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儒麦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条件下论文,秸秆论文,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儒麦1号是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4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品种具有抗冻性强,高抗倒伏,高产、稳产等特点,平均亩产560~630 kg,2013年儒麦1号高产展示田亩产达688.39kg。经过近几年在济宁及周边地区试验种植,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在农作物秸秆还田方面政策和财力的倾斜,秸秆直接还田已成为农民的首选。但在秸秆还田后存在的问题亦为突出。如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下降;出苗率低、麦苗黄弱或死苗;秸秆还田后土壤暄松、透风失墒影响种子发芽出苗,使小麦扎根不实,悬空吊根,易受寒受冻;同时,秸秆还田还易使病虫害发生加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秸秆还田这一培肥地力有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阻碍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增效。我们现结合儒麦一号的品种特性和济宁市的生产实际,提出秸秆还田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玉米秸秆粉碎质量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锤爪式”和“刀式”两种玉米秸秆粉碎机型,经过多年生产及试验比较,还是“刀式”玉米秸秆粉碎机型较好。玉米收获后,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产品进行作业,确保玉米秸秆切碎、粉细、撒匀。该机型进行作业时一定要在田间土壤干湿度适宜时进行效果好。 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氮肥 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平衡配比,氮素化肥后移,防碳氮比失调。玉米秸秆还田后的碳氮比一般为65~85:1,而微生物活动的最适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氮素明显不足,从而使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麦苗会因缺氮而出现黄化、瘦弱、生长不良等现象。因此,要适当增施氮肥。 提高整地质量 播种前要结合玉米秸秆还田尽量增加耕翻深度,要打破犁底层。对旋耕麦田,实行隔年或隔两年深耕一次比较经济,深度在25 cm以下,以利于前茬秸秆和基肥深翻入土。若进行深松,宜掌握松深35cm,一般间隔5年深松一遍。对玉米秸秆粉碎后实施旋耕的地块,要尽量增加旋耕深度及旋耕遍数,尽量切碎、埋实秸秆,为播种创造条件。同时机耕与机耙结合,切实做到耕得深、耙得透,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切忌深耕浅耙。耕地应在宜耕期进行,适墒及时耙地,提高整地质量,做到耙透、耙平、耙实(农谚:“麦收战场”就是这个道理),消灭明暗坷垃,利于保墒。 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选用饱满的大粒种子是实现幼苗健壮和群体良好发育的基础,提高了用种质量。实行种子包衣、进行药剂拌种是防治地下害虫和病害的有效措施,拌种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首先要选好适宜的包衣剂,不得降低出苗率和苗势。 确保足墒、适墒播种 土壤墒情好的年份,可适期播种,绝大部分秸秆还田地表层土壤孔隙大,水分散失快,难保正常出苗或出苗质量;秸秆还田地一般进行浅播压水或播后采用微喷灌方式确保一播全苗。 儒麦1号的最佳播期范围是10月10~20日。 在适期播种范围内的适宜基本苗范围是15万~20万/亩,其播量一般为8~10 kg/亩。 实行机播,提高播种质量 增加镇压力度 可适当增加播种机的镇压力度,防止透风跑墒,确保出苗齐全;也可根据播种行距,专门定制可调行距的镇压机具,进行播后镇压,以达保墒、保出苗、减轻冻害的效果。 调整适宜的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宜在3~4 cm,利于培育壮苗;播种机中间几垄的播种深度应提升3cm左右,以防中间垄播种过深影响出苗或降低苗质形成弱苗。 秸秆还田地块一般地比较虚,容易使土壤与种子之间有空隙,对种子扎根发芽极为不利,容易出现苗悬空吊死、苗黄、苗弱等现象,镇压大大减小了土壤与种子间的空隙,增加了种子与土壤的接触程度,从而更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改善出苗情况,大大增加了小麦的抗寒、抗旱能力。 秸秆还田地由于地下埋有秸秆易造成缺墒,小麦播种后2~3d,如果墒情不好,一般进行浅播压水或播后采用微喷灌方式确保一播全苗。 