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常州运河品牌论文

唱响常州运河品牌

汪 泉

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连江通湖的重要河段,全长45.8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长23.4公里。据史料记载,自隋以来常州就成为漕运重要驿站。元朝以后,运河曾三次南迁,形成了现今“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风貌。先后走出了唐荆川、汤贻汾、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刘国钧、赵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苏东坡曾14次乘船游常州,并终老于此。到了近代,运河又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大成厂、大明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等一批民族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运河两岸。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蕴内涵,滋养了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见证江南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就研究广度而言,主要涵盖水文、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四大方面,研究热点层出不穷;就研究深度而言,涉及传统水文计算方法、计算机模拟、现代遥感技术等。部分毕业论文的选题对学生而言已经没有新意和挑战性[4],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要求,综合学生兴趣需求和当前行业研究热点,丰富多样化。

千年运河,流向未来。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领会把握省委书记娄勤俭关于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要求,从水态、形态、生态、文态、业态五个维度,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有序实施,全力推动世界遗产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多彩的空间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唱响常州运河品牌,全力建设高质量的“民生之河”“人文之河”。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要是“保护”。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我市充分把握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以敬畏历史的态度,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认真实施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工程,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征集并妥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与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通过活态保护,一方面维护遗产的价值内涵和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另一方面按照适度、合理、可持续要求,发挥功能,有序开发。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线是“文化”。 大运河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我市立足当今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展示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强化继承创新,深化宣传教育,让这一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记录、深度解读、充分宣传和弘扬大运河文化价值。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智库建设,依托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围绕“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三大主题,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打造独具魅力和彰显特色的“人文之河”。

在渗透生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强化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逐步的减弱学生对自身的畏惧心理、疏离感等,从而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但是,在这其中,教师也应与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距离,使阅读教学更具民主性、互动性,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

Dietterich在文献[4]中从统计、计算和表示三个层面阐述了集成学习的相对于单一学习器的优越性。本节重点分析集成学习模型的预测误差计算方法,并分析有效控制误差的途径。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载体是“文旅”。 我市以塑造“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为导向,加快大运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努力把大运河常州段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一批大运河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系列精品河段,通过旅游网站、网络社交平台、展会、赴境外开展旅游促销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大运河名人、名家、风物、名言和各类人文景观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向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炼大运河精神标识的现代表达,推动运河文创与市场结合,并形成城市对外宣传的文化符号。高质量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建设范例,加快大运河标识系统导入应用,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世人评说的时代经典。立足大运河常州段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打造一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坚持把弘扬运河文化与建设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加快运河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带动沿线城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是“生态”。 《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主要河道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治理目标,在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人文景观风貌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运河河道治理。我市加快推进大运河及其沿线生态建设,大力开展运河生态修复。对大运河遗产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维持河道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提升运河生态功能,加强运河水安全保障。提升运河沿线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稳定达标排放。推进绿色水运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继续做好船型标准化工作。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心是“人民”。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首先要搞清楚“它是谁的”“为了谁”等问题。大运河是常州人的“母亲河”,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穿越主城、城河相依,是常州大运河的基本属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社会关切,群众期盼。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处理好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坚持汲取民间智慧,广泛吸纳民间组织、民间团体及广大民众参与,把“为何保护”“为谁保护”,放在“如何保护”的前面思考。在大运河文化研究过程中,坚持面向大众、面向民间、面向基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诉求和真切感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建设宗旨,把大运河文化带真正建设成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大运河是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未来的。我们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把大运河常州段建设成为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文化高地。始终保持工匠之心,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登高望远、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常州乃至全省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识和闪亮名片。始终保持争先之心,以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为目标,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奋力推动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常州智慧、常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尤 展

标签:;  ;  ;  ;  

唱响常州运河品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