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绿色壁垒”_绿色壁垒论文

破解“绿色壁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原本欢喜兴奋的中国人意外地发现,世贸大门的打开并没有带来外汇的成倍增加,相反,却频繁传来水产、禽类、水果、青菜、茶叶、天然蜂蜜及纺织品遭遇退货的消息。现在只要和肉沾边的中国食品几乎就不能进入欧洲,更有甚者,荷兰干脆把在码头存放的中国肉一烧了之。拿今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说,据天津东港海关提供的数据,去年农产品遭退运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今年是92票,总价值138万美元。青岛海关仅对欧盟出口的冻鸡就遭退运505.4吨,货值92.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倍。大连海关从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底,出口农产品遭退运总价值为15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而从总量上来说,农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大的增长。事实上,中国的农产品与往年相比在品质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退货的原因,一部分是国内有的产品生产条件和卫生条件不合格,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农产品的进口国实行了新的检疫标准,一道看不见的绿色壁垒增高了。

大门敞开 门槛升高

主持人: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绿色壁垒?

梁艳芬: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像美国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蛋类产品检疫法等。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升级检验标准,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过去国际上对农药有毒残留检测的指标只有几十项,现在却增加到100多项,日本对入境大米的检测项目已达到102项。

陈德照:从字面上看,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绿色,一个是壁垒。壁垒的目的就是阻挡你的产品进入我的市场。所以,绿色是手段,壁垒是目的,它的本质是壁垒。但是这个壁垒跟过去一般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有所不同,它带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所WTO研究中心主任梁艳芬。

梁艳芬:其实绿色壁垒所涉及到的一些案例,并不是中国入世以后才发生的,事实上,在过去的贸易当中并不少,只不过大家不太关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民都在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媒体和企业对有关入世以后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加关注,有些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陈德照:我认为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大行其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众、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这种大气候为发达国家以环保为由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国际性的背景。前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1000多位专家研究发表了一个报告,叫《全球环境展望》,其中指出,过去30年,全球的环境是持续恶化的,这是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乱砍滥伐、对湿地和滩涂的过度开发,以及缺乏规划的城市建设等。报告还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是1.4亿,到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全球一半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者被严重污染,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这个报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它不是一个政治性的东西,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的东西。所以发达国家用绿色作壁垒,其国际大背景就显得名正言顺了。

山东省寿光市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日益走出了国家和地区的范围,成为全球性问题。20世纪世界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21世纪世界关心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打着环境保护和绿色产品的旗帜,实行贸易保护,更容易被它所在国人民和世界很多人所理解。这与搞关税壁垒时,同情发展中国家一方的情况不同。这就使我们的形势更加严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还有一个原因,近几年,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一方面主张商品、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如前不久美国搞的钢铁保护、农产品补贴。绿色壁垒在这种状况下是作为贸易保护主义一种新的手段而出现的。

王娅: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风起云涌,国际社会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消费者这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了。就拿咱们中国人来说,谁不愿意享用更加环保、清洁卫生的产品呢?所以,环境保护就必然成为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就会挥舞绿色贸易壁垒的大棒,以绿色标志、环保标准为借口,来限制和阻止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确实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对本国消费者很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堂而皇之地保护了本国市场。

标准苛刻 强者受益

主持人:绿色壁垒的出现,已经成为限制我们很多企业走向世界的一堵高墙,尤其是许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水果、禽畜、水产等。但是这里有没有故意刁难或者搞双重标准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的情况呢?

梁艳芬: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有一些具体协议来约束所谓绿色壁垒,如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议》),还有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进口国在设定标准的时候,要按照国际标准,不能超过这些标准,超出就是贸易保护。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协议,是因为我们提供对策建议时,得有一个依据。现在发达国家对我们产品实施限制的手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针对不合理的,我们应该从政府角度提出抵制的意见,依据就是这些协议。协议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中国家标准应该有所宽松,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我们除了练“内功”,提高技术质量,同时也要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协议内容争取一些机会,因为有些标准过于苛刻,就是人为限制产品进口。像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大葱,对长度、直径都有严格要求,差一点就被打回来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一秘徐建国

陈德照:其实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上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发达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进程中,掠夺性地开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百多年来,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现在,发达国家以全世界1/4的人口,消费着全球3/4的能源。绿色壁垒从形式上看,常常是非歧视的,似乎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守。比如德国规定,凡在德国境内出售的纺织品和成衣,都必须遵守德国制定的环保法规,它对产品的成分、染色、漂染、安全防范、回收等方面均有严格限制。但由于中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这一规定对中国自然就有重大影响。