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应根据生产实际及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当控制其营养生长,重点促进生殖生长,科学运筹肥水,建立高效群体,协调源库运、穗粒重的关系,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稳产、高效。 冬前和冬季麦田管理。 及时查苗补种和栽苗 出苗后对断垄麦田及早用催芽后的种子点水补种,对20cm左右的断垄要在麦苗4叶期,结合间苗,进行移栽补苗,并及时浇水。 进行化学除草 田间试验和大田生产证明,化学除草初冬效果好于早春,济宁地区一般年份在11月中旬、下旬进行化学除草比较适宜,喷药时间宜选择气温10℃以上无风或风小的天气进行。 浇好越冬水 根据墒情和天气,适时浇好越冬水。秋冬旱的年份,一般在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旬(掌握在强寒流侵袭前)浇越冬水;对基施肥料不足的地块,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补肥。 春季麦田管理 返青期管理(2月下旬至3月初) 主要对冬季没有划锄的地块进行浅划锄,结合天气进行化学锄草。 起身期管理(3月中旬前后) 主攻方向是促稳健生长,防止群体过大和不足。但对群体偏大,亩最大苗量超过90万的麦田,可在起身初期每亩用20%壮丰安乳油40~50ml(旺长麦田取上限),兑水30~40kg喷雾,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拔节期管理(3月下旬至4月上旬) 主攻方向是促穗多、穗大、秆壮,奠定产量和品质基础。3月下旬至4月上旬,麦田苗色开始转淡,即出现轻微脱肥时,每亩追施尿素15~20 kg,并结合墒情和天气进行浇水;原则上群体大、成穗多、追肥晚的地块,追肥量宜在上限;群体小、成穗少、追肥早的地块。追肥量宜接近下限,利于高产高效。 挑旗期管理(4月中旬) 主攻方向是提高小花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挑期(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保证此期水分充分供应,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但对此期脱肥苗黄麦田可亩追5~8 kg尿素,并结合天气浇水,利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预防寒流 济宁地区2月下旬至4月上旬常有两三次寒流,小麦易发生霜冻危害。一旦有较强冷空气到来,应及早采取浇水防冻保苗措施。万一冻害发生,应及早采取浇水、追施速效氮肥等补救措施,以降低冻害危害程度。 纹枯病防治 近几年由于秸秆还田造成纹枯病加重,生产上可采用4.8%适麦丹拌种、减量播种或者春季分两次防治纹枯病效果更佳,有利于增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的提高。 后期田间管理 小麦抽穗到成熟(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主攻方向是防倒伏、防病虫害、提高粒重、改善品质。 及时防病、治虫、防干热风 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叶枯病、叶锈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等,不同年份的主要病害不同,虫害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目前在小麦病害上应用的主要是保护剂,在叶病的防治上应在小麦抽穗期前后结合蚜虫防治及时进行,一般亩用40%氧化乐果75 ml加20 ml敌敌畏加20%三唑酮60 ml兑水20 kg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高发年份,预防小麦赤霉病应于小麦抽穗扬花前亩用25%使百克40~50 ml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 g兑水40kg喷雾。有的年份蚜虫发生较重,一般隔10天左右达到防治指标时,只进行蚜虫防治。促使小麦早衰的气象灾害是热干风,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杂株,以利于增产,保证小麦的纯度和质量。 “巧”浇灌浆水 小麦后期“巧”浇灌浆水,“巧”即在小麦的乳熟初期,也就是开花后10天以内进行浇水,此期小麦重心较低,浇水不易倒伏,是小麦后期高产的关键措施。浇水时应注意天气预报,避开大风天进行;此期如遇降雨,但降雨不够时,应抓紧浇水,并结合补施粒肥(亩施尿素5Kg)有利于改善品质,提高千粒重。 适时收获、及时晾晒入库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多,千粒重最高,应适时收获,优质麦注意去杂保纯。考虑到机械化收割等因素,只要天气允许,可在完熟期(籽粒含水率达13.5%时)收获,以减轻劳动强度,收获后及时晾晒,注意防雨、防霉烂,并在入库前做好种子和粮食精选,做到按品种单库贮存,以确保商品粮的质量。 联系电话:010-68919664秸秆还田条件下瘤麦1号高产栽培技术_秸秆还田论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瘤麦1号高产栽培技术_秸秆还田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