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与产业服务业投资策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三农”与产业服务业投资策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业投入方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三农论文,服务业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服务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水平更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越1000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也进入到二、三产业转换替代期。在目前我国服务业平均发展水平偏低的背景下,未来20年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体制效应的释放,将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服务业将进入加速扩张的轨道。

本文所要研究的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指的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社会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简单说就是以产业用户为服务对象的产业服务(下文不做特别说明的“产业服务”即“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产业服务体系是指服务于各生产行业或部门的服务网络,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然产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生产部门,且这些部门对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为了进行再生产,可见产业服务业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而经济体系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应该说是一个乘数效应很强的服务行业。

就发展而言,产业服务体系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并不断社会化、专业化的。纵观世界各国产业服务发展史,产业服务体系都是随着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健全和完善的。正因为如此,至今“产业服务”在世界上仍无统一的涵界。且各种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也各有不同。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用“支持服务”涵盖了“农业服务”和“工业服务”,泛指由服务部门向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劳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美国的“产业服务”则专指为生产阶段提供产中服务;而澳大利亚隶属于“产业服务”中的“农村服务”,除了包括为农业生产和流通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外,还包括了农村旅游服务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在我国,一直没有引入“产业服务”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所以在这一行业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始终缺乏系统性和有序性。同样,在服务业的计量统计中对应口径的缺乏也造成了国际横向比较的困难。

从广义上讲,随着社会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发展,生产部门内部不仅会分化出越来越多的环节和部门,而且各环节和部门彼此衔接的紧密度也将不断提升,组成一个包括生产要素供应、技术支持、产品制造、产品收购、通讯协调、储运加工、分拣包装和最终产品销售各环节在内的统一的有机体,即所谓一体化生产体系。从这个角度讲,产业服务体系所包涵的内容就是在这一综合体内除了直接生产环节以外的各个环节。

在我国,随着经济专业化、生产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产业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与工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对应,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却由于投资的局限和体制的约束,发展缓慢且出现了一定的扭曲,逐步成为了制约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富裕化的一大瓶颈。随着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正式确立为近期的工作重点,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具有了比原来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此可见,面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和新兴工业化路线,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和提升投资效益强化我国产业服务业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发展现状、既存问题、发展战略、政策对策等方面对面向“三农”和工业服务的产业服务体系的投资和建设作系统研究。

一、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体系即产业服务体系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资料,所以对我国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定位,我们只能参照上文对产业服务体系的涵界,将其大致看作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五大服务行业板块的总和,依据对上述服务业板块的官方统计资料,概述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规模

衡量产业服务业发展规模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静态指标即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另一个是动态指标即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快慢。如下表所示,1999年以来,我国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尽管连年上升,年度增长速度在多数年份也高于同期GDP和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但其经济规模却始终处于GDP12.2%-13.2%的狭窄区间内,只能说是在较低的总体发展水平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表1 1999年以来我国产业服务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GDP第一、二产业 产业服务业

增加值 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占GDP比重%

19999406.5 16.09 6926.2 17.09 1091.7815.25

12.16

2000 6578

9.69 3976.8 8.38 1004.8312.18

12.43

20013882.6

5.21 1737.8 3.38

534.95 5.78

12.50

20023722.26 4.75 1858.07 3.49

609.72 6.23

12.68

20037374.74 8.99 4533.73 8.24 1406.5913.52

13.2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我国产业服务体系的结构变动

由于产业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存在着紧密关系。近几年来,在我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形成的背景下,产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社会消费热点转换的关系增强。如邮电通信行业的业务增加值增长明显,占GDP的比重也稳步提高,而远离消费品市场的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份额开始下降。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三是部分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效果,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2003年增长迅速,而略显过热的金融、保险业比重有所降低。

表2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及比重(单位:%)

行业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增长比重 增长比重 增长 比重 增长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 11.7 2.07 3 2.03 6.3 2.08 13.4 2.06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7 2.584.1 2.78 6.2 3.12 0.7 3.08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4.828.17 528.86 5.629.35229.56

邮电通信业

17.518.35

20.416.96 20.113.51 27.412.60

金融、保险业 6.443.416.544.05 4.846.49 4.947.81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7.4 5.436.9 5.32 10.5 5.45 10.8 4.88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当然,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起点低,又没有经历过像第二产业那样的大规模资本技术引进过程,因此目前服务业发展的层次较低,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投资结构来看,在我国产业服务业投资中,国有投资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随着一部分竞争性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的放松和中小企业股份制进程的加快,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与2000年相比,2004年国有经济投资占产业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而股份制经济投资则上升了12个多百分点。但相对于目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33.6%的国有投资比例,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滞后。

