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繁荣_生态环境论文

草原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繁荣_生态环境论文

草原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繁荣论文,生态建设论文,草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是开发大西北的切入点。本文不想全面研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只就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谈一点个人的粗浅意见。

一、大草原是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是牧民的生命线和财富源

中央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确定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为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其总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约占全国的32%。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有5200多万,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西部又是我国民族自治单位最多的地区,五个自治区都在西部,全国30个自治州中24个自治州也在西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强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好战略措施,抓准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目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高寒、荒漠、干旱、石山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由于森林、草原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荒漠化发展。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全国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我国的五大草原都在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占西部总面积的1/3。草原是祖国的绿色长城,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西行至青藏高原的北疆草原,保卫着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是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据专家们研究,认为草原的生态保护效能,可能比森林的效能还要好一些。这是因为草原的面积比森林大得多,草原植被保护着土壤沙化,又能吸水,起着防止沙尘暴发生的作用。

我国的草原大都分布在陆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东北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阿勒泰山、天山、祁连山至青藏高原是草原地区。在这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千百年来,生息劳动在这片肥美的草原上。畜牧业是牧区各族人民的主业,是广大牧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柱,是牧民的生命线、财富源。草原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繁荣和衰败,关系到牧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指出的:“这里的生态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责任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

二、草原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以及祁连山以西黄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总面积为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1.25%。自从七、八十年代以来,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退化、沙化草原面积约有137.77万平公里,点草原总面积的50.24%,并仍在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的表现是植被衰退,产草量降到五十年代的50%左右,有毒有害及劣质草滋生,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鼠虫害猖獗,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以内蒙古为例,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面积已达972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23.5%。其中,有308万公顷草原沙化,有217万公顷的固定沙地活化成为半固定沙地,有148万公顷流沙化或裸沙地,有164万公顷草原出现严重水土流失,有90万公顷草原砾石化,有45万公顷草原盐渍化。此外,属于自然状态下的草原恶劣区域还有603万公顷,两者合计为1575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38%,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4%。民歌敕勒川中描写的“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肥美草原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

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直接威胁着东北、华北、西北和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沙尘暴的频繁发生,草原生态的恶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八十年代发生了14次,九十年代竟发生了23次。目前,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每年的扩展面积还在不断加大,有四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风沙的步步紧逼,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温度升高,雨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特别是春季高温、干旱、大风对草原退化有重大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类对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盲目开垦。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草原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近十年来,仅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4省区开垦草原2900余万亩。除部分地区适宜农耕种田以外,大部分地区土地严重沙化、退化,甚至颗粒无收。已有1400余万亩被搁荒,占总开垦面积的49%。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解放以来,内蒙古经历了三次大开荒,近十年就总计开垦草原1456.27万亩,结果造成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内蒙古人民自古以来劳动生息在这块大草原上,从劳动实践中对草原生态的特点有极为深刻地认识。内蒙古草原干旱缺雨,风沙大、土层薄,不宜经营农耕,只宜经营畜牧业,这是历史经验的客观总结。有些受农耕文化熏陶的同志,不了解内蒙古草原的特点,一见芒芒大草原,就想起了开垦种粮,结果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有的专家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提出了向大草原究竟要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向大草原要粮食,结果却要来了荒漠化,失败了。无限量的要肉食,草原退化了。我认为草原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方面,所以,我们应该向大草原要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其绿色长城的作用。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养牧,发展肉、奶、皮毛等畜产品,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2.滥砍滥挖滥搂,严重破坏草原植被。近年来,由于草原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而农业人口大量盲目流入草原,进行掠夺性的滥砍滥挖滥楼,结果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乱砍滥伐胡杨、梭梭、沙棘等灌木,过度樵采,致使大量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草原失去了保护屏障。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000万亩,到80年代中期因樵采过度,已有1/3以上土地沙化。内蒙古吉兰泰镇20年来乱砍滥伐,镇周围40公里范围内的梭梭林统统被砍光,由于失去植被保护,致使吉兰泰盐场5.6万亩盐矿床有一多半被流沙埋没。