徐建国: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有些是环境和卫生标准(如农药残余量),有些是产品技术方面的标准(如大豆的直径之类)。总的趋势是各项标准日益严格。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现代标准化大生产的要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一些国家用作贸易保护的手段。

例如,目前能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必须贴有"CE"标识(CE为法语“符合欧洲标准”的缩写),欧盟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也只购买有这一标识的商品。而欧盟现行的产品标准达十万多个,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仅占1/3,其余的都来自欧洲自己的标准制订机构。所以,利用其先进技术和国民的环保意识,欧盟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也就是说,欧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外国产品中找到没有达标的化学成分,并以此为借口,拒绝或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有一个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每年为欧盟制定大约1000多个标准,虽然名义上这一委员会是个私立非赢利机构,但它的财政支出中,约40%的资金来自欧盟委员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它制定标准时当然要考虑欧盟的意愿与经济利益。

但是,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所有出口国。如果我国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壁垒就会不攻自破。

王娅:我认为从环保角度来说,绿色贸易壁垒有它合理的地方。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实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了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欧洲某著名的政治家说,环境的恶化不亚于一场核战争的威胁。所以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乃至普通公众的关注,是一种国际潮流。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绿色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是21世纪消费的主流,也就是说绿色产品将更多地占有市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许多出口产品确实频频受阻于绿色的门槛。拿蜂蜜来说,本来这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出口产品,1996年出口1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农药残留量超标,导致1997年的出口下降了50%,近几年还在不断下降。另外,我国作为茶叶王国的传统地位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原来6种增加到62种,农药残留量的标准比原来严格了100倍。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对策的话,中国茶叶就将退出欧盟市场了。此外,由于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茶叶不仅市场份额在萎缩,价钱也在下滑,我们现在的茶叶价格比印度低40%,比斯里兰卡低60%。

徐建国:WTO的144个成员中,有110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WTO的宗旨是制定自由贸易规则,让世界的贸易走向自由化。但是,像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里面说话分量要更重一些,所以实际上它的规则都是偏袒发达国家的。在WTO这一组织中,每个成员都需缴纳一定的费用,缴费额是以贸易量为参照基数的。美国前两年的贸易增长占据了世界贸易增长的40%,它费用交得也就多,说话的分量自然也就重了。所以,遇到绿色壁垒这些问题时,要求他降低门槛,修改规则是不切合实际的,关键就是如何应对。要一个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活动的环境和技术标准各方面都向人均GDP达30000美元的一个发达国家看齐,这也不现实,但是我们要有一种顺应潮流的改革意识。

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

主持人:要突破绿色壁垒这堵高墙,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才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座谈中的一个最实质性的内容——如何不再让绿色壁垒成为我们对外贸易当中的一大障碍。

王娅: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然和环保的世纪里,环保成为国际贸易的焦点,一点也不奇怪,关键是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坐以待毙,必须要适应这种国际潮流。

陈德照:要适应这种国际潮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应当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现在国际上已经提出了“绿色GNP(即国民生产总值)”的问题,认为在GNP中应当扣除对人为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所需的费用,很值得我们注意。其次,我们要研究WTO的有关规定,在贸易和环境的问题上,如何应用WTO关于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除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当然,我们还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限制和惩治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出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研究员陈德照

王娅:在具体对策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第一,要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我国的农药结构目前还不是很合理,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农业部门应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主持人: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不少农民连起码的环保意识都没有。据了解,某省农业部门决定淘汰剧毒农药甲胺磷时,一些菜农居然大量购买囤积家中。他们认为甲胺磷价钱低,杀虫效果好。结果,他们出口到日本的西兰花中,因被日方检验出甲胺磷残留超标而造成大量退货,致使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跌到0.2元。