表3 不同所有制经济产业服务业投资结构比较(%)

年份

2004年2000年

合计 100

100

国有经济

49.19 53.39

集体经济8.25 10.36

个体经济

19.20 20.46

联营经济0.23 0.63

股份制经济 16.83 4.62

外商投资经济1.94 5.40

港澳台投资经济 3.91 4.26

其他经济0.45 0.88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三)我国产业服务体系的就业吸纳

服务业内部行业较多,劳动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并存,因而能够容纳各种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十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年均为3.03%,远高于第一产业(0.06%)和第二产业(0.48%)的水平。产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年均就业增长率为0.81%,尽管就业吸纳能力远远低于服务业平均水平,但同样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可以列入高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

在1997-2003年间,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下降了1.6个百分点,产业服务业仅下降了0.1个百分点,可见其具有高稳定的就业吸纳能力。另据统计,2003年以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人员比上年大约减少了135.3万人。这表明,传统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衰退,而产业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却呈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态势——当然,这一态势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目前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满足这些服务行业的要求,但是即便如此,产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二、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的产业服务体系在1999年之后获得了比较平稳的发展,无论是行业结构还是投资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就业吸纳能力也表现出了稳定的态势和良好的前景。然而,我国产业服务体系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内部结构能否适应我国生产体系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能否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最终决定我国对产业服务业的投资决策。

(一)总量不足,就业吸纳能力有待提升

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连年上升;但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产业服务业的经济规模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普遍低于一些发展阶段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估算,2000年全球产业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27%,其中,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8%,中等收入国家为26%,高收入国家为31%。而我国的产出比重经过连年增长之后也仅为13.2%,距离中低收入国家1980年的水平尚有差距。

从中低收入国家产业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例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这一特点中可以看出,产业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其加速发展期往往出现在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显然,我国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遵循这一国际发展规律,在理论上应该进入加速发展的时候却陷入长达数年的低位调整之中。可见,在影响产业服务业的众多因素中,来自政策、体制、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约束要比单纯的宏观经济约束大得多。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GDP与我国最为接近的菲律宾、乌克兰等国产业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我国的事实中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表4 从业人员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单位:万人,%)

从业 第一比第二 比 第三

比 产业比

人员 产业例产业 例 产业

例 服务业

2003

73025 36513 50.00 16284 22.3020228 27.70 2643 3.62

2002

72085 36043 50.00 16219 22.5019823 27.50 2640 3.66

2001

71394 35768 50.10 16421 23.0019205 26.90 2632 3.69

2000

70637 35177 49.80 16600 23.5018860 26.70 2680 3.69

1999

69820 34840 49.90 16547 23.7018432 2640 2685 3.85

1998

68950 34820 50.50 16203 23.5017927 26.00 2617 3.80

1997

68065 35530 52.20 15655 23.0016880 24.80 2535 3.7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经济规模总量有限的前提下,我国产业服务业作为就业吸纳的主渠道,其职能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相关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目前我国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仅达到3.6%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表5 不同收入国家产业服务业比重(单位:%)

年份 1980年 1998年2000年

全世界 24 2627

低收入国家 13 1618

中等收入国家

20 2426

高收入国家 26 2931

与我国经济接近国家

印度

16 2021

菲律宾 16 2223

印度尼西亚 15 1615

乌克兰 13 2120

智利

24 252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1999、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按照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估算,1997年七个最发达国家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9.3%,美国和加拿大为31.6%,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2%-30%之间,亚洲的韩国、日本分别为24.8%和26.5%。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比我国高出近十倍。而且在这些国家中,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普遍高于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产业服务业在就业中的作用明显大于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单位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带来的就业人数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增反减的不正常现象。

表6 发达国家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单位:%)

年份1987年 1907年增长

OECD国家 - 27.6 -

欧盟27.5 28.0 4.3

美国30.1 31.6 3.5

法国26.7 30.1 7.7

德国23.8 25.9 4.8

日本24.9 26.5 3.7

韩国19.6 24.8 3.7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8、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如果说与上述国家具有不可比性,那么同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由于缺乏相应数据,我们只好采用联合国公布的各国男性、女性占各自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服务业就业的男性占男性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都在15%以上,在产业服务业就业的女性占女性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高的达到30%以上,低的也普遍超过了1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产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都明显高于我国产业服务业3.6%左右的总体就业比重。

