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_自我认同论文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_自我认同论文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网络技术论文,危机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09)06-0055-05

由于网络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不少人把自己平移到网络世界里,把这里形形色色的际遇、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当成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隔一段时间不能上网,便产生无所适从的空虚感,上网已成为这类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重要出路。因为在网络中,他们拥有了事业与地位,获得了众人的尊敬,自己梦寐以求的所有东西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拥有了。当他们在网络中的等级、地位越来越高时,就陷入了网络营造的世界,一刻也离不开网络中的那个虚拟自我了。这些沉迷于网络的人,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网络以后,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角色混乱和反社会人格等偏差,甚至不知不觉总会产生错觉,好像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中孤独而失意的自己是虚幻的,这就产生了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对这种情况,值得从伦理角度进行认真反思。

一 虚拟自我认同危机概念辨析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自我认同也称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他在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同一性发展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职业、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2]。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同一性[3],但是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常常会出现个体不能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整合起来的自我观念形象,或者失去对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积极感受的情形,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认同危机”[4]。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自我反思性,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5]。在他看来,个体的自我常常在断裂的时空情景中被撕成碎片:我怎么了?我在哪里?于是自我认同危机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自我认同危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前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使得社会变迁缓慢,事件的产生呈现出有序、有层次,甚至是可以预料到的景观。时空的阻隔使人的实践范围和方式能够事先确定,其发展程度和方式也是被预先限定的,并赋予外界强大的思想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自我的地位和角色的确定是单一而僵化的,很少会有人对“自我”产生长时间的困惑,自我认同危机也是隐而不彰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其自身固有的矛盾性日益暴露,个人的精神领域也日益复杂,人们往往难觅精神家园,于是出现了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探索自我认同问题的思潮。这种现象在20世纪中叶以后尤为突显,表现为机器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理想自我的否定。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已经蕴涵了对自我认同的阐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都立足于技术对人的异化[6]。技术对人的异化体现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冲击。当人们把服务于自我的工具上升为追求目的时,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便被颠倒了。由此可见,自我认同危机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问题。正是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使得个体出现自我认同危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自我认同危机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并呈现扩大化趋势。

网络世界崇尚个性化和价值多元化,而且网络技术提供了许多占有机会,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不断追求个性风格和自我实现。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也使得个体失去了控制力,许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要素在网络空间中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权威或终极力量,个体的网络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由于虚拟身份的增加,使自我拥有了多重身份,这些虚拟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可能彼此紧密相连,又可能相互冲突,这使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变得更加复杂,无疑增加了自我把握的难度,其结果往往导致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离、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分离。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多重自我、非常规人际互动性的虚拟交往,容易造成孤独、空虚、成瘾等心理问题,使得人们自身以往积累的经验形式趋于消解,先前形成的个人早期认同心理受到冲击。这意味着个体在网络技术冲击下有可能被吞没、粉碎和倾覆,最终有可能成为焦虑的无意识的牺牲品。所有这一切,导致了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

二 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带来的问题

自我认同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建构、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的获得、自我价值的追寻。而虚拟自我认同危机恰好与以上三个方面相对应,即自我同一性的消解、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的匮乏和自我价值的丧失。

(一)自我同一性的消解

人们在网络中自由、随意地设定自我、肢解自我,在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中体验自我,在多重身份幻象中叙说自我,在现代叙事中却又无法确认真正的自我,因而,自我沉浸在持续地设定——破裂——建构的状态之中,使自我现身于所谓“脱域”状态,而“脱域”机制的发展使时间、空间无限化、空洞化,进而出现“自我整合”的困境[7]。这样,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多个“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和诸多“虚拟的自我”,或者多个相互冲突的“虚拟自我”,以至于个体没有统一的自我支配下的确定一致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当个体对“自我”反思的时候,不能把关于自己的各种观念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中,形成统一的自我观念,这就意味着对自我同一性的消解。

(二)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的匮乏

虚拟世界中个体所具有的多元分裂式的角色和身份,使得自我认同失去了稳固的基础,自我不再是与稳固的传统社会结构相一致的稳定的东西。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固定的社会地位规定了个人行为的具体细节,人们随之有了对个人角色以及所从事活动的认知。处于稳定秩序中的个体,通过其在秩序中所处的环节而获得自己的认同感和社会角色归属感。在这样一种稳固的结构中,由于每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无需为“我是谁?”、“我的同类何在?”这类问题而费心劳神。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摆脱了既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存在着多种身份认同的可能性选择,并且这些不同的认同领域和认同范畴又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冲突,个体无法确定自己群体性,无法获得对“我是谁?”这一类问题的确认,进而丧失了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

