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的西南布局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战略的西南布局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战略的西南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石油论文,布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石油消费状况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需求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每年约为7%。“2000年相对于1999年,一下子就增加了13.5%,当年原油的净进口便达7000万吨。”(注: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2月18日。)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到203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近美国目前的进口量。近一两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石油产量仍将维持在1.5亿吨左右。北京石油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陈大恩估计,20年后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增加到每年4至5亿吨,而国内石油公司却最多只能提供一半(注:转引自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2月18日。)。

目前,中国陆上海上油田已勘探了多遍,很难期望再有大的发现。东部油田,如大庆、胜利油田已开采多年,进入后期开发阶段;西部油田,如塔里木油田,因含油层深达3000至4000米,开发成本较高。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将越来越大。

因此,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7%以上增长率的目标出发,自力更生确保能源需求的做法显然已不现实,而寻求能源多元化的战略,“走出去”开发海外能源,多渠道从海外进口能源则成为中国今后石油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地、线路和储备情况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注:《环球时报》2003年12月5日。)

从目前中东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近一半的情况看,未来中国对该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不会下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因为中东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5%,而天然气储量则占全球储量的35%。

此外,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主要航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中东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也就是说,除了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石油走太平洋航线外,从其他地方向中国运输石油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中国石油对这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造成其面临“马六甲困境”或“台海困境”,即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这两个海峡被封锁,中国将直面巨大的能源压力。

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几乎没有石油战略储备。有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已准备首期投资60亿元,在沿海地区建设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圈定的基地为浙江镇海、杭州湾附近、山东黄岛、广东大亚湾。另有报道称,四大基地已经确定为镇海、岱山、大连、黄岛(注:《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2月5日~11日。)。但即便2005年在江苏、浙江地区兴建的500万吨石油储备基地能够如期建成,也仅够全国约10天的消费量。这不但与同为石油消费大国的美国储备118天,日本储备169天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也未达到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26个组织成员国建立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的标准(注:《人民日报》2003年5月20日。)。

从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分散风险、保障石油储备考虑,中国应重视石油的陆上进口通道。目前,中国有两条陆上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中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

此外,中国还一直在和俄罗斯商谈修建陆上石油运输管道进口原油的事宜。按照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俄已决定修建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通往中国大庆的全长2247公里、造价18~20亿美元的“安大线”输油管道。根据双方2001年达成的协议,管道应于2003年年底动工,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后便向中国输油。但日本介入后,这一重要合作项目却变得“难产”。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普京会谈时,强烈要求俄方同意修建从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可通往日本海沿岸的“安纳线”输油管道,并表示如果建成这条管线,日本每天将从俄罗斯进口100万桶石油(合每年5000万吨)。作为小泉访俄的重大成果,日俄政府就联合铺设“安纳线”输油管道事宜达成了初步协议。据悉,日本除许诺承担“安纳线”约40亿至50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外,还表示可再投资75亿美元,帮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同时准备投资10亿美元用于“安纳线”沿线的经济设施建设。

于是,俄罗斯政府在选“安大线”还是选“安纳线”,或是先铺设“安大线”还是“安纳线”问题上的表态变得暧昧。鉴于这一项目的重要性及其所涉及的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很难指望项目在短期内“水落石出”。

整体而言,近期中国的石油进口很难摆脱对海上运输的依赖。

对中国石油进口和储备的不利因素

显然,确保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油路安全通畅,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证中国的石油进口稳定,降低中国的石油安全风险系数,建立强有力的国内石油储备基地,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然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台海局势和南海问题的扑朔迷离却使未来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的通畅以及沿海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充满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

(一)陈水扁抛出“防卫性公投”的严重危害

2003年,台海局势波涛汹涌:从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到泛蓝阵营的突然“变色”,放弃“一个中国立场”。“台独”在“大选”和“民主”的烟雾下不断发展,岛内统一的意识和力量正在被进一步边缘化。

12月7日,陈水扁正式宣布2004年要举行“反导弹、求和平”的公民投票,名义上是“防卫性”的,与统独、“制宪”无关,实际上夹杂着对抗、排斥大陆和国家统一的潜台词,具有挑衅大陆的意味,是攻击性公投。因此,台海地区因陈水扁的挑衅性行为而笼罩着阴影,紧张局势随时有可能升级,甚至引发冲突,这将威胁台湾海峡油路,内地沿海石油储备基地也难保太平。

(二)南沙问题纷争对海上油路通畅带来隐患

南中国海长期以来就是国际航运的大动脉。近年来有关国家为维护在南沙群岛的既得利益,继续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向中国展开政治、外交攻势,强化对已占岛礁和海域的军事控制,加快了对南海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中国在南沙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上不断发生碰撞,使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南海地区前往中国的油路充满了变数。在南海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前,该海域的运输线路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三)各国都重视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门户。该海峡每年有5万艘轮船穿越,平均每天通过137艘。由于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各国均将马六甲海峡视为战略通道加以重视。多年来美、日、印等大国为控制马六甲海峡一直明争暗斗,对海军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来说,现阶段的海上石油进口命脉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在他人手中。