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农民涌入草原,滥挖滥采中药材,以及无序的采矿工程建设,使大面积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草原退化、沙化。1994年甘肃省因挖甘草破坏草场100万亩以上。据说,挖一车甘草会令近10亩草场变成沙丘。陕西榆林地区因开发煤矿田,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荒漠化。

在牧区,我们经常看到,在牧草稀疏的干旱草场上,一伙草原“游击队”正起劲地挖甘草、搂发菜,大草原遭到铁耙的搜刮蹂躏。每到冬春季节,临近牧区的农民涌入草场,搂草作为燃料。据说,临近牧区农民所烧柴草20%以上是从草场上搂来的,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户每年要破坏3公顷草场。每年下雨季节,数十万外地大军不顾政府禁令,成帮结队开进内蒙古大草原疯狂搂刮采掘。近几年内蒙古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据专家统计,采摘2两发菜,需要10亩草原,被搂刮过的草场,会荒芜10年没有收益。2两发菜零售价50元人民币,这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单从经济效益讲,也大大不如发展畜牧业。

3.超载过牧。超出草原承载能力的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承载能力,有些地区草场牧畜超载率为50-120%,个别地区甚至高达300%。我国草场的特点是,春季饲草严重不足,抗灾能力极低。春季牧草从返青开始即被过渡啃食,草原难以恢复生机。一方面盲目大量开垦,使草场面积缩小,另一方面无限制地发展牧畜头数,结果草场超过了承载能力,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据资料显示,目前内蒙古可利用草场面积已经比80年代中期减少了828万公顷,但是牧畜数量却在无休无止地增长着,现在已经突破6000万头(只),比80年代中期增加了2000多万头(只)。每只绵羊单位所拥有的有效草场面积50年代为3.3公顷,80年代中期为0.87公顷,目前已经降到0.42公顷。一减一增草场就受不了,出现了草场严重退化、沙化现象。

有人说,游牧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这种认识不够全面。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来说,游牧是最积极、最科学的方式。内蒙古大草原之所以保护到现在的程度,应该归功于几千年来的游牧生产方式。如果早几十年定居放牧的话,很可能就没有了现在的天然大草原。游牧,逐水草而迁徙,按季节流动放牧,一般把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这是保护草场的最科学方法。现在,内蒙古的牧区基本上都实现了定居,同时也就定牧了。每家每户分到固定的牧场,游牧是不行了。定居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进步,是好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定居与游牧的关系。有人主张实行家饲舍养,这在半农半牧区有现实性,而在纯牧区就难以实现了。因为牧区劳动力少,牲畜数量多,全靠人工种草来养活牲畜是做不到的。我的意见是应走保护草原、建设草原,定居、轮牧的“现代游牧方式”的路。

三、改善草原生态,繁荣畜牧经济

我国草原生态的现状虽不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只要提高了人们的认识,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草原生态的现状一定会得以改善,肥美的草原定会再现。在党的开发西部战略的推动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牧区经济一定会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为改善草原生态,防治草原退化,发展畜牧经济,我认为应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正确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人们认识到破坏草原生态的严重恶果,对维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深刻认识,才能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才能自觉维护草原生态和建设草原。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有专家学者提出过拯救草原的呼吁,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没有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结果没有及时制止住草原的恶化,使之继续退化、沙化,直到如今。近几年,连年不断沙尘暴的突起,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这才使人们警醒,对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有所认识。把治理生态环境作为开发大西北的切入点,是这一认识的一次“飞跃”。

提高人们对草原生态的认识,需要纠正对草原的几种错误认识。①草原是荒野,不是生产资料,开垦是开发。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草原对牧民来说是生产资料,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地,正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样,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失去了草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现代的草原是经过千百年劳动投入的草原,已经不是原始状态的原野。所以,破坏草原就是破坏牧业生产,就是损害牧民利益,就是破坏民族团结。②种粮比养畜收入高。这是一种误区,是短视行为。从眼前利益看,开垦种粮可能头一二年有点收成,但三五年后土地开始沙化。荒漠化严重的地方,粮食产量每亩才几十斤。群众形象地说,“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煮一锅”。据有关部门统计,因荒漠化造成全国草场退化20.7亿亩,每年因此少养羊5000多万只。减少牧业收入可以用数字统计,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无法用数字表达了。草原的生态效益是最高效益。我国的北方大草原,是祖国的绿色长城,维护着北京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所以,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③保护和建设草原是牧民的事,和我无关。这又是一种错误想法。草原是牧业生产对象,草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牧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毫无疑问牧民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建设草原。草原作为生态现象,不仅与牧民有利害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各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因此,党和政府应该把保护和建设草原,作为生态建设总工程的重要部分,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动员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共同保护和建设好草原。

