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周倩如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电图 215300

【摘 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擦混次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电图定位,以胸部立位平片为标准,评价PICC置管到位率、置管并发症率。结果:在PICC尖端位置到位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分别92.5%、100.0%,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明显更高(P<0.05);在置管并发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渗血发生率分别52.5%、30.0%,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20.0%、5.0%,观察组患者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在局部感染和导管滑脱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ICC置管中借助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到位率有明显提高,并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电图;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置管并发症;影响

PICC有着安全方便、感染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PICC尖端位置直接关系到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当前临床上在PICC尖端位置判断方面以置管后胸部X线片为主,但是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对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判断,比如病情危重患者,无法卧位胸片检查。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能够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2】。本文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探讨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80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5例、6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1.2±2.7)岁,排除PICC穿刺禁忌症、心脏疾病等因素干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擦混次技术行PICC置管,导管置入预制管长度后敷料加压固定,行X片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电图定位,(1)清洁局部皮肤,取电极片分别贴在合适位置,心电图监护显示清晰、稳定波形时,打印资料;(2)PICC置管,送至据预期置管长度8cm处,连接塞丁格导引丝,缓慢递送导管,观察P波振幅等变化,P波振幅变双向后,抽回导管,P波振幅为QRS波振幅高度50%-80%时,属于最佳置管位置。之后给予导管敷料加压固定,行X片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1.3 观察指标

以胸部立位平片为标准,评价PICC置管到位率、置管并发症率,置管并发率包含有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滑脱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PICC尖端位置到位率情况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分别37例、40例,到位率分别92.5%、100.0%,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明显更高(P<0.05)。

2.2 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率情况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渗血发生率分别52.5%、30.0%,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20.0%、5.0%,观察组患者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在局部感染和导管滑脱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3.讨论

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可以及时发现置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异位并纠正,在心电图引导下,PICC间尖端位置能够得到安全、准确控制【3】。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处于外周静脉,P波振幅未出现异常变化,结合这一情况,及时退管并纠正,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置管后X线检查发现问题,再去调整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以及痛苦,同时可以避免患者再次受到辐射伤害【4】。另外,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置管还能实现对各类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刀尖扩皮切口,置入皮肤扩张器即可,能够减少皮肤损伤和出血,置管后穿刺点使用藻酸盐敷料覆盖,也可以减少穿刺点出血。心电图引导下PICC置管与盲穿置管相比,导管滑脱和局部感染等也能得到控制。

本次研究表明,在PICC尖端位置到位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分别37例、40例,到位率分别92.5%、100.0%,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明显更高(P<0.05);在置管并发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渗血发生率分别52.5%、30.0%,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20.0%、5.0%,观察组患者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在局部感染和导管滑脱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PICC置管中借助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到位率有明显提高,并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张新萍,孙敏珠.PICC原发性导管异位相关因素及处理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7,(6):57-59.

[2]任晓敏,许正红,过瑾,等.肺型P波病人行PICC置管尖端心电定位的临床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11):1569-1571.

[3]孙红,王蕾,聂圣肖.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8):916-920.

[4]程丽芬,吴云,张秋霞,等.基于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观察[J].安徽医药,2017,(8):1545-1547.

论文作者:周倩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周倩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