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生态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绿色世纪,也可以说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是21世纪的主旋 律,也是不可阻挡的大潮流。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渗透在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社会领 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等。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反映了当代 绿色运动的潮流。
绿色世纪也可称之为生态文明世纪。人类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三 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特征有很多流行的说法,如“后工业时 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网络时代”、“电子时代”、“生物技术时代”、 “新经济时代”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未反映出这个阶段的本质。这个阶段的本 质特征应该是“绿色时代”或“生态时代”,也就是说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之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见《绿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生态农业的奠 基人之一、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在8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世纪,人与自然应成为和谐相处的伙伴。”(见《生态农业—未来的农业》,重庆出版 社)。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可实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人类在工业 化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生态 危机”,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各国首脑会议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人类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也可以说是生态文 明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 复合的系统工程,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整体,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通过实施 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效益的统一。挪威皙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在70年代中就曾指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包括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根源在于现有 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改造,把人、社会与自然融为一 个整体解决生态危机问题。(雷毅:《深层生态经济学:一个激进的环境主义》,见《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5卷第2期,1999年)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独立 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出现了严重的 生态危机,也就是“生态赤字”,反映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失衡。中国科学院牛 文元研究员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我国黄土高原陕西省安塞县,也就是毛 主席写《为人民服务》中的人物张思德牺牲的地方,我们用古地理和C[,14]纪年恢复的方法把 安塞恢复到25万年以前的样子,可以看出这里沟壑比较明确,且平地比较多,到了10万年就 变成一个非常密集的沟壑了;近年来我们用遥感卫星拍到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一块平地了。 中国安塞生态演变过程的图象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向人类进行教育和人类活动对自 然干扰的事例。”牛文元研究员还对1985年—2000年我国15年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代价作出分 析,指出:1985年—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年增长率为8.7%,这叫“名义国民 财富”,如扣除“生态赤字”的损失成本,“真实的国民财富”只是“名义国民财富”的78 .2%,财富虚数为21.8%,即每年平均有2.2个百分点的虚数(《市长参改》2001年第6期)。北 京大学学者雷朋在《绿色GDP》中对我国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环境成本作了分析:当 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损失)约为21 99亿元,占当年GDP的3.7%,(1995年GDP比上年增长10.5%)如以国内生产净值(NDP)计算,环 境成本为GDP的4.24%。据此作者提出建立“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和“绿色国内生产总 值”(GGDP)指标的建议,是很值得重视的(《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第十五章,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由此可见,解决生态失衡问题,消灭生态赤字,克服生态危机,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紧 迫任务。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崛起与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包括传统生态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中国的传统农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农业文化是东方农业文化的发源地,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中国是文明古国实质上是农业文明古国。据考古发现,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栽培水 稻 有7000年的历史,而在广东英德云岭牛栏洞遗址有一万年前栽培水稻种子的硅质体,比河姆 渡提前3000年。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宝贵经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农业文化。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宝库中对今天 仍有现实意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光辉观点。例如在《周易》中把天地视为父母,以乾为天, 以坤为地。在周王朝制定的历法《月令》中就有禁止在春天入山伐木、捣毁鸟巢、捕杀幼兽 和怀胎的母兽,以及怀卵的鱼鳖等规定。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农史书的记载之中,而且也反映 在诗歌、绘画等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国画多以山、水、花 、鸟、兽、树木为主就是这种观 念 的反映,是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这种文化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强烈的反映。云南纳 西族形成的东巴文化,包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如不得在水源之地杀生,不能在生活用 水处洗涤污物,不得随意挖土取石,不得毁林开荒,不得在夏季上山砍树伤禽等,一直延续 到现在,使丽江一直处于山清水秀、风调雨顺的良好状态。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对破坏 生态环境的“暴政”行为引起的严重后果予以申斥:“逆天暴物,则明薄蚀,五星失行,四 时干乖,盍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今天我们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诸如 臭氧 层空洞、酸雨、水土流失、干旱、荒漠化、沙尘暴、动植物物种灭绝等,不正是由于“ 逆天暴物”造成的后果吗?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现代农业机械—拖拉机、化学 肥料和化学农药,运用遗传学的理论改良农作物和畜禽的品种,使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 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实际上带有掠夺式经营的性质,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这种背景 下,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现代生态农业不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复归,而是现代农业中融入 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把传统的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农业走上 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早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批生态学家、生态经济学家、农学家倡 导并推行生态农业,使生态农业崛起并迅速发展。