(四)猖獗的海盗活动对马六甲海道形成威胁

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地区海盗犯罪活动猖獗。海盗袭击货轮、油轮,杀人越货,增大了马六甲海峡——南海运输线的风险。石油运输大多依靠该海道的中国不得不对其运输安全性加以考虑和重视。

分散中国石油安全风险的西南地区布局

既然中国海上石油进口和沿海修建石油储备基地有诸多现实的、长远的、不确定的安全隐患,而修建输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事宜又搁浅,那么换一个角度,从分散风险计,从中国西南地区考虑石油进口、管道修建和储备基地战略是否可行?

西南地区背靠中国腹地,外接东南亚,与南亚毗邻。其中广西与越南接壤,有良好的出海公路、铁路和海港。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也有公路、铁路、水路通往东南亚国家,如经缅甸还可前往印度和孟加拉国。

从历史看,抗战时期的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过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其中从印度东北部经缅甸通往中国云南的石油管道就曾为中国抗战提供过石油。当时,昆明东郊羊方凹就曾建有巨型储油库。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国“三线建设”的需要,西南地区也修建过许多重要的军需工厂,对石油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方式的储备、管理不乏基础和经验。进入21世纪,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时,西南地区也成为国家能源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由此可见,要打破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的“台湾海峡困境”、“马六甲海峡困境”和“沿海石油储备困境”,中国在积极与俄罗斯及中亚有关国家商谈油气合作开发、石油输送管道建设事宜的同时,考虑把中国西南地区作为未来中国石油进口和储备的发展方向不失为增大石油进口和储备安全系数、分散中国石油安全风险的又一明智选择。

随着中国西部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西南地区能打开从国外进口油气的渠道,并建立石油储备基地,除能应付战时之需外,平时也可采取动态管理模式,以“低进高出、多进少出”的原则来经营石油储备,按市场化的方式将储备油借给有关企业使用,限期偿还并收取一定费用;将暂时闲置的储备设施租给外国石油公司使用,以油养油,从而规避石油价格风险,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做出贡献。

西南地区对外进行石油合作的思路

(一)中越石油开发与进口合作

广西濒临北部湾,与越南共享湾内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北部湾是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油气储集层类型多、油气保存条件好。油气探明储量分别达2.01亿吨和3164亿立方米(注:《瞭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1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南加入东盟、中越北部湾划界和渔业合作问题逐渐解决,中越关系不断改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中国与越南合作开发北部湾地区的油气资源成为可能。

90年代以来,越南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2003年,越南政府决定将越南国营石油公司所属30多家子公司中的7家企业向私人开放。如果这项举措在2004年获得成功,将会扩大越南对私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进一步开放。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是北部湾地区的“两国(中国、越南)四方(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和越南北部)”之一。作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出海通道,广西通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构筑起广西与大西南腹地、与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的桥梁和纽带。“到1998年,广西境内铁路、公路、内河航道通车(通航)里程已分别达到3047公里、4.51万公里和4521公里,建成万吨级码头20个、飞机场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88.12万门。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遍及城乡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注:《人民日报》1999年9月21日。)

广西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中国与越南合作开发北部湾地区或越南其他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口越南石油天然气并在西南地区创建输油输气线路和储油基地的首要前提。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越南的能源合作开发,还将进一步巩固中越之间的友好关系,确保这一地区的稳定和油路通畅,既可避开“台湾海峡困境”,又可保证中国从东盟国家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

目前,东南亚的印尼是中国比较大的石油供应国,2000年两国间能源方面的贸易额高达18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2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从西班牙公司买下了印尼5个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输出国,印尼正在大力建设位于印尼东部的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东固项目工程完成后可向中国稳定供气至少40年。

(二)中缅印石油进口与开发合作

西南地区所需油气除考虑从越南输入外,还可考虑与印度、缅甸进行能源开发合作。

缅甸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20世纪80年代末缅甸实行开放政策后,与多家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开发缅甸石油天然气的合同。虽然西方大多数国家后来对缅甸军政府实施经济制裁,但与缅甸的合作并没有完全中断。特别是邻国泰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多年来一直与缅甸合作开发安达曼海的石油天然气,并通过输送管道输往泰国。

缅甸的油气资源在未来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如能在21世纪借中印关系改善的东风,铺设中缅油气输送管道,时机成熟时再顺延至印度加尔各答港,则对21世纪中、印、缅的经济合作、滇西地区的经济起飞以及中国能源储备基地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建设中缅印油气输送管道将使中国的海上石油进口避开“马六甲海峡困境”,使来自中东、非洲的油源稳定、供给安全。

标签:;  ;  ;  ;  ;  ;  

中国石油战略的西南布局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