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商品化:实现障碍和创新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路径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1X(2003)06-0012-0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科技力量或科技优势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各种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要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被实际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必须由潜在的、虚拟的、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而如何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国家科技部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这无疑是对科技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一、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分析
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也就是把潜在的、虚拟的、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以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包含着科技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科技成果吸收体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环节,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有赖于上述三者及其之间的正常运行。而我国正是在这些环节上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一)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我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再加上长期实行科学研究与经济生活彼此分离的单一计划体制,大部分科研机构游离于市场和企业之外,致使相当多的科研人员的研究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为生产单位解决急需的实际技术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比较习惯于国家拨给研究经费、下达研究项目,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研究,以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为目标的科研模式,对技术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了解,致使科技成果本身与生产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相脱节,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科技成果要广泛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在科技投入的方向上,由于长期重研究、轻开发,从国家到基层科研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对第一生产力实现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投入一直偏低,中试基地、中试车间、各类技术孵化器数量太少,布局也不尽合理。因此,它们难以起到科研成果与第一生产力最终实现之间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二)技术市场宏观失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商品结构比例失调
技术市场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的中介环节,对于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极为迅速,已初具规模。但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技术市场的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成果的交易风险较大。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贸易服务的中介组织,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有些中介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也不够规范,严重影响了中介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我国现阶段技术商品结构的配置比例失调,造成低水平技术成果转让过剩而高水平科技成果又难以商品化的困难局面。虽然近年来高层次技术商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但与国际技术贸易中出现的纯软件化和高技术化趋势相距甚远。这种状况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技术市场的信誉,增加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的困难和阻力。
(三)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疲软,科技成果吸收能力薄弱
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使得大部分企业无需技术创新也能生存发展,甚至获得巨额利润,企业自然不会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的第一选择。时至今日,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轻视技术进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资产增值,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企业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科技开发费用已占销售额的5%-10%,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高达25%以上。但在我国,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不少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不少企业既缺乏对于行业前沿科技信息的捕捉力、接受力和消化力,也缺乏对于行业前沿技术的跟踪、突破与创新的经济能力;更缺乏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的经验。据有关部门对我国6800个大中型企业技术需求状况的调查,有迫切需求的仅占10%,有需求但不迫切的占70%,其余的20%则基本没有需求。其次,现行的企业考核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依据科技进步的内在约束机制。同时,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短缺,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经济实力。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资源作为保证,特别是技术开发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企业能否提供足够的资金,直接关系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持别是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负债率较高,对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尽管企业留利水平已有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税、费、集、摊”以及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压力,难以对技术进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据调查,多达72%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经费短缺是影响企业技术吸收与创新的第一位因素。
二、加快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在科学技术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商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地完成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少部分工作,大部分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科研单位缺乏独立完成科技成果商品化所必需的条件:一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和市场的结合点;二是由于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科研单位多数不具备批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商品化所必需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缺乏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三是缺乏为科技成果商品化所必需的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科研单位要继续转变观念,增强参与经济、进入市场的意识,大力进行体制创新,以内部机制的根本转变为重点,真正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在对内部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同时,实行人事、分配等重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研单位只有把解决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才能研制出对生产单位技术进步有效的科研成果,并使科技成果适销对路,把第一生产力实现的前提转化为有利条件。
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课题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员考核、晋升指标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参与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开发项目。要采用科技推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的转化策略,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从科研课题立项开始就瞄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既有实用价值又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
要努力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这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佳途径。只有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信息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商品化的创新优势;只有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于科学研究的专门知识和探索精神,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技资源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效整合;也只有把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行业前沿技术信息的捕捉力与技术难点的突破力,与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基金。国家的重要科技计划,应从计划总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风险基金,专用于支持重要技术研究开发成果的后续转化及向工农业生产应用的延伸。吸收、集中社会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信用社等。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开办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业务,并注意利用国际资本。
要努力构建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巩固和发展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发人才资源的政策成果,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定期对创新型人员资源的开发工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总结评估,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整顿技术市场,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科技成果商品化,对经济生产来说,就是要求建立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而对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生产来说,则是要求实现科学研究开发的商品化管理。通过组织、引导、活跃技术市场,促进新技术成果的交易活动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以商品形态进入市场,一方面因加快科技成果的物化速度而提高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节在科技系统运行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广科技成果的单一方式,使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应用都为社会生产需要所决定,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成功率。
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对技术市场依法加强管理,确保其健康运行和有序发展。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对技术市场实行归口管理,工商、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技术市场和技术合同的监督、检查,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实现技术交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并依据国家有关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和科教政策,正确引导技术商品的开发与交易,推动技术交易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通过建立畅通的技术供求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引导科研单位把技术力量投向社会需要的方向,使生产企业更多地了解科技商品的信息与发展趋势,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要积极开拓技术市场新领域,挖掘潜在市场。例如,可从企业的改造和改建、扩建中寻找市场,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寻找市场,开辟社会科学技术(心理测试、社会结构分析、劳动就业结构分析、智力开发、档案管理技术、情报检索技术等)市场,开展农业方面的综合技术服务,向第三产业开发技术市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资料库和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制度,并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给予必要的奖励。
要逐步实现技术市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密切与国际技术市场的联系,注意扩大技术输出的规模和地域,形成国内外相互沟通,技术输出与技术引进并举的大循环技术市场运行机制。
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扶持中介组织的发展,形成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经营管理、风险资本、人才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快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活动尤其是创新咨询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这是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根本方向。
(三)创造良好环境,激励有效科技需求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战场,企业对科技进步的有效需求是决定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必须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把宏观科技发展规划同国民经济计划和行业发展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国民经济计划由围绕速度这个支点逐步转移到速度和集约化程度这两个支点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而这种支撑服务体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靠市场的推动而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对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将成为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引导政策和科学合理的企业成绩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企业内外约束机制,防止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举措,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使企业之间形成比技术、比质量、比品牌、比市场的良好氛围。对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在信贷、价格、税收上予以优惠或加以限制,对落后产品或生产工艺的淘汰,要有明确的期限,提高技术进步对企业的比较利益;要严格约束企业通过非技术手段的获利行为,要造成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不依靠技术进步,企业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以生存。
要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真正建立—个既有政府拨款,又有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要适当提高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留利水平,增加技术进步的经费比例,以改善企业内部技术进步资金短缺的现状。国家银行应在贷款利率、还贷期限等方面,对新技术开发给予优惠。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还可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发行股票、搞股份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并给企业经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补助金制度,对高新技术产品试验的中试费、试制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费及有关成果转化项目优惠贷款的贴息予以补助。
要采取多方位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大力普及职工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坚决克服一些企业中存在着的科技人员短缺而人才又大量浪费、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不断提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人的因素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