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防范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防范

刘春梅[1]2001年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防范》文中指出金融在当今世界已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给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其不利后果在处于世界经济中弱者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充分,影响也更大。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有所启发。 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概括论述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先做一下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部分,运用博弈论和相互依存理论论述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通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阐述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说明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第叁部分是在对80年代以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金融危机历史分析基础上,比较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出经验性启示。第四部分重点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可通过国内金融协调和国际金融协调两层次完成:发展中国家应做好国内金融协调,确定合适的汇率、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及加强金融领域的建设;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国际金融协调,加强区域金融一体化,参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另外,在本部分的末尾,对中国将如何加强金融业的协调进行了专门论述。

方先丽[2]2003年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获得巨大发展,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出现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成加速之势。今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迎接这一挑战,就能从这一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甚至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迅速崛起,正如世界经济200多年历史中每一次大的变革都造就出几个新的强国一样。相反,如果在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固守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那么就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是一个存在着多种不平等的结构。一是决策权的不平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二是地位的不平等,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叁是后果的不平等,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作为“双刃剑”更多地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的。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对这些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近年来,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金融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并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一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须进一步开放经济。<WP=6>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中国这样一个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国家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十分严峻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具有的新特征,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最后给出中国在开放经济中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的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发展和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目标与方法、本文的结构。导论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性,并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文献做详细考察,目的在于解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争论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总结全球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放大和传染的过程。第叁章,作者全面地考察了金融风险理论文献,目的在于找到研究的理论边界,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本章首先介绍了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主义的解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信息经济学的金融风险论。这几种理论虽然都是对金融风险的理论解释,但是都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的机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但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金融深化理论反而成为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风险累积导一定的临界点就转变为金融危机。本章考察了克鲁格曼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弗拉德、加勃和奥布斯菲尔德提出的自我实现危机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于是应运而生道德风险理论的解释。通过对理论和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机制、理论的考察以及对策的提出是必要的也是新颖的课题。<WP=7>第四章,作者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特殊的传导机制。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处于劣势,因此金融风险更容易更广泛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破坏力也更大。因此,在本章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所在,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的严重性。

温俊萍[3]2006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局部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整体经济安全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联系。加之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安全实践的困境。因此,论文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信息全球化、人力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五个主要方面)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构建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框架。 为此,本文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视角,同时借鉴国际经济学、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逻辑,阐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呈现的新特征及其根源,揭示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及具体表现形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战略选择。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论文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加以系统研究,这既是对经济安全研究视角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也是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及特色。 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视角。首先探析了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然后论述了以往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依附理论视角、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视角以及制度经济学视角关于经济安全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分析,并

唐珏岚[4]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如欧洲货币联盟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金融危机,均与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密切相关。现有的研究表明,中国作为资本管制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存在相当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尽管中国并没有由此而爆发相应的金融危机,但是,资本外逃终究是威胁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国既要坚持经济的对外开放,同时又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吸取其它国家因大量资本外逃而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认真思考如何加强资本监管,如何抑制资本外逃,这不但是个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事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由于资本外逃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对资本外逃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主要资本外逃定义的基础上,对于资本管制国——中国的资本外逃作出如下界定:由于投资者意识到本国的非正常风险,或者是为了逃避本国当局的外汇管理和资本管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形式将资本转移到境外的一种非正常资本外流。研究资本外逃的重要前提是对外逃资本规模的估计和测算。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往往与其概念相匹配,概念界定不同,测算模型也就不同,进而影响到外逃规模的估算。本文在对国内外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叁种主要方法: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与混合测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模型进行了修正,依据修正后的模型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分别进行了直接测量调整与间接测量调整后的大致估算,取中国资本外逃叁种估计额(直接测量调整的“游资2”调整与“游资3”调整,以及间接测量调整)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中国资本外逃的平均估计值,并与墨西哥、俄罗斯和韩国等资本外逃曾经非常严重的国家进行比较。比较后发现,中国资本外逃额占GDP的比重一度大于曾经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墨西哥、韩国。为什么资本管制国——中国会出现规模如此巨大的资本外逃?为什么在资本大量外逃的同时却伴有外资的不断流入?在借鉴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资本外逃的成因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与国际经济等不同角度进

