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进展--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进展--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进展——素质教育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进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倡导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是最近几年的事。起先是针对教育教学活动中过分功利的倾向而提出的;这种倾向在基础教育阶段危害甚大。开展素质教育很快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广泛响应和普遍重视,使教育思想改革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也是这几年我国教育进行巨大而深刻的改革的必然进展。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很久以来,我们在提教育改革时就包含了教育思想改革的内容。早在1985年党中央就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1 〕教育思想的改革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思想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革”中被搅乱了的党的教育方针得以正常推行,在持续批判“智育第一”的过程中形成的德育与智育对立的状况得以改变,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随着国家迅速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轨道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授与学习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注意中心。

第二阶段,即80年代中期前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成为教育思想论题中普遍关注的焦点。此间,教育思想十分活跃,不少人呼吁,我们不能培养“知识型”、“字典型”、“高分低能型”人才。这场教育思想的讨论大体以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观点被普遍接受而基本停息下来。知识的汲取本不自然形成能力,因而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同时,能力也不可能在知识贫乏的土壤上生长起来。西方教育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优点,我国教育有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教育思想改革过程中应能扬我之长、克己之短。许多人注意到,美国战后出现过的他们自称的教育危机,其重要根源之一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事实证明,我国教育思想改革是健康的,没有出现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的偏颇。

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不仅加快了教育体制(诸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加快了教学改革,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思想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思想改革的第三个阶段。近20年来,我们大体经历了从注重知识传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到注重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三个阶段。

我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吻合的。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教育界迎来了国家转入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时机,面临迅速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迅速整理修订荒芜了的教材、一代师资空缺急待填补的百废待兴局面,当时真可谓长期动荡,致使教育患下“知识饥饿症”,而面对的世界格局是“知识爆炸”,所以,本已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萌发过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热潮,在阔别20年之后,又在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兴起。上述第一个阶段正是与这一背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所了解,迅速崛起的中国也更加了解了世界。很快,不仅我国经济学界,而且教育学界,就明白今日之产业已是大比例依靠科技投入,曾经以体力为基础的生产力已变为主要以智力为基础。尽管被耽误了的中国不得不仍要花很大力气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但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中国也加快了步伐发展第三产业,并在各类产业中迅速提高智力含量。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使教育界及时敏感到:未来人才的创造力是个关键,而今在校学生们的智力开发便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瞻前举措。上述以强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的第二阶段则是与这一背景密切联系着的。我们也曾有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类的提法,但过去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僵硬的经济体制(统分、统配、统销)和“三十年一贯制”的产品,使这些提法的科学性与现实性没有可能一致起来,所以这些提法未曾对教育思想的变革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只有当思想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这种思想变革的积极意义才会充分显示出来。这就是我国80年代中期前后的教育思想改革的历史背景。

以注重素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更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进入90年代以来,有这样几件重大发展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1.经过80年代的奋斗,“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2〕;2.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我们的党和人民已把目光投向新的世纪,“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4〕。 这些重大发展变化及现实背景使素质教育被普遍重视起来,是这个时期教育思想改革出现重大进展的社会原因。生产力发展到了更高水平,经济体制面临更深刻的变革,特别富于挑战意义的新世纪更为临近,都促使教育作更深入的思索。“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5 〕的思考自然地引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思考,“把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带向21世纪”〔6〕的思考。

二、改革的主要特点

以注重素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在兴起和发展进程中显示出如下特点:

(一)时代性

近代西方教育思想也经过若干重大变革,从培根注重知识的思想,到19世纪初洪堡注重研究注重创造的思想,到20世纪初海斯注重社区服务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然而,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特别是近20年才迈出了巨大步伐,中国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合着这一时代步伐向前发展的,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这是我们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为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探索和重要思考”,素质教育是使学生“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使青年一代的文化观念扎根在祖国的土壤之中”〔7〕。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关头,背靠中国优良的传统、面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朝向中国繁荣昌盛的未来而发生,而形成的,它是时代的远虑,是民族的深思。

(二)指向性

以注重素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展开的,1994年中央提出了“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的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8 〕的任务。后来又提出“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9〕

工作重点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而“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11〕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高度,我国教育思想的这一变革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在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亲自抓伦理教育、艺术教育,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教育体制到教育思想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正确执行着中央战略决策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国家教委领导、倡导、指导了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为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已先后在武汉、成都、长沙等地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和布署,并通过50多所高校的试点来有步骤、有指导地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又及时总结推广了汩罗的宝贵经验。

