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呢?那就是数形结合。
一、数形结合,激发兴趣
数形结合,创设与知识信息相关的各种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产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形象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教具、学具及电化教学手段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同时渗透了相关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时候,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我们要学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刚一开始,学生们非常投入的看起书来,不一会儿,就各自为政,注意力就从当前的学习任务上转移开来。这时候我发现这个苗头,就及时调整了任务,同学们,我都熟悉了那些平面图形,你能否用这些图形组成一幅画?
大家动手拼一下,看看谁拼的画最美丽,然后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并且向大家介绍你所拼组的图画有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的作品就完成了,有的用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拼成了一把宝剑:有的组成了一所学校;有的组成了一艘轮船;还有的组成汽车,大炮。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在此同时,学生加深了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数形结合,寻找关系
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数形结合,开发想象力
在10以内的《用数学》教学时,我插入一节“吃月饼”的综合课,本来是3年级分数的内容,我进行了修改之后,是这样的:中秋节,小豆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妈妈拿了10个,小豆吃了4个。
然后逐步揭示以下各题:①还剩下几个月饼?②如果把剩下的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让他们吃得一样多,爸爸吃几个?妈妈吃几个?③小豆吃得多,还是妈妈吃得多?④如果你是小豆,该让爸爸、妈妈吃得多,还是自己吃得多?⑤那么该怎样分才可以使爸爸、妈妈吃得多些,而他俩又吃得同样多?这里,题材①是基本题;题②就发展了,要从整体中减去小豆吃掉的4个,再把余下的6个平均分成两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如果列式计算是(10-4)÷2,学生是不可能算出来的,现在借助生活经验,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运用形象思维,学生对②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题③是比较4与3的大小,教学至此,应该说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但是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④,使学生受到怎样对待长辈的教育。题⑤既是题②情节的必然发展,在智力发展的要求上又比较高,学生思维有些困难,但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思考、比比划划,摆一摆等活动最终得到了“小豆吃了2个,爸爸、妈妈各吃了4个的正确答案,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上题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数”的思考、“形”的创设,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又融情于景,恰到好处的进行了情感教育。
四、数形结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生如果拥有了数形结合思想,就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数形结合同样是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把抽象的问题条件通过简单的图形加以简单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化难为易,找出各种解题思路。 比如,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比多、比少的问题时,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多就是加、少就是减。 如果通过数形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谁比谁多,从而准确掌握计算方法。 再比如二年级的“倍数问题”,如果我们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黑板上展示两个数量之间“倍”的关系,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倍数的问题”其实就是确定以哪一个量为标准量,然后另外一个量中有几个标准量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所以,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处理,提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实现复杂与简单、抽象与直观的转化,让问题更加简单、明了。
比如,在教学例题 “人民剧场楼下有425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85个座位,楼上有多少个座位?人民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就画了一个图形来帮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就直观地理解了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能顺利解决问题了。特别是在解答第二问时,都知道需先求出楼上有多少个座位,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并列出算式425+(425-185)=665(个)。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其实不用括号也行,我通过看图,可以假设楼上和楼下都有425个座位,那么一共就有425+425=850(个),又因为楼上比楼下少185个,也就是说我在计算总座位数时多加了185个,就要在总座位数中减去185,即850-185=665(个)。 列成综合算式就是425+425-185=665(个)。”试想,如果我们不直观地把这两个数量关系用图表示出来,那么学生也就不可能通过图上的显示想出第二种解法了。所以,数形结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总之,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不同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论文作者:牟显富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图形论文; 直观论文; 数学论文; 关系论文; 座位论文; 小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