2.严禁草原开垦,实行退耕还草,恢复草原植被。关于禁止开垦草原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几次大论战,是一个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量开垦草原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得不偿失,既破坏了草场,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年来频繁出现沙尘暴的重要根源,就是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的结果。现在,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制定严禁开垦草原的政策,严惩擅自开垦草原、破坏草原的违令者。

对已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草原植被。中央对各地防治沙化而采取的退耕还林还草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决定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因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可以遏制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面积、拓展林牧业发展空间,而且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央正在编制《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在10年内基本遏制沙化扩展趋势,30年实现人进沙退,争取到2050年,使能够治理的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3.严禁滥砍、滥挖、滥搂,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植被土层只有20公分左右,下面便是沙层,加之气候干旱,一但植被受到破坏,很难恢复。砍、挖药材,一般要挖地3尺,过后三五年,乃至十几年都恢复不了植被原貌。所以,滥砍、滥挖、滥搂对草原破坏的危害性,不次于滥垦,甚至大大超过垦荒。严禁滥砍、滥挖、滥搂草原是保护草原生态的最重要措施,政府应依有关法规严加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建设好草原。

4.严禁超载过放,实行计划养畜制度。草原面积有限,草场的载畜量有一定的负荷度。如要超载过牧,就会失去草畜平衡,出现恶性循环。当前,我国草原大大超过了承载能力,超载现象极为严重,一般都在超负荷50-120%,严重影响着畜牧经济的发展和草原生态的保护。为改善草原生态的现状,保持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严禁超载过牧,实行以草定畜、计划养畜制度,限定最高载畜量。变计划经济制度下长期实行的头数畜牧业管理制度为市场经济的效益管理制度,把保护草原生态和经济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现代生态畜牧业观念。教育牧民克服惜售思想,提高畜牧业的商品率和牲畜的出栏率,力求草畜平衡协调发展。对超过法定承载量的超载部分,可用经济杠杆加以调解,也可征收超负荷税。

5.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加快建设步伐。草原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关系到“三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1998年的特大洪水,与长江上中游草原及森林植被的破坏关系极大。内蒙古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草原的退化沙化,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更与草原的退化及广大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关系极大。草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有人说是“绿色黄金”。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建设力度,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过去,我们对草原索取多,投入少,建设草原的成效不够显著。据农业部畜牧局同志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草原建设的投入累计21亿元,平均每年1亿元,每亩仅为2分钱。这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保护和建设祖国北方绿色长城的战略要求差距太大了。加大投入,应坚持国家投资为主,因为草原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所需资金必然很大,单靠牧民和地方投入,是难以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融资途径:设立草原建设基金,争取国际援助或贷款,动员牧民投入等。

草原建设中,重点要抓好草和水两项基础建设。草是畜牧业的命根子,没有草就没有畜牧业。因此,抓草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保护天然大草原的同时,也要注意人工草地建设,将草业作为特殊产业来办,做好从牧草种子生产、播种、管理,到贮藏、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经营的一条龙经营和服务。草业生产的发展,会带动草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生态畜牧经济效益。

水是草和牲蓄生存的前提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搞好牧区的水利建设。首先要维护好现有的水利设施,教育牧民节约用水。力争使每一滴水在干旱草原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要修复好改革前建设的集体水利设施,把已停用的机械深井修复利用起来,建议政府投资在缺水草原再挖一些机械深井,以便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畜牧经济。

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草原生态。过去也制定过一些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法规,如《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面向全国的一般性规定,考虑地区特点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也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虽然有一些涉及保护生态的规定,但由于执法主体不一和部门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在解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时,总是相互扯皮,难以执行。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保护生态法,以使人们有法可依,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生态环境,力争做到草原生态永葆长青、造福人类。

标签:;  ;  ;  ;  

草原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繁荣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