生态农业经历了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 —生态县由小到大的过程。90年代中期,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 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局组成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在不同生态类型地区 ,选择了51个县作为试点,使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 了预期目标,通过了阶段性验收。2000年又启动了第二批51个县推行生态农业县建设。在此 基础上有一批地市和省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可以预料,在21世纪我国生态农业 建设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20多年来的主态农业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亮点。实践充分证明,推行生态农业, 不仅没有影响农业的高速发展,而且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约束下,在大大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由农产品供给短缺转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同时, 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初步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统一。试点县的实 践也充分证明推行生态农业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的综合效益,生态意 识明显增强。一位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县委书记说:生态危机是民族的最大危机,生态农业是 立县之本,强县之举,富县之路,生态农业是比贵金属价值更高的知识黄金。这是对生态农 业效益的客观评价,据对51个试点县的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五年内年均增长率为21.9% , 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5%,不仅大大高于试点前的增长率,而且由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转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投入产出比为1∶2.25。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 得到显著改善。土壤沙漠化治理率达到60.5%,水土流失治理率为73.4%,森林覆盖率为30.5 %,秸秆还田率为49%,废气净化率为73.4%,废水处理率为57.1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为3 1.4%,初步实现了生态素质、生物产量与经济收入三者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把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改善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20多年来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已逐步形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体系,包括:一是以农村环 保部门为骨干的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二是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的技术 支持和培训体系;三是以农村环境监测部门为依靠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四是建设生态农业 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五是以企业与农户为主体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这些体系在今后的生态农业建设中会逐步完善起来。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理、生物)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差异甚大,同 时经济社会发展又极不平衡,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类型,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各地从 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技术模式,也是21世纪要继续实施的。归纳起来有以下26种:
1、在25度以上的山地“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的“立体农业”技术;
2、在25度以下的坡地实施“坡改梯”农林牧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
3、在山区实施“小流域蓄水”工程技术;
4、在干旱地区建设“农田水窖”和“雨养农业”技术;
5、在荒漠化地区实施“草、灌、乔恢复植被使人进沙退”的沙地农业技术;
6、在沟壑区域实施“轧沟农业”和“坡坎农业”技术;
7、在草地治理“三化”(退化、沙化、碱化)发展“圈养”的综合生态技术;
8、在低洼易涝和重盐碱地区实施“旱改水”和农牧渔结合技术;
9、在湖区实施“退田还湖”发展养殖业技术;
10、在稻田发展农牧渔结合的技术;
11、在海涂、浅海、近海以及内陆淡水发展高效养殖技术;
12、在高寒地区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小型水能技术;
13、在井灌地区防止过度开采,防止使地下水位下降和海水倒灌以及实施“节水农业”提 高水的利用率技术;
14、在北方发展“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沼气、猪圈、厕所)的生态庭院技术;
15、在南方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技术;
16、在使用地膜地区防治白色污染技术;
17、发展大型畜牧业治理粪便和屠宰厂综合利用技术;
18、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包括气化、氨化和还阳)技术;
19、实施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治对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20、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循环的生物链配套组装 技术;
21、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农村各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
23、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安全饲料添加剂技术;
24、保护湿地和生物物种资源技术;
25、利用中草药发展保健食品和药品技术;
26、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种养方式的机械化技术。
农业部颁布的在“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50项技术,大部分属于生态农业技术。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已经初具规模,覆盖面积为10%以上。生态农业必将成为21世 纪中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导战略和基本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 选择。一是生态农业必然要把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结合 起来;二是同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三是同发展无公害产品、绿 色产品、有机产品结合起来;四是同由初级产品的生产转为最终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 经营结合起来;五是同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六是同发展现代高新技术 (包括胚胎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航天技术以及3S技术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结合起 来;七是同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渡假农业结合起来;八是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九是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生 态环境的运动结合起来;十是同农业“走出去”实现与国际接轨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发展 生态农业使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经济功能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教 育功能的综合功能,农业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生态农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经过艰 苦努力,中国必将成为生态农业文明大国,对人类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标签:农业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