谢建敢[5]2007年在《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促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相关国家乃至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银行业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大,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包括银行业、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它不但关系到银行业本身的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利益。因此,对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动因、进程和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此文研究的意图。本文在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基础理论的框架上,首先,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影响机理。然后,对部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效率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相关概念,对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围绕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章认为银行业国际化是指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背景下,以货币的国际化为基础,以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纽带,通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与协调,银行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实现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金融稳定是效率和风险的有机统一,是广义上的稳定。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叁章,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对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即以国际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金融稳定理论为基础,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研究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并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是银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两个重要前提,也是加速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客观因素。有关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视角是多方面的,主要从金融服务和国际投资这两个角度切入,但是往往离不开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根主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真正意义的银行业国际化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认为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等因素推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银行业国际化范围快速地扩展到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许多国家。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分别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微观和宏观作用机理。具体地说,在银行业国际化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动一般实行严格的控制,大规模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形成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相对很小,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冲击主要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银行业效率,集中表现在银行业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竞争力对比方面。因此应准确地把握好对外开放度,只有适度进入并保持一定的进入壁垒才是提高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巨额的资金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通过利率、汇率、信贷配给等渠道对东道国的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给东道国的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可能引发货币危机,进而影响东道国银行业和金融的稳定。第四部分为第六章,首先,通过建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和银行业效率关系模型,运用近年来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的开放与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与银行费用成本、利息收入比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着。这说明,市场的开放可以促进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道国的银行效率,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第八章,介绍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银行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过程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反而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则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其原因和我国银行业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地位有关。最后,针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以及金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认为目前和今后的主要问题是要处理好市场开放与提高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夯实我国金融稳定的宏观基础尤为关键。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必须从改革国内银行业固有的市场结构入手,降低进入壁垒,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银行产权形式,打破现有的寡头垄断格局,改变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的法律程序;完善国内银行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我国金融的宏观稳定,不能仅仅从银行业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应该从财政货币政策、汇率和金融自由化的顺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防治。具体来讲,我国当前应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目标;实施循序渐进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建立具有更大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王倩倩[6]2005年在《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所有的开放经济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巨大的风险,新兴市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屡屡爆发金融危机,并且显示出极大的传染性。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最为敏感的核心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阻碍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金融安全问题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整个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问题。在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各发展名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发展均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议事日程。金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加速了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这就必然增大一国国内金融体系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尤其是短期资金大多流向了金融或房地产部门,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脱节趋势加强,股市资金快速膨胀,从而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可能性都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带来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以及国际融资便利,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的调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资本项目开放,而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却造成了外汇市场和汇率的剧烈波动。通过对发生在东南亚和墨西哥的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剖析,我们发现,金融全球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是危机爆发的外部动因。而危机爆发后给危机国和临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能力,各国应根据各自国情,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有利于本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切实维护好本国金融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邓敏[7]2012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时机抉择及政策选择》文中提出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表明,金融开放将加快一国经济的增长,但实证研究不仅未发现金融开放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有力证据,而且这些国家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引起大家对金融开放的反思。本文以金融开放综合效益为视角,通过研究初始条件对一国金融开放效益的作用,并总结新兴经济体的经验,从而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实践提出政策建议。论文一共分为六章。论文的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分析方法,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安排。论文的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开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文献综述,我们按照研究逻辑分别从对金融开放的定义、金融开放的衡量、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金融风险效应等四个方面进行评述。论文的第叁章讨论了金融开放初始条件的理论来源,并对初始条件对金融开放效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论文的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建立金融开放初始条件评估系统,并基于金融开放综合效益,检验估计了各初始条件的门槛目标值。论文的第五章通过简单回顾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和开放初始条件的发展状况,运用上一章建立的金融开放初始条件评估系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到2010年)实施金融开放的经济金融条件成熟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我国金融开放的政策建议。论文的第六章通过总结新兴经济体实践经验,给出发展中国家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政策建议。