表7 1999年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服务业就业情况(%)

国家

在产业服务业就为的男性占男性总就

在产业服务业就业的女性占女性总就

业人数的比重

业人数的比重

马来西亚19.7

24.9

菲律宾 15.4

26.1

印度尼西亚 17.2

18.1

捷克20.7

29.5

阿根廷 28.0

38.3

巴西20.6

30.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服务业从“数量”到“素质”与国外平均水平都存在明显差距,即使在我国广义服务行业当中,也属于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通过扩大产业服务业总量经济规模来适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优化产业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来强化第三产业“劳动力蓄水池”功能的目标,就必须尽快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二)布局失当,结构有待优化

我国产业服务业除了在总量经济规模和就业吸纳能力方面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外,在内部结构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具体表现在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等多个层面。

1、行业结构不合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服务业在行业结构方面的改善明显滞后,即传统产业服务业比重高而知识技术型的新型产业服务业比重低。OECD国家将产业服务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运输、仓储和通讯业;第二类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第三类包括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业。1998年,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务服务等现代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最大,平均达到49.2%;运输、仓储和通讯业等传统产业服务部门次之,平均为35%左右;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业比重最小,平均为15%左右。由于我国对产业服务业可操作的统计口径与OECD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只能进行大致的横向对比。从以上三大产业服务类别的比较结果看,2003年我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的比重为43.41%,比OECD国家低近6个百分点;而属于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则比OECD国家高出11个百分点左右;而最代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业在我国只占5%左右的份额,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应该说,我国产业服务业与社会产业体系发展的关联度还比较低。

表8 中国与OECD国家产业服务业结构对比(单位:%)

行业 OECD 行业 中国

运输、仓储和通讯 35.4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46.5

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 49.2 金融保险房地产43.4

科技教育社会服务及其他

15.4 教育、科技、社会服务

5.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2、所有制结构垄断严重

近10年来,国际上对服务业的管制整体上正在由严格管制转向中等管制,然后再到低度管制。对于竞争性的行业,一般管制改革的过程是由严格管制到中等管制,然后到完全低度管制;对于非竞争性的行业,在部分国家继续保持严格管制的同时,少量国家已过渡到采用中等或低度管制政策。相对于国际上的放松潮流,目前我国产业服务业的国家垄断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银行、电信、保险、民航、铁路等产业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主要由政府控制。如果以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超过50%作为垄断与否的标准,那么在我国产业服务业中,几乎不存在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服务业仍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投资主体结构的一头独大,严重限制了我国产业服务的活力。

表9 2003年产业服务业不同所有制分行业投资比重(单位:%)

类别

国有 集体 联营经济

股份制外商投资

港澳台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92.045.65

0.02 2.25 0 0.0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81.974.71

0.03 8.08

2.16 3.06

金融、保险业

72.28

13.99

0.13 13.09

0.37 0.14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83.743.16

0.08 12.03

0.83 0.17

其他行业

45.68

45.00

0.62 7.45

0.31 0.9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3、区域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产业服务体系的地区差别较大,发展极不平衡。毋庸置疑,在投资规模、产业化程度和就业吸纳能力等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除此之外,由于投资的非均衡,经济水平不同的区域在产业服务业特别是农业服务业发育程度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失衡,具体表现在:

(1)产业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起主导作用的是经营性服务经济组织,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只能算配合部门。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起主导作用则是有关经济技术部门或非经营性服务经济组织,经营性服务经济组织非常有限。广大中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其中大部分地区是由非经营性服务经济组织起主导作用,并与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和经营性服务经济组织相结合,但也有相当多地区仍然是有关经济技术部门起主导作用。

(2)产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具备系列服务的能力,并开始形成综合配套服务的能力,因而可以提供系列服务乃至综合配套服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迫切要求提供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急需的服务项目,其中多属于产前、产中的服务内容。而在广大中等发达地区,产业体系要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但突出要求解决产后加工及流通服务。

(3)产业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式存在某些差异。现阶段,中国产业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式大体上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直接提供服务,通常适用于直接面对产业用户的市场化服务企业;第二类是间接提供服务,通常适用于不是直接面对产业用户,而是提供服务条件的行政性服务组织;第三类是协调性服务,即服务组织本身无力或不宜向农户直接提供某些服务,而是通过组织协调把来自自身以外的准直接服务提供给产业用户。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直接服务的方式;经济不发达地区,服务方式则是以协调性服务为主,以直接服务为辅;广大中等发达地区,服务方式以直接服务为主,以协调性服务为辅。

