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论文

徐州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论文

徐州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

朱鹏羽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 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是产业空间集聚,实现区域资源集中配置、高效利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产城融合、改善产业结构、吸纳就业的功能。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区不能仅仅是同类企业的简单聚集,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更好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在调查分析了徐州市产业集聚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区位优势,提出徐州建设高水平集聚区的若干对策,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区进行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促进徐州市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 产业集聚区;对策;高水平;转型升级

一、引言

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以产业空间集聚为重要特征的特殊经济区域,自其诞生以来既在促进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聚集溢出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集聚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早阐述了这一现象。产业集聚以产业的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可以定义为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资源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文献中出现了产业集群、新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园、科创区、块状经济等概念。笔者认为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均可包含在产业集聚区这一宽泛的概念范畴内,区内的产业类型可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是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区域。

二、徐州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纵观徐州这些年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史,产业集聚区数量持续增加,规模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共有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2017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25位,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14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居49位。

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但是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集聚区要迈入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因此,徐州要重视推动开发园区进行提档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水平和层次,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完善功能设施配套,促进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园区体系。这不仅是徐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1.推动总体规划设计,明确功能定位并进行整合

根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三类,“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在每一具体场合都必须考虑其最优组合”[11]。

徐州各区、县进行产业集聚区规划时各自为政,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带来部分产业集聚区定位重叠、相互竞争的结果;还有部分园区在开发阶段功能定位不明确,造成集聚区内企业多而杂,小而散,无法有效构筑竞争优势。

2.主导产业不明晰,无法集中资源打造龙头企业

由表3可知,平茬高度10cm和15cm两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平茬高度20cm和5cm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平茬高度10cm和15cm两处理效果最佳。

3.区内企业关联度不高,集聚效应不强

Analyzed metabolic changes in patient groups are shown in Table 3.

呈现译本乃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实践结果,呈现译本的可接受程度取决于译者交互隐形的程度。随着交互层次的梯升,译者完成三级交互后自身最终消解于理解场和阐释场,这正是译者隐形的本质所在。随着翻译研究向多领域、跨学科不断发展,借助哲学视角全面解读译者隐形的内涵,明确其衡量译本呈现及效果的尺度价值,从而避免因译者认知偏差而过度显形所造成的译本失真呈现。

4.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过滤与滴头抗堵新技术模式是在含沙量不大于3.0 kg/m3且滴灌带为一年用条件下,采用一级过滤模式:即在滴灌首部泵前安装低压旋转网式过滤器,过滤大颗粒泥沙与杂质。通过筛选出的适宜灌水器,将大部分细颗粒泥沙随滴头出水排入到田间。沉积在毛管内的泥沙在灌水结束后,通过毛管尾端的辅助冲洗支管进行定时冲洗,冲洗水量占灌溉水量的1.0%~1.7%。

对表1中12种不同尺寸的圆筒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其中,装药RDX利用JWL状态方程式(25)描述。RDX装药的状态方程材料参数如表2所列。模拟计算得到的碎片速度时程曲线,如图4所示。

四、徐州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对策

1.产业集聚区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重叠

总体规划设计是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前提。总体规划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要把 “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等思想贯穿高水平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准确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并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重新布局。

部分产业集聚区没有选择适合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或者主导产业不明晰,在建设和招商引资阶段没有统一筛选标准,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入驻园区,快速扩容的背景下导致园区无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1)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按照徐州市委、市政府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统筹设计、高规格编制全市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淮海经济区建设等机遇,利用好徐州市产业、人力、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市场合作,并积极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同时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推动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

产业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没有根据主导产业特点,建设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配套设施,园区综合服务能力较差。二是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园区,无法为企业提供数据处理等延伸服务,园区管理效率较低。

(2)优化园区布局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高质建设、差别发展”的思路,科学划分全市的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重大项目,以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带动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促进产城融合,例如郑州市将原有的 90 多个产业集聚区整合成了 45 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对徐州市现有的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进行摸底调查,重新进行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对地域相近、功能类似、产业雷同以及效益低、差的园区进行撤并和整合。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支撑力强的产业集聚区,持续增强各级各类园区的功能和承载能力,鼓励园区之间开展各种形式联合办园或联合开发。

徐州市现有的产业园区中,大部分是依靠政府主导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缺乏产业集聚区自发形成所具备的众多优势,另外在园区后续发展中多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等问题,区内部分企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创新能力缺失即产业集聚区水平较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造成区内产业集而不聚,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目前徐州产业集聚区仍存在着粗放型发展、低层次竞争模式不可持续、竞争力较弱且园区开发质量参差不齐、资源集约度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效应不强等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足优势产业,发展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应该对集聚区内的原有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要因地制宜,结合徐州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除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外,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环境变革这一机遇,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现有产业集聚区可以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从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选择1个~2个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徐州应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所选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形成优化与淘汰机制。之后集中各区优势资源做大做强1个~2个百亿级重点产业,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集群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建造一批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综合采用项目准入、简化审批、税收优惠、统一服务等多种手段,统筹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按照主导产业规划集中布局,提升对重大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3.强化产业集聚导向,加强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

国内外成功的产业集聚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入住园区的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区、中国北京的中关村高新技术园等。产业集聚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园区影响力,然后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如上下游配套生产企业,能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或技能、产品互补性强的相关企业,发展成熟的产业链条,促使产业集聚区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的集群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获得较快发展。

二次电缆出线的护套采用直线布置,如图2(a)所示,且二次端子盒在电缆出口处未采取封堵措施,如图2(b),导致雨水沿二次电缆护套进入二次接线盒,接线盒内的CT端子引出处也未采取封堵措施,如图2(c),导致雨水从接线盒进入CT箱体内部。

4.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园区

产业集聚区的高水平发展还要依托高水平管理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园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强化监督,增强服务意识,创造一流的招商营商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咨询和中介服务、物流仓储、电子商务、检验检测、技术合作研发等综合配套设施,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监察等“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来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打造智慧产业园,这可以使园区的管理者、经营者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主服务和良性互动,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高效、快捷;同时在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利用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软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物流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延伸,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牛力娟.我国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协调创新发展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8,(10).

[2]原白云,张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1).

[3]陈艳玲.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提质转型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6,(9).

[4]李朝英.哈尔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9,(3).

[5]李子豪.提升清远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

[6]许萍,赵永乐.城市更新背景下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3).

[7]田艳丽.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注] 基金项目:2019年度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19XSM-012)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29-0123-02

作者简介:

朱鹏羽,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标签:;  ;  ;  ;  ;  

徐州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