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角度讨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问题。应当从课程教学与人、知识、技术、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来思考拓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必须防止理论基础的泛化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应当坚持学科主体意识、强化学科独立地位、提高学科理论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师生双方共同建构,并采取“渗透”即有机融合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理论基础;审思
1从哪些角度来审思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这与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关注哪些焦点问题呢?
人的问题,即课程教学的属性问题、课程教学活动的产生与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和教师问题,以及课程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这是课程与教学论要关注的永恒课题。对课程教学中人的问题的关注涉及课程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主体问题。课程教学永远是属人的、人为的、为人的,因此课程教学中的人就是课程与教学论应当而且必然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关注人,要关注哪些人,关注人的哪些方面,怎样关注人,课程与教学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
知识的问题,即课程教学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对什么人最有价值?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什么知识可被准入课程教学知识?不同的人对知识及其价值以及如何获得持何种态度?知识结构、类型、来源途径及其方式以及不同的知识观对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和课程教学中知识的展开运行过程及其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课程教学对知识的传承、发展具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
技术的问题,即技术进步对课程教学的挑战和推动问题。技术进步对课程教学意味着什么?技术变革曾经或将会引起课程教学的哪些变化?这必然涉及课程教学技术手段变革与课程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行为、从过程到目的、从精神心理到物质手段的整体变革的关系等问题。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社会的问题,即课程教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涉及课程教学的属性、价值、范围和途径以及课程教学与社会互动等问题。课程教学是社会的,课程教学在社会中;社会也是课程教学的,社会也在课程教学中。怎么理解?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课程与教学论从深层理论上进行理论阐释的问题。
文化的问题,即课程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是如何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和制约的?课程教学对文化发展产生着怎样的影响?课程教学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课程教学在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中进行,课程教学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变迁;课程教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变革、生产和再生产都发生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些问题也需要课程与教学论加以理论阐释。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否属于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关注和研究的基本的焦点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上深度探讨和回答?要深入地学理性地研究这些问题,是否需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及其研究者拥有较高的理性思维和理论素养?要深入地学理性地研究这些问题,除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理论基础外,是否会涉及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基础理论学科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科学学、生命科学、复杂科学等新兴学科理论基础?而且,这些学科本身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否也必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和发展?
回答是肯定的!这既给我们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提出了多学科理论基础的诉求,也为我们审思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挑战
2.1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依然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的现象。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依然过于重视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人文性。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偏重于说教和灌输。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依然以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为主。
2.2在学科特性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师们单纯地把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理解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忽视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独立性,在研究和教学中予以轻视。
2.3在功能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一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被理解为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的论述,其功能被限定为传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和对课程与教学世界进行阐释。二为课程与教学经验研究只能在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发展,成为应对时局的一时之策,而没有改进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现状的目标。
2.4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与教师们有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重要的挑战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当高举“以人为本”取向的大旗,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精神为灵魂的目标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则要凸显内容的人文价值,师生双方共同将基本知识的事实存在构建为学生内化了的人文存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应以体现实施的人文关怀。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应发挥评价的人文导向,使评价成为师生相互协商后心理的共同建构过程。
3.2研究和实施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们要搞清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特性,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征,以便使教学和研究都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而使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更加鲜明的学科特色。
3.3面对功能方面的挑战,实施和研究者既要肩负起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建设,又要担负起课程与教学改造的社会职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4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来消除时空间隔迅速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内容。
4结语
当今时代,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处在传统与现代、学术与规范、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国际的多维交汇点上,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各种理论流派异彩纷呈、教育改革异常活跃的时代背景,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视野,拓宽并夯实其理论基础,革新并转换其研究方法(广义的研究方法的革新包括研究范式的转换),增强并提升其理论高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必然要引进、移植、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但这种引进、移植、借鉴、应当在坚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主体意识、强化其学科独立地位、提高其学科理论品质的前提下采取“渗透”即有机融合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罗祖兵,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教学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5):69-72
[3]李本友,十年之思:课程改革的文化阻抗与调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44-47
[4]徐继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功能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3-114.
论文作者:郭燕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课程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 学科论文; 当代论文; 知识论文; 理论基础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