(三)供需失衡,投资力度须加大

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利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可以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40%,2010-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4.83%,2015-202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3.90%。到2010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3.88%,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将达到4.81%。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6.43%,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将达到5.80%,在2010年的基础上又将提高2.6和1.0个百分点。

然而,上述增长情况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生产体系对产业服务的需求。可以说,即使按照我国正常的发展速度,上述预测结果离保证经济体系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也会出现不断拉大的缺口。而在未来十年之内,我国还将出现如下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推动产业服务需求的高速扩大,从而将进一步加剧产业服务的供需失衡。

1、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以GDP作为衡量标准,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目前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产业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26%,比我们目前3.6%的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如果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国际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第一产业增速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规律基本吻合,那么随着工农业生产向现代生产方式过渡,分工越来越细,服务的外部化将成为大势所趋。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在我国很可能形成向20%靠拢的需求压力。

2、体制改革效应的释放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起步时期,产业服务业的年均增速在大多数年份高于GDP增速。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政府对产业服务业的管制紧缩,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此产业服务业发展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年均增长速度甚至慢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有关国际经验表明,产业服务业和公用事业的自由化是提高行业生产力、降低服务成本的有效手段。据估计,通过相关的改革,近年来OECD国家(除美国外)的总要素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5%-3.5%不等,其中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电信行业的总要素生产力更是因其成功的法规改革而相应提高了40%。随着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放松服务业管制和市场准入,产业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可能因此而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3、城市化带来的需求增长

目前我国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城镇工业企业来支撑的,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中70%以上的份额是由236个地级以上城市创造的。按照我国的城市化战略,今后20年,城镇化率每年将提高大约1个百分点,到2020将达到60%左右,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服务用户群体将持续扩大。另外,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通讯、邮电、科教等一些新型的产业服务部门也将渗透到城市生活之中,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此时加大对新型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面向“三农”和工业的服务体系的投资战略定位

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产业服务体系投资的效益,就一定要将有限的投资用于最需要改善的投资领域,从框架上整合产业服务体系的内部结构,从而调动产业服务体系内部的增长因素,将其增长引入到高效率的快行线。

(一)产业服务体系投资目标的战略定位

在我国现有产业服务体系中,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服务体系和工业服务体系两大板块。无论从发展水平、发展迫切性,还是从发展层次来看,两者都存在较大分化,因此国家在制定产业服务体系投资战略时,不应该对工农业服务体系制定相同的发展目标,也不能适用相同的投资力度。具体而言,对产业服务体系的投资目标可作如下战略定位:

1、全面加大农业服务体系投资力度,适应“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要求

鉴于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基础薄弱,在农业服务体系投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投资项目以服务为宗旨,而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经营要在服务指导下进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经营应当服从于服务。二是坚持投资项目的市场导向,即引导和组织广大农业生产者有效地进入市场,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坚持投资项目的科技推广价值,即新投资的农业服务体系要贯彻科

教兴农的方针,推广优良品种,普及先进技术,采用科学方法,引导传统农业走上科技农业轨道。四是坚持投资项目的效益中心,即坚持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并强调服务对象的效益与服务组织的效益两者的统一。

2、强化产业服务体系投资效益,适应中国国情,提高组织结构效率

优化产业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要求,建立一种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产业体系。据此目标,国家对产业服务业的投资首先应当构建有效的务体系组织结构,概括而言就是:以多种经济成分的经营性组织为基础,以有关经济技部门为依托,以产业用户自办服务组织为补充,借助国家投资,优化三个方面比例关系和协同关系,形成能够体现现阶段中国国情的产业服务体系组织结构。

3、提高投资的先导性和关联度,引导产业服务结构升级,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

要提高产业服务体系的投资效益,还应当优化投资领域的选择。对工业服务业的投资,向服务于先导性产业的服务业倾斜,配合国家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服务业结构优化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资,要强调通过构建先导性的市场化的农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社会分工向农业产前、产两个领域拓展,使农业生产过程的某些职能分解出来,以此逐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以此来带动农业生产的优化。

对中国产业服务体系的投资还要强调关联度,以此推动整个产业服务体系逐步趋向于一体化和产业化。一体化就是要使生产本身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结为一体,实现共同经营和发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国家在对产业服务业投资的过程中,就应当有意识的提高投资的关联度,突出对一体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对民间的一体化服务投资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产业服务体系投资的结构模式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对产业服务业投资的一大战略目标定位为“强化产业服务体系投资效益,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同时,投资结构的优化,最终也是为了优化服务体系的结构,改善产业服务业分散而非均衡的发展状况。可见,要提高产业服务体系投资效益,选择适当的投资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行业结构模式

