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思想——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问题论文,重要讲话论文,论述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领导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国际问题时,用三个“都不愿”(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大下去)和五个“渴望”(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对当代世界潮流作了生动而形象的概括,同时指出:当前“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国际形势作出的基本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征程中,以其开拓创新的理论成果,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使中国在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演进中继续保持主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冷战后的时代潮流。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但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起来并起主导作用的,因此不可能摆脱旧秩序的框架。冷战后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与旧秩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相交织,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化:一方面总体趋向缓和,一方面局部动荡有增无减,天下仍不太平。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时,正是苏联东欧发生剧变、雅尔塔体系崩溃、国际力量严重失衡,以及美国利用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图谋确立世界主导地位、我国国际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年代。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发生动摇,那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就会发生动摇。事实证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续坚持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时代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正确处理和平与反对霸权主义的关系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多次指出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
诚然,矛盾和冲突是由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但外部强权势力的干预是这些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的重要原因。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一系列事件证明,某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千方百计要把这些地区问题纳入其外交政策的轨道,总是试图按照它们的意愿来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事实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冷战后国际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只有继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可能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向前推进。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处理冷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不断揭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表现,从而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新发展。
(二)强调发展对稳定的依赖
随着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各国更加重视自身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国际关系的重点加速向经济方面转移。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发展不但关乎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安全。”在这里,他强调了作为时代主题之一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发展除了本身的经济意义之外,还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发展又是以稳定作为前提的,没有稳定的局面也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显而易见,和平与稳定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在这里已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多极化趋势的认识
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总趋势如何判断,一直是存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国际总体力量处于严重失衡、美国“一超”地位暂时占上风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国际格局变化的总趋势作出清醒的估计。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这些基本判断。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世界格局发展总趋势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例如,强调多极化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它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它在客观上牵制了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多种力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摩擦又有协调,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彼此之间互有需要,可以避免全面冲突;多处力量要把第三世界这个力量包括进来,不能单讲几个大国,还得讲第三世界也是一极;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正在出现新的觉醒,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等。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APEC大阪会议上指出:“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1996年12月他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进一步论证:“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既是推动多极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论述当前多极化形势时,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多极化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趋势,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跨度及其发展曲线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国际结构中所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促使国际关系主体发生力量消长和结构重组,最终形成多极格局。就当前而言,由于国际力量处于严重失衡之中,要改变这种失衡,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多极化趋势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例如,大国关系应突出合作为主,双边关系不针对第三国,在合作中求双赢,等等,从而积极推动了大国关系的改善和良性互动,并同所有大国都相继建立了新型的关系。与冷战时超强主导的同盟关系相比,这种新型的关系在形式上较为平等互利,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是一种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总体合作关系。冷战后的事实表明,网络化的关系正在产生多元的连带和互动效应,双边关系越来越牵动第三方,从而形成多边关系,既彼此牵制,又相互促进,保持某种平衡。这种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出现过许多复杂的局面。例如中美关系,由于美国继续坚持冷战思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时常制造麻烦,以至于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进行导弹袭击,以及美机在我海南沿海撞毁我战机、侵入我领空等严重侵犯我主权的事件。这些发生在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的一系列事件的实质是:超级大国试图以单极主义阻遏多极趋势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以科学冷静的理性精神,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摒弃一切“左”的与右的政治幼稚病,以对我们的民族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措施,清醒而妥善地处理了这些重大事件,在维护我们国家尊严的同时,也使中美关系尽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积极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与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外交实践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在全局中赢得了主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基本方针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外交实践,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势的非凡气魄和卓越能力。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介入和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一)积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争取一个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已成为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尽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力有限,中国的国际地位实际上在很长时间内需要在这个以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存体制中去争取,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卓有成效地推动大国间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关系的建立,并且努力增进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近年来,我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就是走向亚非拉,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1996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访问非洲6国时,提出了我国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的五项原则建议。今年4月,江泽民同志又访问了拉美6国,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同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友好关系,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东盟和南亚诸国都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已经或正在解决边界问题。正如钱其琛副总理所说,现在是我国建国50年来周边环境较好的时期。
(二)倡导新安全观
中国外交活动的一个直接目标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在新时期的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倡导一种新的安全观基本点。1999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阐述了新安全观的。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我们认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他着重指出,“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宁。”这里倡导的普遍安全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在内的综合安全,中国的外交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营造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外交在促进经济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无论是国家领导人出访,还是民间外交工作,都把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务实的经济外交,多渠道、多方式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国际经济援助,为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在积极参与中开拓创新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多边外交,在各类多边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93年起,江泽民同志接连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此,无论是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所起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通过更多地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就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参与世界事务和国际体系的决心、愿望和能力,以此来消除不了解中国者的疑虑,驳斥敌视中国者的攻击,并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例如,中国在推动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合作多边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上海5国”的基础上提升而成立的,它以“互信、互利、平等、协调、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准则,高举和平与合作的旗帜,不断加强团结与协议,成为冷战后地区间国际合作的光辉典范,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