力的大战。一张自费委培通知书,凝聚着家长们期待的心血,流淌着他们酸楚的汗水,了却了他们一生的夙愿。这对进了大学的自费生们来说,他们对家庭普遍存在着负债感,对父母存在着内疚感。在学校他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方面希望自己各方面不负众望,毕业后能出人头地报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又难面对现实,接触实际就感到信心和动力不足。通过对四川某师范院校100名自费生家庭经济来源的调查统计,完全靠家庭提供其读书费用的占18.7%,“三点”式求学者(家庭积蓄点,亲友支助点,个人利用空闲时间打工挣点)占10%左右,靠贷款上学,打工维持生活者占70%左右。由于精神和体力的耗费,他们负债、内疚的心情,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等待和无所事事的悲观情绪、消极思想。

4、难以进入角色的苦闷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33.5%的自费生对专业学习不是自愿而是无奈。因此,学习目的盲从,有的以混度日等文凭,有的另辟溪径寻安慰、解苦闷。有的生活上懒散自由,行为上放荡不羁。

5、迫不急待地参与,导致了精神空虚感。自费生自费读书、自谋职业的现实,迫使他们过分要求独立,迫不急待的参与。他们不仅参与校内的各种助学活动,还特别注重社会上的经济活动的参与。当他们盲目参与后无所事事,或受挫折后,导致了其精神空虚,颓废,有的甚至哀叹人生漫漫,事事坎坷,有的失去精神寄托,盲目寻找“外援”,忘记了校规校纪和做人准则,以致走上了偷盗、骗取他人钱财,或性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各高校自费生违纪违法受到各种处分的比例大于统招生。

6、专业成就获得上的无力感。一部分自费生的价值观念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价值取向上偏重实惠实用。对专业学习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看长远。其专业成就既无紧迫感,也无危机感,多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法。

高校自费生心态剖析

上述六种心态,是自费生心理及行为在学校中的主要表现,那么产生诸种心态的原因何在呢?针对种种心态进行剖析,大致是由以下主客观原因所致。

原因之一,高校重视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忽略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和学校的承受能力,重复设置了不少新专业,采取各种方式,招收了各种类型的自费生。如有的文科办起了计算机、财会专业,有的理科办起了文秘和旅游专业,外加“涉外”“公关”等热门字眼,的确为高校广辟了生财之路,增加了办学活力,使教师多钻一门学科,具有激励作用。但新设专业的课程大多都是过去教师从未接触过的新学科,加之有的教材短缺,其名称和内容有差距。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自费生对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不满意者占半数以上,各高校又难于及时彻底解决,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逐步改进。

原因之二,自费生自身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进大学各自的目的不同,其行为表现、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有的属有了工作单位,需要学历而读书的,有的是靠读书学本事而寻找工作而读书的;有的是听从父母之命,为光宗耀祖而读书的等等。在学校,他们带着各自的思想审视社会,探索人生,寻找生活目标,实现理想,达到目的,其现实与理想、认知与行为、内在与外在的矛盾,现代的与传统的、民族的与外来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人生信念,社会道德导向与实际导向的反差,双重道德观念、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人格并存,就是老师也难解决有关问题。因而他们的理想是空泛的,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动摇不定的,是近利的。而学校的管理机制不配套,管理制度不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自费生。

原因之三,宽进宽出,导致了社会对自费生认识偏颇和选拔使用上另眼相待,这是自费生心理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宽进,是指在规定录取线下,采取各种倾斜政策,再一再二降分录取上学,据调查1993年全国有的高校降分招收的自费生有的低于统招生100分左右,这在实际上削弱了高校自费生的整体素质,降低了高校自费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水准,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上贴上了“金钱万能”的标签。另外,按照招生规定,委培生必须有单位签署委培合同,合同一经签署盖印,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前两年不少单位只管盖公章收钱,委而不培、不管、不予安排就业,使委培合同成为一纸空文,这种假委培必然带来自费委培生思想上的混乱,行为上的越轨。所谓宽出,各高校收取了自费委培生为数不低的培养费、基建费、水电费等,自费委培生在校既有焦躁不安的情绪反映,又在日常行为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安全感”,交钱读书、金钱换文凭,天经地义。这种近利、浅薄的意识,正是他们学习无所适从,缺乏自信奋斗的主观原因。

原因之四,高校与地方劳动就业安置部门未建立必要的培养就业机制,学校按社会信息发展专业,地方按升学率输送自费学生,地方只管送,不管安置,学校只管培养,管不了安置。因此,不少自费生在校不服气、不服管、不配合。这是教育与就业脱节带来的弊端。这也是自费生违纪率高于统招生的客观原因。

加强高校自费委培生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自费委培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他们的思想行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克服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澄清以下三个认识方面的误区:

第一、克服德育工作中的短期行为--两年送毕业了事的思想认识误区。自费委培生要不要德育工作,它的位置应如何摆,在高校中认识是不统一的。不少人认为,自费生自找饭碗、凭本事吃饭,第一年是新生,第二年就是毕业生,他们在校时间短,德育工作难以按常规进行。部分政工干部认为,自费生德育没有激励机制,花再多的精力也效果不佳。还有人认为,自费生只要两年中不出大的乱子,就算合格品等等。这些认识既有办学思想问题,也有德育的认识问题。

第二、克服单纯“创汇”,填菜篮子、饱米袋子的经济认识误区。从实际看,各校挖潜办学招收自费委培生后,学校的各种办学设施,教职工的福利等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的确也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尖锐的课题。而学校从自费生的实际出发,也从办学效益考虑,对他们的要求相对放得比较宽,标准也比较低,个别学生以此作为筹码,从而上进心不强。

