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高中论文,浅议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学习较之初中,有了较大的跳跃。诸多教学中的现象表明,初中文言文学习与高中不仅产生了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现了“断层”。高中教师以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不会,语法是一问三不知。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高中教师将责任归在初中教师身上。
实际上,完全将责任推到初中老师身上,是不对的。教材文白混编、初中高中教学各自为政、功利性的教学与学习等,都使文言文教学偏离了其规律,使学生离文言素养越来越远。并且学习文言文阶段的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没有从整体上考虑文言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其连贯性、系统性不明显。本文尝试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提出衔接构想。
一、关于课程目标的衔接
1.目标“求全”也要“存异”
初中文言文课标过于简单,过分求“全面”,而忽略了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可以得到更好发展的权利。《纲要》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标依据这一点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关注其中一部分;二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义务教育是为了“求全”而“一刀切”,大家都是一样的素养,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全面”,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的特点。总目标应该允许并让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必为了“求全”,而将文言课程目标设计得过于简单,这样,也是在无视文言的生命。
因此,我们建议:课标“求全”也要“存异”,允许一部分学生向更高的文言素养发展,应当鼓励少数学生在学习上“有突破”能“冒尖”,教学目标有弹性。
2.去“混沌”而具体
目标衔接要实现阶段性与层次性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要求来安排。可这样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没有将文言文教学衔接纳入其中。
小学至初中,是学生记忆的全盛时期,完全可以让小学阶段介入文言教育。就算是从初中入门文言,课标也应当去“混沌”而具体。将含糊的“浅易文言文”分阶段定量,初中与高中的“浅易”有明显区别层次,文言文教学也能像其他“识字教学”一样有分阶段的具体目标,少一些“在初中基础上”“浅易”“了解”之类的抽象词。
3.“知识与能力”真正并存,能力下放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陷入了“科学化”的误区,存在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课标中为了改变这种“知识中心”教学,却又矫枉过正,以至于排斥语文知识。“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教师“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记诵”是初中文言唯一要求的“知识”,而且考试“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与此“薄”目标相反,高中文言目标过于“厚重”了。由入门的“薄”知识一下跳跃到“厚”目标,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也超过了高中学生的承受压力。为此应给高中文言文目标“瘦身”,将一部分能力下放至初中来培养。
二、关于教材的衔接
1.文言低龄化,加大文言比重
小学生中、高年级,可以开设文言启蒙课,类似识字教学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短小押韵的篇章,应该适当选入教材中。中学应该加大文言比重。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就提出,“要是小学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文言文,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文言低龄化,中学加大文言比重,学生在中学阶段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样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便能够接触到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拓宽广阔的阅读面,不必把文言文的不足拖到大学去完成。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中,苏教版、人教版与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只有人教版的诗文量达到60%,编排有体现文言集中教学的优势,其他选文太少,不易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台湾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量达80%。我们加大文言比重,并不是要求完全弃“白”从“言”,夸大文言地位与作用,只是希望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在夹缝中生存,而是获得其应有的重视。
2.选材内容要彰显知识
初中的教材在“为帮助理解课文,可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课标指导下,教材中少了文言知识的短文。虽然这些语言内容已存在于课文的语言构建中,正如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那是不系统、不显性的。学习课文,可以认识个别现象,却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文言知识达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所以,在文言文初学或弱感阶段,语文课本(尤其是初中)编入一些文言知识短文,引导学生知晓一点文言语法是必要的。这一点,人教版课本做得更好,除了文言文集中编单元、形成板块效应外,还适时配编文言、文化知识短文。并且课文后配编的习题也十分注重对文言文词句现象和语言规律的归纳整理和示例练习。
3.拓展经典教育
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开发适合本校教学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将经典性陶冶教育引进教学中。
经典性陶冶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可塑的年龄,以语文经典文本对其进行文化熏陶和心灵洗炼,开智励志,建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中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在大量积累经典后,内化为他们的“图式”;需要时,便会引经据典,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少有写作时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捉襟见肘。