(三)自我价值的丧失

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人们经常会出现对自己否定的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找不到过去的“我”,但又建构不出理想的“我”;极力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明确自己是谁,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出现断裂。最典型的困扰在于,“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很陌生,无法接受自己、认可自己。此时角色的完整感被打碎了,对自己不理解、不满意,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甚至消极,感觉无奈、茫然,陷于一种无力的状态[8],进而出现自我认同危机。虚拟自我比现实中的自我可能更加忧虑和焦躁。这种忧虑和焦躁可能并不是由缺衣少食引起的,而常常是一种没有具体根由的焦虑状态。个体常常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价值是什么,对生活没有乐趣,常常有一种无聊感和厌倦感,个体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人生价值的危机。

三 引发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网络技术原因

从网络所具有的内部环境来看,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如虚拟性、超时空性、匿名性等,造成了现实主体对以往经验的质疑。以往经验无法为网络空间出现的新问题,如虚拟自我、新的人际互动方式、时空阻隔的突然消失等等,提供现成的答案,自我的恒常性赖以存在的因素消失了,这就使自我认同危机容易出现。从网络功能设计的角度来看,造成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多视窗功能设计

网络设计的多视窗功能是造成虚拟自我同一性消解的主要原因。部分热衷于网络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终日与电脑为伍。他们在网络上可以随时让所扮演的角色睡觉,而继续现实生活中的工作,但是他们心理上还在网络世界中并未退出。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停地在虚拟和现实中穿梭,游离在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此时自我被一分为二。接下来,在不同的视窗下,个体的心智还可以被继续分割开来。人们可以看见自己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更多。当个体从现实走到虚拟当中,进而从一个视窗跳到另一个视窗时,自我同时也将心灵的某一部分打开或关掉。视窗所带来的世界是去中心的自我,在同一个时段活在不同的世界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视窗功能设计下的虚拟生活让人们同时拥有几种平行的身份及人生。这个平行、对应的感觉促使人们将网络与现实一视同仁。网络带来的经验延伸了视窗的隐喻——好比“网虫”所说的,此刻的现实生活只是另一个视窗,因而不必再主张自我的完整与一致性,而是认为每个窗口中的自我都同样真实,并不存在相互确认的关系。[9]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形成了多重角色差异和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导致个体没有统一的自我支配下的确定一致的行为模式,不能把关于自己的各种观念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当中,这就引发了自我认同危机。

(二)网络去中心化功能设计

网站设计者往往极力调动起人们的感性欲求,甚至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扰乱了人类思维中那种察觉不到的逻辑线路。网络超文本链接功能是网络去中心化的设计之一,它往往尽可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为此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新鲜刺激,使用户的兴趣集中在某一网页界面上,随着相关链接提示不断往前走,越走越远,以至于长时间驻足某一网站而流连忘返。这是网络经营者所期望的,但对广大用户而言,却意味着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的感官沉浸,致使人们经历一种与药物致幻相似的以被动为主的经验[10]。虚拟世界向人们展示的五光十色的情欲空间具有强烈的诱惑性,需要保持理智的头脑才能清醒地鉴别。于是,理智能力薄弱者便很难抵御这种诱惑的吸引而深陷其中。在虚拟世界中,事物显得栩栩如生,相形之下日常的经验似乎干瘪不实。而一旦人们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时,就存在滑向后现代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诸如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特征,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繁衍的土壤。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功能设计,使网络世界没有中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种状态,除了容易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还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极好的借口。

结果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文·贝斯特等人所揭示的:后现代空间成功地超出了个人躯体的定位能力,使他无法借助感知来组织周围环境,无法在一个原本可以图绘的外在世界中理智地标定自身的位置[11]。这样,自我认同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三)网络游戏内容及升级模式功能设计

