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论文_刘光淑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论文_刘光淑

刘光淑(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百节溪小学 四川 宣汉 636100)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108-02

一、明确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是: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2、扩大语文视野,拓宽认知领域。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

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掌握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性质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活动课具有以下性质:

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

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

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机械的重复,而是它的引伸与发展。

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

自主性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

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研究小学语文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语文史话课。如语文故事会、语文名家事迹介绍、语文读书会等。

趣味语文课。如语文游艺、语文谜语、趣题讨论、语文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如阅读技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语言规律、语言变换、辩论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如配合语文课制作教具学具、参观访问、办语文墙服、商店服务与语文有关的创造发明等。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语文的方法与技巧。

四、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语文活动课同样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包括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2、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通过放手让学生实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中萌芽,并且实践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3、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

4、活动结束后设计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创新意识。

在活动结束后适当引入开放性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解决好两个矛盾

1、解决好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有一部分学生是极其喜爱语文的,哪怕有升学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对这些孩子来说,热爱语文是首要的学习动力源泉。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喜欢语文的,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厌恶语文,一听到语文就头疼的。对这些学生来说,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教师的赞扬以及满足升级、升学的要求等,则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动力。遵循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原则,对那些不喜欢语文的孩子,教师应该表示宽容和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一个能够容忍他在语文课上看漫画书、开小差的教师,就其一生来说,是他的幸还是不幸呢?若因教师的宽容和放任,儿童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等长大成人以后一事无成,他对这样的教师是心存感激,还是心怀怨言呢?但是,反过来,如果教师对孩子实施强迫性的教育,致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怀疑他们自己的能力,对语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这又岂不是得不偿失?而恰恰语文活动课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不管是喜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对活动都是很感兴趣的,都是乐于参加的。

2、解决好大众语文教育与精英语文教育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学生的发展利益。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语文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语文教育和精英语文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语文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语文意义下的语文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语文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语文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美国,大众语文教育和精英语文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这也就是所谓的“语文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语文地思考的教育观念。大众语文教育需要活动课,精英教育更要活动课。活动课刚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六、 建立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的评估体系

小学语文活动课评估要考查: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活动课教学目标之一。活动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真专研,努力探索,总结经验,上好每一节活动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刘光淑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论文_刘光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