第三、难得调教、放一条生路的管教误区。自费生自谋生路、不包分配,交钱读书实属不易,要求过严,学生不仅做不到,难完成学业,还与学校唱反调,成对立面,不如顺其自然,毕业谋职也好办。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管教看法。

这些认识和管教上的误区,必将带来更大的后患。因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德育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招生办学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招收自费生是高等教育体制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自我完善。自费生自费上学,自谋职业,参与公平竞争,是对高校几十年一贯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的一种挑战,也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检验。它将不断促进高校办学机制的转换,调整教育内部的办学结构,为逐步过渡到高校全面实行自费上学,不包分配创造条件。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树立正确的招生办学指导思想,领导要有人才观,自费生照样是国家的建设人才,教师要有育才观,学生要有成才观。学校招收自费生要严格以德、才为标准,不招权财生、人情生,把好入口关。进校后,要高度重视自费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课程设置、生活设施条件、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严格教育关。毕业时,自费生综合测评达标,经得起社会检验,保证其顺利通过就业考聘关。使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沿着健康有序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壮大。

(二)坚持方向,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首位

坚持什么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历来强调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抗大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德育思想,多次强调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四有”目标。1978年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①这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化、明确化。后来,他又高度概括为“四有”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②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看,什么时候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目标,就能培养合格人才,什么时候偏离了这个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忘记轻视德育给社会带来灾难的日子,要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育人作用,特别是承担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领导,思想上要有德育紧迫感,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三)适应新形势,完善德育内容

传统的德育概念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政治思想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新形势下,我们所说的德育是大德育,即广义上的德育,它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当前,我们的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如教育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帮助他们解除政治上的迷惘和困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自费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特色理论的教育、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的教育,使他们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品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教育,进行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克已奉公、勤奋刻苦的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毅力、性格、情绪及心理健康的陶冶和教育。在高校中,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情感丰富而脆弱,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走向极端;有的自卑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的遗憾,提示我们须重视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开通热线心理咨询渠道,针对自费生面对激烈竞争,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进行调适,消除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四)改进德育方法,适应工作转变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恢复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强调“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③这是邓小平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开展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期社会转型,德育工作需要适应转变的必然要求。高校随着自费生比例的扩大和服务范围的增加,其服务职能亦需加强,政工干部和管理干部要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方面转变,要深入服务,心入交友,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代沟。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学生成才意识强,德育工作者要由应事、应急教育向素质型、专家型方面转变,既要有德育工作的热心,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才能以身正人,以理服人。要由传统的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学校党政教后要齐抓共管德育工作,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相辅相存,充分显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德育功能的优势。

(五)完善德育激励机制,提高德育实效

激励是一个运用各种措施、方案等来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启动、持续、调整、提高人的行为动力的运行机制。人的活力的源泉在于人的各种需要,激励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只能放在人的需要上。对自费生的激励,应包括物质、精神、信息三方面的激励,高校对此要建立三个制度。

一是奖学金和贷款制度。奖学金是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学校奖学金应定数额,针对性强,奖面要宽,惩处逗硬。据悉,上海某校将40%的自费生学杂费用于颁布奖学金,很有积极意义。1994年上海另一所工科大学把奖学金覆盖面提到了75%。自费生不仅发奋学习,而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改。贷款制度是全国诸多综合性大学早就实践过的,学生进校时找其担保人与学校签订合同,成绩优秀,按时毕业者可予减免,反之加倍偿还。我认为,高校对自费生的奖学金应不限名额,限分数评奖,(学习以成绩、品德按综合测评排序),但对学习成绩差,思想品质差的“双差生”,要按比例降级或除名或增加学费等。

二是自费生的晋升制度。自费生家长千辛万苦,除了盼到子女的文凭,还应盼到他们勤奋努力后的晋升。如自费转公费,专科升本科,其晋升比例可由小到大(年均不超过1-2%人)。对那些培养前途大,治学精神强者不仅晋升,还可退还一定数额的学杂费款项若干,这在辽宁省某高校已有了尝试。

三是勤工助学和就业指导制度。高校要针对自费生经济困难。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建立勤工助学管理指导站,与社会挂勾,引导自费生在课余从事一些有意义而又有报酬的实践活动,既可锻炼能力,又达到了勤工助学的目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构在进行常规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费生的就业指导。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要授权高校和地方劳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共同做好自费生就业安置工作。使自费生“进校有学头,交钱读书有想头,毕业以后有盼头。”同时,他们的失衡心理,焦虑情绪将会得到调适或消除。而德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

(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上级和办学单位要尽全力增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必须的教学、生活设备,积极选拔培养适应新专业所需的专任教师,教学大纲与实施计划要与社会接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招多少学生,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不可违背的。

自费生进校后,需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学校要根据教育方针和目的,综合设计和组织实施建设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和谐统一平等的校园内部环境,使之对学生起着观念形态的教育作用。因学校内部环境的核心即校风传统,它所形成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体现着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潜在地规范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肯定。如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其本身就是对学生有力的影响和无声的教育。

总之,自费生德育工作作为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我们要树立全面的德育观点和打持久战的思想,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整体育人的作用。当前,德育工作首位就是要立足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经济,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引入竞争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改进其工作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费生成为新形势下的合格人才,跨世纪文明工程的建设者。

注释:

①③《邓小平选》(1957-1982)第103页。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页。

标签:;  ;  

大学生自费心理调查分析及德育对策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