可以说,以注重素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在政府指导下,有着明确指向的改革。

(三)整体性

以注重素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是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进行的,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教育改革的整体的一环展开的,教育的整体改革推进了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既适应了又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就使得教育思想改革本身体现了整体性特点。

早在12年前,中央的决定就指出了教育改革包括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改革、相应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总之,教育应“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2〕我们看到,中央的这一精神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87~1988、1991~1992年间,也曾分别出现过教育改革的热潮,这对后来改革的深入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触动旧有的体制,二是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未能同时深入进行教育思想的改革。然而,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这两方面的缺陷都得到有效的克服。这几年,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说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是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先导性

教育思想改革在宏观上如果说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那么从与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改革的关系来看,教育思想的改革又具有先导性。

“不断探索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摒弃一些旧的过时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探索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同时保留和发扬被实践证明是对的,是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是引导我们教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的源泉和动力。”〔13〕教育思想、教学思想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源泉、动力和先导作用已经显示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国家教委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三年前即开始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分别建立国家文科基地、国家理科基地,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提上议事日程之时就扎扎实实地进行着。诚如国家教委领导人所批示:“这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和非常重要的计划。”〔14〕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离不开教学思想改革的,没有教育思想改革做先导,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者可能带有盲目性,或者容易出现反复或曲折。注重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正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国家教委在确定“国家文科基地”时,就强调其目的是“培养面向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才素质。”〔15〕素质是考虑的焦点。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几乎各类专业都在思索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正为愈来愈多的、各类不同的学校所重视,这是思索的积极结果之一。

三、改革所回答的主要问题

关于教育思想,一种是泛指的,即一切有关教育活动、教育现象的认识、观念、理论的总和。从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看,那么,人们关于教育体制的观点、关于教育管理的看法、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关于教育价值的观念、对教育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认识等,都属于教育思想之列。另一种是相对狭义的理解,即主要指有关人才培养的认识、观点、理论等,这就包括应当传授给学生什么、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应当如何来培养等。

教育思想一般情况下是泛指的,即“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16〕但本文则是在特定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注重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围绕人才培养来考虑的。下面,我们将初步分析一下,以注重素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回答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一个新的视野下被人们更好的理解

我国教育领域内,长期以来变化起伏波动大而多,但是,我国关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一直未变,这表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生命力的。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全面发展的方针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未能处理好,过去我们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把德育与智育分割,甚至对立起来;二是把德育主要归结为德育认知,实际上模糊了德育与智育的特点与差异。综合起来说就是,德育既缺乏自己应有的特色又未在与智育的密切结合中寻求最佳效果。

素质教育的思想则较好地把德育与智育统一起来。为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智育应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素质,为使得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和品格的德育亦应是为了使学生完善自己的素质,都统一到素质教育上来。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反之,德育与智育的分离和对立都将损害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德育工作应当促进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发展,智育活动应当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共同作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谁也不偏离这一点。

学生素质是具有复合性,它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性把德、智、体、美都统一起来了。事实上,任何个体的人都是德、智、体的某种组合,某种综合体,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是使人有一个合理结构的、处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良好素质正是一个较高水平上的组合。所以说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17〕,“拓宽了德育教育的视野”〔18〕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拓宽了智育的视野,智育要在更宽的背景下来考虑其活动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将一个新的视野下考虑其结构的合理性

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上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但也有比较普遍的问题。这里我们亦指出其中的两个:一是较普遍的“重理轻文”,二是在“文”中又特别轻视人文学科。对于这两个问题亦宜作历史的分析,而不宜归咎于某个人。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虽有联系,但又是平行的。然而,在我国长期没有人文科学的地位,把社会科学的外延划得太宽。这样,文科的地位不高,人文学科的境遇就更差了。例如,在大、中、小学内,伦理课程、艺术课程,这些典型的人文学科课程几近于取消,近十多年来才逐渐恢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蓬勃兴起与发展还是近二十年的事。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界及时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首先对加强人文学科给予特别重视的,有相当多的是理工科出身的人,是理工科大学。这种现象可否作这样几种解释:1.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科班出身,而在于对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人文科学知识于自己的成长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有深切的感受;2.身处理工大学对科学主义(有人又称之为科学沙文主义)的消极作用有更直接的觉察;3.教育自身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揭示了这些处在教育工作最前线的人不重视人文科学是不行的;4.理工科大学的境况尤令人忧悒,“除了各种专业开设几门政治理论课外,一些理工农医学校几乎没有其它人文科学的教育内容。”〔19〕