大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主要还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点数卡,也就是依靠用户上线时长。所以,许多网络游戏依靠耗时来迅速升级和更新装备。在线时间的长短,夺宝的先后,往往决定了能否尽快抢占领先地位,而迟一两天打到“宝”时,“宝”也许就一文不值了。巨大的投入使得网络游戏的画面非常精美。制作精细的3D画面、可以随意转换视角的360度全方位旋转设计、精致准确的人物形象、绚丽的魔法效果以及庞大的世界构造,都使这个游戏世界看似真实而又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游戏里动态光影、昼夜及气候变化、无缝衔接的庞大场景等,运算量非常大,但是因为使用了新的图形算法,游戏的流畅度丝毫未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游戏的音乐非常恢弘,多首音乐交替播放,整个音乐都充斥着神秘的色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2]。这一切设计都极力吸引玩家沉溺其中并将自我虚拟化。

沉溺其中的自我被游戏角色所代替,“我是谁”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变得十分虚幻复杂。人们带上角色的面具,幻化成游戏世界中的角色,满足着种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成就感、虚荣心乃至暴力欲望。这时候,网络沉溺者往往对网络和现实的界限感到模糊,将现实中的自我与游戏中的角色混同起来,甚至情愿认为游戏中的角色才是真的自我。而且长时间沉溺网游,会使人感到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很多网游沉溺者对这种情况采取逃避的方式,更加沉溺到网络游戏当中。他们通过虚拟的情境、一时忘我的激情,逃避现实生活中痛苦、失落、孤独、苦闷,结果只是使问题变得更严重、更复杂。而且,一旦离开网络,马上就会重新面对现实的一切危机。最终就会堕入逃避烦恼——加重烦恼——更逃避——更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进而否定自己,不愿接受自己,从而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显然,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为自我伦理的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

四 虚拟自我认同的伦理建构

当网络技术日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时,虚拟世界中的观念和规则也越来越明显地在人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很多不良网络内容所宣扬的观念和规则,使得许多人潜移默化加以接受。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将这些观念和规则从网络延伸到了现实,于是一幕幕的悲剧不断上演。不可否认,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公司抓住了人们将网络视为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寻求隐秘嗜好的途径这种心态。为了留住网民,他们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低俗化、暴力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此采取有效的对策,网络经营者也要进行自律。而只有从心灵层面着手,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寻回失落的自我。当自我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不停转换时,如何避免上瘾和沉溺?如何享受幻想带来的愉悦,而又不至于丧失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如何使自我在网络这一新的境遇中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些诉求,必须建构一种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即虚拟自我伦理。虚拟自我伦理应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自我选择原则。虽然网络提供了塑造无限多样自我的可能,但是发展哪种自我要有伦理选择。长期沉浸在不健康的虚拟自我当中,容易使人丧失是非判断标准,进而使消极的自我不断膨胀,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他人和社会也会造成危害。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在网络上以随意讲庸俗话、骗取他人感情、偷看他人或者国家的秘密信息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逐渐变得道德沦丧。所以必须依据伦理原则重建自律意识,去掉多重自我当中阴暗的、消极的自我,建构一个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自我。

其次是自我节制原则。自我伦理是疏导欲望的伦理,蕴涵着对自我的内在安宁与和谐的追求。网络技术的商业化知识权力结构,为了刺激消费而无原则地调动着人们的欲望,这就导致了网络运营商为了吸引网民,用各种根本不能带来理智能力及精神境界提升的享乐性消费,通过外在的诱导和心理暗示,使人们愈来愈陷于非自主的欲望追求和消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要维持其同一性,就必须适度放弃不正当的欲望追求和消费,做到自我节制。

第三是虚实协调原则。网络空间的匿名状态不断诱使人们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反社会行为,如非法入侵他人电脑,偷看他人邮件等,这使人们处于罪的快感和悔恨交加状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沉迷网络会导致模糊虚实,进而出现角色混乱,丧失自我的问题。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所导致的多元自我,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重点是消除自我对消极性的虚拟生活的过度依赖,并在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做出必要的协调,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总之,在这个对工具理性普遍不满的时代,自我的去中心化也引发了某种特殊的共鸣,呼应了后现代思潮。近些年来,众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都认为,虽然传统文化将一致与连贯性视为自然,但人们却常常有断裂的感觉,网络社会尤然。有人甚至认为断裂感恰恰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讨论自我的语言,能反映人们所体验到的分裂感。实际上,身份多元化有某种积极意义,它使过去在统一的身份认同状态下处于边缘地位的个体和群体获得了话语权。从自我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意义上看,网络技术使自我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了。只要正确对待,合理调控各种自我的关系,网络空间的自由化和虚拟性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创造自我的实验室,虚拟自我也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重构自我的宝贵资源。但是,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伦理建构,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

标签:;  ;  ;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_自我认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