本校列东中学据此开发了校本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学校语文、历史组的12位老师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精选出四百余条语录,按照我们校训“诚、勤、和、毅”分为修身、处世、治学、持家、明礼、交友、气节、励志八篇。初一以背诵、写硬笔书法为主,初二以心得体会为主,初三以演讲比赛为主,通过这些活动,让老师和同学更具体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经典以多种形式走进课堂,上墙壁,入广播,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衔接
1.教师要有整体观念,树立“大语文观”
要改变学生文言文积弱现象,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自己的眼界,具有前瞻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要拘囿于自己学段的教学,应关注相邻学段的文言要求,主动学习相邻阶段的教材并阅读相配套的教材。
初中教师要突破“功利性”狭隘语文教学观,不围绕应试而转,随文教授一些必备语法知识,掌握一些重点实词与特殊句式规律,这样有利于构建学生的文言图式。另外,不拘泥于课本,不固守自己阵地的那点知识,大胆选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材,为高中“举一反三”做好量的积累。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高中文言文学习才能真正“高”上去。现在的学校,多是初高中分离。其实在高中,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循环。教师熟悉从初中到高中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在实行初中到高中的循环中,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一个整体全程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喜欢文言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易忽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厌恶文言。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情感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刘凤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实践,开拓了文言文教学的新领域,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文言文的教学情境中。如《曹刿论战》——让学生当将军,让学生到古战场去“实践”一番,学生的心就和曹刿拉近了;《醉翁亭记》——给太守打分,给学生一个窗口,引导学生体验太守的乐。
只有让学生自己喜欢文言,爱文言,以学生为主体的文言文教学才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3.从诵读走向“涵泳”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学语文教学“重分析、轻吟语”,学生吟诵的工夫很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课堂上多是教师的“一言堂”与翻译而已。随着“诵读”呼声高喊,这种轻诵读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现在的课堂上,似乎很热闹,诵读之声“声声入耳”,小组读、个人读、齐读、男女分开读等多种形式出现,课堂上的“诵读”蔚为大观。我们的学生在班级授课的环境里,他们真正做到了“发之于口,入乎于心”,还是“和尚整齐地念经”,却始终是“有口无心”?我们似乎陷入了对诵读的误解。诵读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应只是像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摇头晃脑”,而应走向涵泳。
重视诵读并不意味着一味呆读、傻读,重拾传统也不意味师古、拟古,而是传承、创新。检测学生是否获得阅读体验,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结合课文,写一些感受或心得体会,选取小而巧的角度指导学生写文学短评。如本校林元梅老师在教授《小石潭记》时,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感受到文章融情于景的美,以“小石潭之美,美在______”为题写文学短评。在写作前引导学生发现小石潭之美,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之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评价彰显高中的“选拔”性
文言评价存在模式单一、标准不一、功利化、主体异化等现象,但考试的模式在目前教育制度下难以变更,要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高中的“选拔”性。
近年来,“课内+课外”的形式,用相关性大的阅读材料,立足课内又延伸课外,阅读难度相对降低,考查具有可信度。这样的形式,利于学生重视课内经典文章的学习,又利于“课标”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得到较好的落实。作为比较阅读的课外选文,多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的神话、寓言、人物传记、名人故事等短文或片段,其难易度符合“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标要求。2009年三明语文中考试卷,选用了课内《陋室铭》与其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陆游筑书巢》,考题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另外,可以增加诗歌鉴赏的附加题。这样在不损害义务的基础上,增设诗歌鉴赏部分的简单附加题,在“选拔”与“义务”之间达到平衡。
为了增加中考的信度,更好地做到初高中语文衔接,有必要让高中教师参与初中中考试题的编制。高中教师的参与,让学生与老师明确高中需要的知识能力,有一个更好的导向。同时,这样的交流,高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初中学段的学情与教法。
要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在各学段要将文言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相结合,发展在本阶段应当形成的文言素养与语感。明确文言教学的目标与层次,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合理衔接,有利于普及高中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条龙的实现,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标签:文言特殊句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