当然,人文比较齐全的大学从相同和不相同的一些角度给予了人文科学特别的重视。因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者关系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合理的反映是普遍存在的任务。“调整一下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 “多设些人文类的选修课”〔20〕的试点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总之,素质教育的加强, 教育思想的变革,使得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共同作用会得到更好发挥,给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注入了活力。

(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进步和面向人的发展将在一个新的视野下统一起来

素质教育的思想使我们把德、智、体更好统一起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帮助我们把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更好地整合起来,素质教育的思想也将使我们把教育目的的三个方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进步、面向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教育界常常可以听说“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我们应如何如何”,或者说“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我们应当如何如何”,似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教育带来的只是考验,甚至只是消极的东西,得对它防着点;似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没有的消极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就有了。这可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或者把市场经济尚在发育、尚未成熟、尚不够完善的眼下的一些现象误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东西。

正是素质教育的思想促使我们在积极的意义下思考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赵靖教授将之归纳为:1.平等的精神;2.质量意识;3.创新精神;4.守信用的品格;5.敬业精神;6.开放精神。〔21〕“因此,同它相适应的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习俗等,也是更先进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会造成道德滑坡、人的文化素质下降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生长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崇尚伦理的品格,就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也不能生长出这些东西一样,但是,适应现在尚不成熟且将要日益成熟起来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教育来说决不是一件消极的事情。这些,正好说明,我们在面向经济的时候必须同时思考社会进步,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发展、发扬。这一切的基础又在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完善。当然,这里我们既需要克服社会本位教育论的片面性,又需要克服个人本位教育论的片面性,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这样我们也就才能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反过来,对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这三者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理解就是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这一理想是相一致的。

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上述主要问题的回答,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教育思想的改革,这个问题很难,但要探索。加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23〕目前我国出现的且有了一定深度的这场教育思想改革,其作用和意义确实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因此可以说我们既面临着极好的形势,又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首先,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仍然是关键。

加强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究意怎样理解?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应如何理解?如果说素质教育的思想使我们对知识、能力的认识更深刻了的话,那么,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应当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它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它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关系应如何理解?如果说教育思想的改革对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改革都有重要影响的话,那么这种认识是不是应当为更广泛的人士所理解呢?

素质是一个中性词,素质有良好恶劣之分。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中性词。当我们说文化教育时,文化也是一个中性词,有进步的文化与反动的文化;当我们说道德培养的时候,道德也具有中性,有不同阶级的道德;甚至当我们说做人的时候,人这个词也是中性的,有好人与坏人,可是,文化教育,道德培养,做人,都不是中性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许,在特定的时候需要说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这样繁称时,并没有出现“悖论”。如果说,因为素质一词的中性而“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把双刃剑”〔24〕的话,那么这种双刃剑不就几乎随处可见了吗?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论探讨都需要继续深入。

其次,一个正确的认识,一种先进的思想,终归既要受实践的检验,又要在实践中发展,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更紧密地与人们的教育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基点。

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管理人员、学校当事者们对之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但尽可能使所有师生员工都有所了解更是必要的,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教育思想在哪些方面变革着、发展着,而我们的实际工作应从哪些方面求进步、求深入。既要形成管理者们可操作的东西,也要探求供一般师生可操作的规文,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

综合我们前面所作的论述,素质教育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到四个需要整合的方面: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把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这三者统一起来;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将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者统一起来;在素质教育观念之下,如何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三者在教学内容结构上统一起来;最后,如何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三者统一起来。“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25〕,这对于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同样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能不面向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以上注重素质发展为特征的教育思想改革今后将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多大作用,我们可以预想,可以估摸,但是也可以期待,期待它能起到重大的历史使用。*

注释:

〔1〕〔1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2〕〔3〕〔4〕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

〔5〕〔9〕〔10〕〔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5年9月28日)。

〔6〕《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1期。

〔7〕周远清:《大学人文精神构架》一书的《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

〔13〕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如何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报》1996年1月4日第3版。

〔14〕见《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前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5〕国家教育委员会,教高[1995]2号文件。

〔1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17〕〔18〕〔20〕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第1期。

〔19〕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 132页。

〔21〕〔22〕赵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见《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一书第157—161页,第163页。

〔23〕周远清:《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1月12日)。

〔24〕黄甫全:《素质教育悖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26〕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页。

标签:;  ;  ;  ;  ;  ;  ;  

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进展--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