投资的行业结构选择,既要有意识地提升产业服务业的层次,又要充分发挥产业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总的结构模式应当是变动的复合结构,即传统产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服务业并举的结构模式。其主要根据是:

第一,是我国产业服务业结构跨度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需要发展的产业服务业跨越了整个工农业生产体系的各个发展阶段,其结构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工兼垂直分工属性。因而我国在产业服务业的投资方面,既要强调迎头赶上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又要强调肩负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的重任。

第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经济不发达,传统产业服务业仍占很大比重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对产业服务业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相适应,还要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另外,目前产业服务业中新兴产业虽正处于上升阶段,但还没有成为主体,因此投资不能完全一边倒,而应当采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的模式。

第三,是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生产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产业用户对产业服务的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农户为代表的低层次产业服务用户;二是以传统工农业企业为代表中层次产业服务用户;三是以新兴工业企业为代表的高层次产业服务用户。为了平稳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效促进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对产业服务业的投资必然是多层次的。

第四,是由服务产业结构发展及其演进规律所决定的。服务业的发展遵循这样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内部由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发展,由生活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发展,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发展,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化向高级化逐渐演进。每发展一步,都标志着服务业范围的扩大、功能的完善和服务方式的复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要推进产业服务结构的高级化,单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很容易形成投资泡沫;唯有先强化传统产业服务业基础,才可能有步骤地向现代新兴产业服务业过渡。

总之,现阶段对产业服务业的投资既要强化传统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保持和发挥其推动经济增长及吸纳劳动力的职能;又要采取导向性的政策,推动高层次和新兴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2、地区结构模式

投资的地区结构,要突出地区合理分工协作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各个地区产业服务业的投资,应当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对于处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的地区,产业服务业投资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不应完全一致,而应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通过发展产业服务业中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构建和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发展方向,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

在今后产业服务业投资的指导思想上,要坚决杜绝形成新的地区结构趋同的现象,应该走地区间专业分工和全面协作的路子。根据经济发展条件、资源要素禀赋、工业化程度、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并相应采取三种不同的投资模式。

第一类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三市,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高,为全国经济和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这类地区应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重视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要把加大新兴产业服务业投资力度列入战略规划,并尽快实现产业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系统渗透,增强产业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并通过采取“梯度”推移式的开放策略,拓展投资渠道,全面推动产业服务业的繁荣。

第二类地区,包括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等省份。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综合水平高,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及向工业化过渡阶段,而产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都在加剧产业服务业的供需矛盾。对这类地区产业服务业的投资,要以当地工农业基础为依据,发展特色产业服务业或对口产业服务业——一方面推动当地尽快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也加速当地服务业发展,积极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

第三类地区,包括除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省区。这类区域是我国的主要地区,大多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进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和传统工业比重较大。对这类地区产业服务业的投资,应借势“三农”问题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和传统工业服务业,提高生产配套服务能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3、城乡结构模式

城乡产业结构的二元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约我国产业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产业服务业投资的城乡结构模式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采取城乡综合配套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城乡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提速,已经成为共识。事实证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必须以“农民变市民”为主要推进方式——“减少农民—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现代化步伐加速”,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中国曲线”。然而,据国家计委预测,中国以每年1%的城市化速度发展,到2015年,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如此大规模的新生“市民”不可能全部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纯粹的生活服务部门也很难创造足够的岗位。最行之有效的方略莫过于以原来“农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积极推动分工的细化,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业,将“农民”先演化为产业服务业“工人”再过渡为“市民”。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城乡产业服务业投资应强调综合配套发展。过去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不利于城市经济中心的形成,尤其不利于一体化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打破城乡界限,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工和所有制界限,促进城乡不同所有制、部门、区域的产业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实现服务方式的专业化、系列化和大型化。

所以,当前产业服务业投资的城乡结构选择应突出城乡特色,城市以优化工业服务体系为投资目标,乡村以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为投资目标——以服务带动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企业化、以企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投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服务体系,亦即“农—工—贸—技”一体化服务体系。

(执笔:李智、崔校宁)

标签:;  ;  ;  ;  ;  ;  ;  ;  ;  ;  ;  ;  ;  

“三农”与产业服务业投资策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