王娅: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就是生物防治,就是以虫治虫。利用害虫的天敌,或者害虫病原微生物来解决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最近武汉大学昆虫病毒研究所针对茶叶害虫研究出一种活体微生物农药,大量培育导致害虫死亡的病毒,以达到灭害的目的。这种病毒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据科学家统计,这种微生物农药防治成本仅是化学农药的十分之一,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第二,要注重无污染的产品开发和研制。比如说,过去的电冰箱制冷剂都是采用氟利昂为原料,而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从《维也纳公约》开始实施起,一些国家都逐渐淘汰含氟利昂的产品,这导致我国1994年的电冰箱出口由1993年的40万台下降到20万台。我们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用对环境无害的新型制冷剂替代了氟利昂制冷剂,从1995年开始,我们国家电冰箱出口量又开始逐年攀升,到1998年已达到了140万台。现在,我国的电冰箱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是居首位的。这就是环保意识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第三,出口型企业应该积极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推出的,其核心就是保证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达到清洁和无污染的标准,还要保证其产成品在今后使用直至淘汰、报废的过程当中,都要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因此也有人把ISO14000誉为绿色护照、企业绿色通行证。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娅

第四,要完善我们国家的环保标准,加强对出口产品环保检测。我国的纺织品检测当中有质量标准、外观标准,却没有环保标准,现在是参照欧盟国家制定的标准。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不能使环保标准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另外,我们国家对纺织品的环保检测也是刚刚起步,例如纺织品大省广东,纺织品出口检验部门原来就检测质量、外观,正因为后来屡遭发达国家的绿色门槛,从今年开始,广东省检疫检验局把环保检测也列为重要的检测内容。

主持人:滞后的检验检疫手段确实直接影响出口。舟山市因冻虾仁中含有10亿分之0.2克氯霉素而被退货,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局长戴备军坦陈:欧盟的这个检测数据目前在国内是无法测出的。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其实就是技术标准的规则,谁控制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进入市场的主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只关注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没能放在重要位置,检验体系、标准化体系等也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迟迟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使得活猪、活鸡、冻肉出口非常困难,这等于根本没有拿到世界市场的入场券。

梁艳芬: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也在努力地加强和完善,把原来的商检局、卫生局和农业部的动植物检疫机构合并成立了国家质检局,就是要在这方面加强力量。而且在加强出口检疫的同时,我们也在完善进口检疫标准。我国的环境/绿色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有很多领域基本没有设立环保标准,致使一些国家有空子可钻,将一些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的劣质项目投入到我国,加剧了我国相关地方和企业的环境负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首先要引入环保的概念,政府重视环保,企业牢记环保。其次,要积极研究贸易与环境的政策协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三,制定具体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环境标准,强调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管理。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有时你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如欧盟以从我国进口的虾产品中检测出氯霉素为由,做出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菲律宾从我国进口的一批苹果中查出有“窦蛾虫”,从而对中国所有的水果禁运。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恰恰是在出口产品质量上难以把关,小而散的生产方式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极易造成“一粒老鼠屎,毁掉一锅汤”的惨痛局面。

梁艳芬: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要通过制定法律纠正一些企业在过去出口当中不注重标准,不注重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行为。企业在自身经营方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适当参照国外相关的标准,以减少遇到绿色壁垒这样的出口障碍。

徐建国:对外贸易要冲破绿色壁垒,在不断完善我国环境、生产技术标准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多的特点,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更有效的经营模式。在山东、辽宁、江苏、广东、江西、黑龙江等省近年来流行一种“订单农业”的产销形式,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场”等方式将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牵头的公司到市场上去跑,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农民生产什么,这样就比较好管理,也有利于生产的标准化,从而适应不同客户的环保和技术要求。在绿色食品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80多项国家标准,为发展绿色食品而监控的农田、草场和水面达320万公顷。去年我国绿色食品产量达1000多万吨,销售额达400多亿元,其中出口达3亿美元。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绿色食品产量在2005年可达4500吨。可见,通过生产标准的完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是可以迎头赶上世界绿色潮流的。

主持人:其实与其等别人把门槛提高之后,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还不如先给自己设一个很高的门槛,以取得先机。福州有一家名叫超大的企业,在今年日本对中国的农产品施行的强化检查活动中,它的产品每次都是合格的。3月份,当某省十万亩西兰花因农药超标而变成了“苦菜花”时,超大的西兰花却依旧被接纳,就是因为超大企业自己的标准比日本的还严格。

浙江海通食品公司为日本、美国、韩国的10多家大型超市供应蔬菜。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近2万吨,90%以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王娅:我认为,现在产品仅仅质优价廉是不够的,要质优价廉加环保,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主持人:不可否认,绿色壁垒的出现,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造成了极大损失。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绿色贸易壁垒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阻碍的同时,也必将对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于消费者。

标签:;  ;  ;  ;  ;  ;  ;  ;  

破解“绿色壁垒”_绿色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