丁一兵[8]2004年在《经济发展中的汇率制度选择》文中指出汇率是经济活动中一重要的相对价格指标,汇率制度对资源配置与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汇率制度本身意味着不同的政策规则。因此,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些新现象而显得愈加突出。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汇率制度的选择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则,不仅对现有国际货币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1)从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发展进程和对外开放进程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不同汇率制度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分析其福利效应。(2)在此基础上,考察经济发展进程与国际经济环境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作用,分析汇率制度的内生性,并探讨汇率制度内生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3)通过实证方法对汇率制度的福利效应及其内生性进行检验,并将理论结论应用于个案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特征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区别,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汇率制度的原则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由于它们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不同阶段造成的。因此必须根据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具体选择,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处在不同发<WP=234>展阶段、具有不同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什么是能够满足其利益最大化要求的汇率制度,也就是什么是它们的合意汇率制度。本文从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关系两个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国内经济部门看,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稳定、金融深化等关键变量具有不同影响:(1)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2)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也可以由其他货币规则替代;(3)固定汇率更适合应对名义经济冲击,浮动汇率更适合应对实际经济冲击,二者都不能隔离外部冲击;(4)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金融深化发展更快。综上所述,根据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国内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目标,其合意汇率制度会随着发展进程而演变:在发展初期,由于本国市场不发达,浮动汇率制的某些不利影响实际上不会体现出来,这时发展中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且出于提高国际信誉度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目的,它们很可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它们变得越来越适合采纳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直到它们在各种经济特征上接近发达国家,并且有了较大的经济规模,才又适合采纳浮动汇率制度。从对外开放进程看,不同汇率制度与贸易、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国际收支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1)浮动汇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贸易尤其是出口的发展;(2)浮动汇率对FDI流入有微弱的阻碍作用;(3)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增加促使发展中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的压力;(4)不同汇率制对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总之,在对外关系上,合意汇率制度同样是由最初的无序或浮动走向固定再走向浮动。尽管我们了解了合意汇率制度随经济发展进程而变化的路径。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能自由选择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是一个可以随意选择的外生变量,而是一个内生变量,它的确定与变迁并不取决于政策当局的公开宣示,甚至也不取决于当局的意愿。我们对于内生决定汇率制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国际产品市场的<WP=235>结合,将促使一国采取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而资本管制的放松则会迫使一国放弃这种制度,这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合意汇率制度与可持续汇率制度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将由此陷入汇率制度选择困境。另一方面,一国经济规模越大,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成本就越小,就越适合实行这一制度,这意味着开放小国在一国层次上很难将合意汇率制度与可持续汇率制度统一起来,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内部实行严格固定汇率或统一货币,而对外实行浮动汇率的货币联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将汇率制度的合意性与可持续性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上述理论结论分析了东亚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出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原有的货币制度,不仅不再适应东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还成为了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造成了东亚经济发展的困境。1997年危机的教训、日本多年来支撑日美汇率的努力与近年来ASEAN各国实施浮动汇率或资本管制的尝试都表明,在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下货币金融政策上的任何单边行动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仅从单边角度考察,东亚各经济体已经陷入了一种汇

王晓妍[9]2012年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韦向阳[10]2002年在《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推行其殖民统治的时期,迄今经历了叁次浪潮;狭义的经济全球化仅指其第叁次浪潮,即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次的经济全球化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认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逐渐形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推动了世界生产、贸易的增长、市场的扩大以及科技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尤其是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既给象中国一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历史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象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采取正确合理的对策,才能真正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发展本国经济,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防范[D]. 刘春梅. 河北大学. 2001

[2].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 方先丽. 复旦大学. 2003

[3].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D]. 温俊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D]. 唐珏岚.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5]. 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D]. 谢建敢. 湖南大学. 2007

[6].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D]. 王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时机抉择及政策选择[D]. 邓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8]. 经济发展中的汇率制度选择[D]. 丁一兵. 吉林大学. 2004

[9].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选择[D]. 韦向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