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翻译学家Eugene Nida提出的,该理论是奈达在1986年出版的“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他认为翻译的第一要义是追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动态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并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的理论。而政府工作报告则以政治目的为主要目的,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民众得以更好的了解政策动向和国家动态,世界得以看到中国和中国政府的作为。这就决定了政府工作报告文体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翻译时需要仔细斟酌的多方面因素。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例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包含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译,通过阐述政府公文下中国特色词语英译的策略和特点,探讨相关语料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国特色词语英译;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工作便成为各项政府公文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其文体的特殊性,翻译时则更需仔细斟酌,避免由于用词不当造成误解。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伴随着大量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华民族文化背景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古语古训等,这些词语展现了大国之风,也体现了汉语的魅力。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如何把这些具有文化背景的“国风词语”翻译的精准又不失风格就成了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
功能对等理论,是对国内外的翻译实践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翻译理论之一,其影响的持久性、广泛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奈达对其原始理论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并出版了大量对该翻译理论的论述作品。通过对原始理论的不断补充和丰富,功能对等理论由最初的对等效应原则,逐渐发展到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的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原则的要求是让目标语读者和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言的接受者和文中传达出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此,信息需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的特点、需求和目标语读者所在的文化语境的期待等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在翻译具有文化背景和中国特色的词语时,我们需要对源语保持深刻的认识,并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对中国特色词语进行一定地解释、调整,以防止文化断层的出现造成理解偏差。
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译——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童孝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是一种基于对政治、政策、事实的全面分析,准确表述报告原义的学术行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既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又要寻求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蕴含文化背景的词语,笔者根据词语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也是出现频率最高,使用广泛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如:砥砺前行、尽显身手等;第二类,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较为广泛的俗语古训,如:安不忘危,兴不忘忧等;第三类则是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特色的词语,这类词语多与政府近年来的举措和政策有关,抑或与中国的政治背景有关,如:“三农”、“精准扶贫”、“五位一体”等。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应到四个翻译对等理论的具体方面,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可理解性。
1.包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对于该类词语的翻译,我们通常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加以叙述。正如李灵所述,如果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我们不妨借来一用。而当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时,译者首先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方可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尽可能地传递出其真实含义,帮助译文读者进行理解,所以针对此类词语的翻译,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有则假之,无则加述”的策略。
例一:砥砺前行
译:forge ahead
“砥砺前行”一词出自中国古籍《山海经》,“砥砺”指的是河流之中阻碍前进的沙石,所以砥砺前行也就意味着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而在英语文化中,forge这个词具有艰苦奋斗,努力前进的意思,因此,把“砥砺”二字翻译为 “forge”,实现了词义的对等。
例二:相得益彰
译:reinforcing the each other
“相得益彰”是一个中国成语,出自《史记》,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英语中通常用互相代词“each other”来表示“相互”的意思,而“reinforce”则能更好地体现彰显、使…的效果更加强烈的意思,在此,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词义对等。
2.包含深意的俗语或古训
针对包含文化意义的俗语或古训的翻译,译者需要将文化语境体现出来,以及如何选词,将源语所包含的文化语境体现出来。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策略对于俗语和古训的翻译大有裨益,文体对等使得源语文体的美感最大程度的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篇章对等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义。
例一: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
译:There will be no reluctance to act because something is not easy, and no failure to act because the benefit seems small.
译者采取了文体对等和语义对等的策略,保留源语结构之美的同时,采取语义对等的策略,将“推诿”“善小”“不为”等含有古语韵味的词语通过简洁、明了的目的语转述,实现了语义对等的同时,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3.政治特色词语、伟人名言
含有政治特色的词语通常会与近几年新出现的政策,当前的国家情况相关联,所以在翻译此类词语时,词汇对等和篇章对等的策略会相对来说更为可取。
例一:三去一降一补
译:the five tasks of cutting overcapacity, reducing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ing, lowering costs, and strengthening areas of weakness.
“三去一降一补”是由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概念,其中,“三去”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降”指的是“降成本”,“一补”指的是“补短板。”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译者采取了词汇对等的形式,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各个方面分别用目的语阐释,以加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例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译: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见是由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浙江湖州调研时提出的,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译者采取了语篇对等的策略,将“绿水”“青山”在中国文化中真正的意义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三、结语
程镇球曾指出:“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译员需要了解政府公文的特殊性和近年来国家政策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用词的严谨性,避免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误解,从而造成对国家形象不可挽回的影响。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对等策略就为者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源语的特征和种类来选择与之适配的翻译策略。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译员需要在实时把握政治动向的同时,充实对翻译策略的运用与理解,方得将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做到最精准、最恰当、最适合。
参考文献
[1]Jan D E., & Nida E 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Bible translation. [M]. New York: Thomas Nelson, 1986.
[2]程镇球. 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 [J]. 中国翻译, 2003(5).
[3]梁戈;先蕾;任朝迎.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J] 现代语文, 2016(10).
论文作者:曹青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对等论文; 词语论文; 目的论文; 理论论文; 中国论文; 政府工作报告论文; 策略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